引子: 三百多年前的 文獻記載
「吳中諸山多名勝,然苦乏幽勝之致,惟竺塢則連峰列岫以引其前,重岡復嶺以障其後。自伏龍鳳村越溪渡澗,一入塢中,迥然絕塵。山鳥山花,幽蹊絕徑,若與世隔。昔文文肅公築竺塢草廬於此,亭館泉石標奇領異。中則有釣磯石,屋外則有湘雲渡、仙掌峰,此又招提之勝概矣。」
——徐枋(1622-1694,明末清初人)《吳山十二圖記》
壹讀者報料:
竺塢巧遇仙掌峰奇景
「兩塊傳神的大石頭,一塊像手掌印,一塊像腳趾印!」昨天上午,讀者杜禎彬向商報報料時,掩飾不住地激動:「我發現了湮沒三百多年的竺塢奇景——仙掌峰!」
杜禎彬鍾情古蹟探訪,行至天池山附近的北竺塢,他意外撞見兩塊大石頭。乍一見震驚不已,如入夢境,眼前之石一塊如手掌印,一塊如腳趾印,比例勻稱,惟妙惟肖,不由一看三嘆!雖說見過的名山奇石不計其數,然而這真堪稱是他這些年「目之所見最為逼真的石頭」!
兩塊石頭目測均有七八米高,杜禎彬發現腳印石上還琢刻數列文字,他細細打量,隱約發現「仙掌峰」等字樣,這不啻於給石頭驗明正身了。——據徐枋《吳山十二圖記》載,竺塢有仙掌峰,正與這兩塊石頭的地點、形狀以及摩崖石刻內容吻合,所有一切都指向:這便是早已被遺忘了的仙掌峰奇景。
後來,杜禎彬反覆放大摩崖照片,又辨認出一些文字,更佐證了兩塊奇石便是仙掌峰。於是他第一時間和商報取得聯繫,告知這個發現。
杜禎彬感嘆:仙掌峰有二奇,一奇是,天池山花山一帶雖多奇石,有的如蓮花,有的如壽星,千奇百怪,但大多只是整體塊面有所相似,需要觀者想像,而仙掌峰卻有細節的刻畫。二奇是,兩塊石頭依偎成一對,一掌一足相映成趣,簡直讓人難以相
信是天然形成的!
貳記者探訪:
好似仙人摁下手掌和腳印
為得到更多信息,記者驅車向西,直奔吳中區天池山北竺塢一帶,尋找杜楨彬所說的仙掌峰。
北竺塢地屬天池村,距天池山景區約一裡地。在附近,記者遇到村民王衛民,一聽記者描述,王衛民馬上笑著說:「小時候常在兩塊石頭邊白相,當然知道在哪裡!」
在他帶領下,記者很快找到仙掌峰。它們就靜靜佇立在山腳下,與北竺塢村邊的水泥路僅相隔五六米遠。然而,從路邊望去只見石頭側面,並無奇景可言,或許正因此長久以來未曾闖入路人視線。
「到北面去看看,你一定會吃驚!」仙掌峰北側有一塊直達路邊的巨大臥石,王衛民領著記者踩上臥石,幾步路就來到仙掌峰的正前方,由此,一幕奇景躍入眼帘——兩塊大石相鄰,東邊一石,碩大的掌印佔據整個石身,渾如巨掌按壓後留下的印跡,凹凸起伏自成天趣;西面石頭則如同光溜溜的腳掌,留有一串形似腳趾頭的印跡!
傳神!難怪叫仙掌峰。不禁讓人想像有個仙人在石上使勁一摁,又用力一踩,造就了這巨大的手掌印和腳趾印。
有意思的是,掌印腳印絕不是呆板的相像,而是「寫意派」,頗具禪味,真所謂七分似,三分不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王衛民今年43歲,幼時常和小夥伴到石邊玩耍。他說附近村民都知道這兩塊石頭,一般把它們叫作「仙人手」、「仙人腳」。——看來,村民們也感受到了石頭仙風道骨般的氣場。
那麼,仙掌峰奇特的形狀究竟如何形成的?如此傳神,以致讓人很難相信這是大自然的手筆,但假設是古人雕琢而成,其鬼斧神工的技術和天馬行空的創意也足夠驚世駭俗了!
「肯定是天然的,這邊的人都說是天然的,不知道在這裡多少年了!」王衛民反覆說。「你看,一點點鑿刻的痕跡都找不到的。」 叄
摩崖解讀:
康熙時有場文人雅集
仙掌峰形體完好,沾著苔蘚,攀有藤蔓,在山腳邊無聲挺立。漫長的歲月間,它們見證過一些特別的事情,但唯有刻在石頭上的文字留下了些許記憶。
石上刻了字?王衛民說:「字我沒在意過,更不知道刻著什麼內容了。」
但這些文字,顯然是石頭身世和故事的重要物證。
「腳趾石」左下方光溜溜的位置,鑿刻文字數列,楷體,有古拙意,估摸有七八十字。雖然位於石頭偏下位置,但仍在人的視野上方,大多數文字需要仰視,不便近距離觀看。而且,在天長日久風吹日曬之下,石頭表面難免遭受侵蝕,文字稍顯漫漶,字口顏色與石頭完全融為一體,如果不經捶拓上紙,恐怕已難一一辨識。
幸好,其中有些文字相對清晰。杜禎彬發現上頭刻著「仙掌峰」、「雅集」、「康熙己亥(亥字不確認)」、「張墨岑」、「陳炳記王淮書」等字樣。
「這些字,明確告訴我們這兒就是古人所說的『仙掌峰』,」杜禎彬說,「而且可以推斷,在康熙年間,仙掌峰下曾辦了一場雅集,參與者有張墨岑、陳炳、王淮等人,文字裡可能還有其他參與者,只是現在還沒看出來。」
這些人是誰?杜禎彬查資料發現,張墨岑、陳炳與竺塢這一帶素有淵源。
張墨岑就是著名畫家張宗蒼(1686-1756),生活於康雍乾盛世,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以《吳中十六景》畫冊進呈,得皇帝歡心,成為了宮廷畫家。他是天池山附近篁村人,而篁村距竺塢不過一兩裡路,對仙掌峰想必不會陌生。
陳炳也是蘇州人,字虎文,據記載住在陽山附近,著有《陽山詩集》十卷,其中一卷為《竺隖遺稿》,隖字通「塢」,看來也與竺塢有緣。
如果石壁上「亥」字沒有看錯,這場雅集就是發生在康熙己亥年,即公元1719年。雅集是古代中國文士階層常見的聚會,文人們或遊山玩水,或詩酒唱和,或書畫遣興,或撫琴弄曲。最為有名的,當然是永和九年的蘭亭雅集。
杜禎彬說,摩崖內容尚須仔細研究,待文字一一解讀後,應該能呈現更多的信息。不管如何,一段文人雅集刻上石頭,不只為仙掌峰增添了故事,更成為如今發現它的重要證據。
肆湮沒無聞:
為何奇景後來無人知?
奇怪的是,在明末清初人徐枋的《吳山十二圖記》之後,三百多年來很難看到關於仙掌峰的確切記錄。杜禎彬說,他好不容易在清末《木瀆小志》找到一段關於仙掌峰的記載,但內容與徐枋題記大致相當,上頭也註明引自」徐枋題吳山名勝十二圖」,可見只是資料摘錄,並無實際發現。
即便從新發現的腳趾印摩崖石刻算起,這座仙掌峰也在民間湮沒無聞有三百年之久。
那麼,為何它漸漸無人知曉?或者說,為何在已知的資料中絕少被提及?
杜禎彬分析,明代直到清初,蘇州西部群山尤其是天池山、花山一帶,有眾多文化名人生活起居,文震孟、徐枋等都是當時代表,他們對山石之趣格外留心,還常常摩崖刻字,以寄情懷。後來這一帶雖也有些名人墓葬,但真正生活於此的知名文人有所減少,自然疏於記錄。到了清末戰亂以後,山野之間景點遭到冷落,以至慢慢被遺忘。後來,天池山花山都成為景區,北竺塢這邊又恰在景區之外,因此仙掌峰一直以來都停留在人們視線之外,未受重視。
附近村民大多知道這兩塊奇石。「小時候山腳下很多野竹,我們常來挖筍,玩耍。」王衛民說,「仙人手」「仙人腳」面前的這塊巨大臥石,則是居民們農忙時節曬穀子的地方。奇景一直就在那兒,而村民們早就習以為常。況且,大家都不曉得石頭在歷史上是有來歷的。
如果說早年村民尤其孩子們對石頭還有幾分興趣,如今工作節奏也快了,與山的聯繫在減弱,而孩子們也有了各種電子玩意兒,大家對仙掌峰都已不太上心了。
就像蘇東坡在《石鐘山記》中說及山名的緣由,「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村民們儘管知道奇石的存在,終究並未向外界廣而告之。
杜禎彬42歲,青島人,由於工作的關係,每月來蘇州數天。他對蘇州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痴迷,立志尋遍蘇州古蹟,截至昨天已遊歷蘇州美景古蹟1152處,他在新浪博客上以「悠哉遊哉」的網名發表專題遊記1200多篇,商報《I生活 讀城》曾專題報導。
近期,杜禎彬在北竺塢尋古,發現了竺塢一帶馮桂芬墓被盜,引起文保單位重視; 此次又意外遇見傳說中的仙掌峰,驚喜之餘向商報獨家報料,既是希望蘇州市民欣賞到這道奇景,也希望湮沒在歷史塵煙中的仙掌峰奇景得到重視和保護。
相關連結
竺塢人文
A 明代狀元文震孟 讀書在此地,可惜墓已毀
徐枋在《吳山十二圖記》中說:「昔文文肅公築竺塢草廬於此」。這個文文肅公,便是文徵明的曾孫、狀元文震孟。
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號湛持、湛持居士、竺塢生、竺塢山史、藥院逸史,諡號「文肅」,蘇州人。
文家是明代蘇州名門,而且家風極好,綿延數代名人輩出,世所罕有。父親為讓文震孟安心讀書,於天池山竺塢築室建廬。從此文震孟與外甥姚希孟一同在山中讀書,學業大進。
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殿試,文震孟以一甲一名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歷任翰林侍讀,左中允、日講官、講筵、少詹事,官至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明熹宗即位後,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文震孟十分憤怒,上奏《勤政講學疏》,觸逆魏忠賢及其遺黨,連遭廷杖,貶職,甚至削職為民,崇禎九年(1636年)逝於蘇州。崇禎十二年(1639年)下詔恢復原職,崇禎十五年(1642年)贈禮部尚書銜,賜祭葬,封官一子。南明福王時,追諡「文肅」。
其墓葬,也在天池山竺塢處,位於竺塢南,原立「明大學士文文肅公墓」黃石碑一塊,高約三尺,寬尺餘。1957年8月,文墓曾列為江蘇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文革前後,墓被掘毀。現在雖已被排除在文保單位之外,但遺址尚存,封土還在。
另據《木瀆小志》記載,文震孟「子秉、孫點亦隱居於此」。
B 傳奇畫家徐枋 父親殉國,他終身不進城
《吳山十二圖記》 的作者徐枋(1622-1694),明末清初畫家,蘇州人。
據載:父汧,明少詹事,殉國難。徐枋是崇禎壬午舉人。汧殉國時,枋欲從死,汧曰;「吾不可以不死,若長為農夫以沒世可也!」自是遁跡山中,布衣草履,終身不入城市。
徐枋活動地點主要在城西和群山間,包括陽山、鄧尉山等。及遊靈巖山,愛其曠遠,卜澗上居之,老焉。枋與宣城沈壽民、嘉興巢鳴盛,稱「海內三遺民」。
徐枋賣畫自食,家貧絕糧,耐饑寒,不受人一絲一粟。有記載:豢一驢,通人意。日用間有所需,則以所作書畫卷置簏於驢背,驅之。驢獨行,及城闉而止,不闌入一步。見者爭趣之,曰:「高士驢至矣!」亟取卷,以日用所需物,如其指,備而納諸簏,驢即負以返,以為常。卒,年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