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擺渡人」:送醫送藥、送家屬去殯儀館見死者最後一面

2021-01-07 騰訊網

在武漢這座幾近停擺的城市裡,數以千計的志願司機們仍在「正常運轉」,充當城市的「擺渡人」

文 |《財經》記者 黃姝靜

編輯 |魯偉

離開部隊後,39歲的杜勇又一次上了「前線」。這一次,在家鄉武漢,他衝在了疫區一線。送醫、送餐、送菜、送藥,以洪山區和平街徐東社區居委會為中心,整個武漢都是杜勇的「戰場」。

杜勇是滴滴出行武漢社區保障車隊的一名志願司機。在武漢這座幾乎停擺的城市裡,像杜勇一樣的志願司機及其背後團隊仍在「正常運轉」,為這座城市的兩條重要運輸線(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用車需求)貢獻力量。

杜勇所在的滴滴出行武漢社區保障車隊,共召集了1336名志願司機,自1月24日開始在當地服務。此外,截至2月9日,滴滴出行在武漢成立的醫護保障車隊已經接入15家醫院,25個院區,8600多名醫護人員。滴滴出行方面專門設立2億元的保障車隊專項資金,保障車隊及醫務人員的車費,均由滴滴出行承擔。

除了滴滴出行之外,曹操出行是另外一家在武漢投入較多人、車組建保障車隊的網約車平臺。曹操出行在武漢的志願司機有數百人,平臺在武漢組建的保障車隊,同樣交由相關部門和社區居委會統一調度,為指定社區民眾提供免費出行服務。

在武漢「封城」之後,機動車禁行令很快清空了武漢的馬路,數以千計的志願司機成為這個城市運輸線的重要構成部分,他們在當地被稱為「擺渡人」。

這些志願司機們的車輛用途被嚴格限制為「給生活不便居民上門免費提供送餐、送菜、送藥等居家服務」和「必須的非發熱疾病緊急送醫」。

事實上,志願司機們需要面對各種突發狀況與需求,他們的上班時間大多為上午8點到下午6點,但實際上必須24小時待機,「隨時準備出發」。

緊張的生活已經持續了20多天。杜勇和他的同事們堅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志願司機姜軍很是想念那個熱鬧非凡的武漢,更多的志願司機則盼望著人們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早些到來。

(1月24日,滴滴出行率先在武漢組建保障車隊。受訪者供圖)

送死者家屬去殯儀館見最後一面

2月12日,杜勇接回一個特殊的小乘客——一個剛剛一周大的嬰兒。幾天之前,也是杜勇把即將臨盆的孩子的媽媽從社區緊急送往醫院。孩子在出生時,經歷的時間過長,羊水嗆到了喉管和肺部,在醫院保溫箱待了一個星期。2月12日,是孩子第一次回家。難得的,那次行程中,車內的喜悅與熱鬧替代了往日的沉靜與擔憂。

杜勇介紹說介紹,他主要服務的徐東社區共有居民約14800人,現有志願司機5人、車輛5臺,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共8人,志願司機和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需要緊密協作,並配合後者的工作。「13人服務14800人,壓力還是挺大的。」杜勇說。

目前各大網約車平臺召集的志願車隊在武漢交由社區統一調度。不同社區的工作方式、對司機的要求不同,加之社區居民年齡段、社區建造時間的不同,都會影響志願司機的服務時間、行程總量和工作方式。比如,有些老小區,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較多,出行需求、送菜、送藥等需求量都會更大,工作人員和志願司機的壓力也會更大。

作為車隊隊長,杜勇參與並見證社區保障車隊從最初的「手忙腳亂」到如今的「相對有序」。起初,徐東社區配有7輛保障車,但仍然不夠用。杜勇稱,彼時保障車隊剛剛出現,「封城」令頒布不久,居民多少有些恐慌,出行需求如潮水般湧來,「開始的兩天,可用可不用車的情況,居民都會選擇要車。」

在此情況下,徐東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開始對需求一一進行篩選,排定優先級,並在確定比較安全的情況下,將具體需求派給志願司機。接下來的幾天中,車隊經歷了滴滴出行大數據調控後的車輛抽調、隊員請假、新人補充等,最終保障車隊穩定為現在的5臺車和5位司機。

杜勇日均有8趟-9趟行程,繁忙時甚至會達到11趟、12趟。因為隊長的身份,他主動承擔了一些地形、人員情況相對複雜的小區的物資和人員載送,也因此,會比一般司機的出車率更高,有時會工作到凌晨。

杜勇要操心的事情很多。最近車隊新來了兩位司機,在送菜上門的時候,他會讓老師傅帶著新師傅,「我怕他們是新手,和居民聊太多,或者有太多接觸。那樣對大家都不安全。」

每次出行,司機們都「全副武裝」,全程穿戴防護服、口罩,及時測量並上報體溫信息,車輛定時消毒、行程前後開窗通風。但杜勇仍會叮囑同事們各種注意事項。比如,「我們每次給隔離在家的居民送菜的時候,都能看到他們那種很渴望的眼神,但又不能跟他們有過多的交流。」

志願司機們除了需要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外,每天的工作其實也「有章可循」。以杜勇所在的社區為例,早上居委會一般會安排一些病人做透析或者醫護人員的上班行程,大概兩天一次需要到街道去運輸物資。

杜勇介紹,透析病人每次治療需要約5個小時,出來後,「病人往往是疲軟的,完全沒有力氣」,也因此,需要家屬陪同。

杜勇聽到過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兩位60多歲的老人乘坐社區的保障車前往醫院透析後,回來時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搭乘。老人不會使用共享單車,結果從做透析的161醫院,通過長江二橋,走了3個多小時才到家。

和有些社區對患者出行「只送不接」不同,杜勇的車隊對就醫的居民「又送又接」。 「患慢性病、時常要打針、要堅持做透析的很多都是老人,你不接他們真的什麼辦法都沒有。」杜勇說。

不止一次,杜勇在醫院門口接本社區的透析病人時,會遇到其他市民的求助,「能不能把我帶到某某社區?」杜勇卻只能狠狠心選擇拒絕,並建議對方聯繫社區或者路口的民警。「我也是這樣和車隊裡的師傅們交待的,其他居民,我們不了解他們的具體身份和身體情況,這對於我的乘客還有司機來說都有極大的風險。」這個時候,他只能選擇將自己的同情心收起來。

杜勇認為,他們的工作非常依賴社區,社區掌握全體居民的具體情況,包括發熱與否、親友接觸等等細節,經過社區篩選之後,志願司機才好開展工作。

來到社區的第三天,杜勇從居委會書記那裡接到了一個不尋常的出行需求。一位社區居民因父親新冠肺炎去世,需要緊急前往殯儀館。社區書記向杜勇確認了兩點,兩人並未發熱,且老人住在黃陂區,不和需要乘車的這對小夫妻住在一起。杜勇聽完介紹後沒有猶豫,接下了這單活兒。

「兩位家屬看起來年齡都不大,30歲出頭的樣子,很悲傷。老人應該也不是特別高齡,真的是很可惜。」杜勇告訴《財經》記者,「我能理解家屬的心情,路上並沒有和他們搭話。」

其實,那個時候,杜勇的心情很複雜,他想起前幾日在網上看到的家屬來不及見逝去親人最後一面而嚎啕大哭的視頻,「看的時候,我心都碎了。現在情勢特殊,我們會怕晚了一步,就見不到了。」

杜勇記得,年輕夫婦在車上電話不斷,兩人對電話那邊重複著一句話,「快到了,快到了。」那天沒有堵車,十分鐘左右杜勇就將他們送到了漢口殯儀館,見父親最後一面。

杜勇在向《財經》記者回憶時仍忍不住感慨:「你說在天災面前,唉,我們就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盡力幫到別人。但有些事情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在後座準備了一點吃的給你們」

37歲的李建成為網約車司機之前,曾跑過幾十個國家,做化學品運輸。回國後他和朋友一起做過攝影生意,在2018年正式加入滴滴出行。李建目前的志願服務地點在武漢洪山區的楊春湖社區,他是社區的五位志願司機之一。

1月26日,加入志願車隊那天,李建發了一條朋友圈:「2003年『非典』,我向單位主動申請義務獻血。現在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我還是義無反顧向單位申請參加保障救援車隊。作為一名志願者我感到驕傲,不為名利,只因能為社會為家鄉出點綿薄之力。助祖國能夠早日抗勝病毒,保家人平安。」

事實上,在發朋友圈之前,李建的報名過程並不順利。正在讀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在聽到爸爸的打算時立刻跳出來反對,「他哭著不讓我去。」後來,李建百般勸解,一方面,選擇性跟孩子說自己只是「幫忙拖大白菜、送快餐面」;一方面也努力與兒子溝通,「我們應該做一些能幫助到醫生的事情」。最終,孩子總算答應。

因為疫情,李建將父母妻兒集中在一起,共同吃住,減少出行,總是在特定的時間一個人外出購買食材。他回憶,工作群中同事們報名的熱情高漲,僅就其所在的工作群而言,當時共有約60名司機報名,最終錄取了30名。「很多司機已經回家過年了,但仍然想衝到一線。只是因為『封城』,他們有些人趕不回來,所以比較遺憾沒有加入。」

送患者就醫以及從和平街道運輸社區所需的物資,這些是李建作為志願司機一天的日常工作。

1月26日,大年初二,李建帶社區一位60歲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前往梨園醫院換藥。「糖尿病患者的傷口是很難癒合的,還會導致諸如發炎一類的併發症。這位患者需要每三天去換一次藥。」李建說。

然而,驅車近10公裡來到梨園醫院,兩人才發現,醫院已經被徵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李建,醫院已經不進行外傷的換藥,他們需要前往厚德康醫院。

「折騰了一下午,藥也沒換成。」李建告訴《財經》記者,那時候因疫情爆發,家人又不在身邊,出行不便的老人已經8天沒有換藥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厚德康醫院大年初六才接診,上班時間為上午9點。也就是說,最終病人拖了約十天才換上藥,「老人那個時候傷口已經發炎了,幾乎沒有辦法行走。」

老人身邊沒有任何人照顧。第二次前往醫院時,李建早早來到老人家門前,沒有電梯,一步一步將老人從六層樓上扶下來。

按照常規,滴滴社區保障車隊的司機每天早晨一般有一單行程是送醫護人員上班。滴滴出行針對醫護人員上線了專門叫車功能,志願司機則可以根據所在地及個人的具體情況搶單。自1月24日起,滴滴出行陸續在武漢、上海、北京、廈門、寧波、南京等地組建醫護保障車隊,截至2月15日,已免費接送一線醫務工作者20885名。

一天,李建載一名護士去第一醫院上班。途中,護士打破沉寂,問李建為什麼要做志願者?李建回答,「能幫到你們這些戰鬥在一線的人,我很驕傲。」看著李建,護士又問,「您就戴這樣一層口罩能行嗎?」李建回答說,「畢竟現在物資有限,還是要把更好的物資給一線用。我們能節約一點是一點。」

此後雙方再無他言。等護士下車離開後,李建等著紅綠燈,回頭一看才發現,她悄悄在車內留下了一些口罩。「我真的非常感動。」

忙碌中之中,也有很多令志願司機備受感動的「溫暖時刻」。司乘雙方往往沒有太多交流,但是志願司機們常常收到「意外的禮物」。杜勇收到過兩次醫護人員悄悄留下的口罩。車隊的同事還有收到酒精、消毒液的。讓大家都覺得頗為有趣的是,車隊司機陳中還收到過護士留在車輛後座的零食。那單結束後,陳中收到護士的感謝簡訊:「師傅你們辛苦了,我在後面準備了一點吃的給你們。」

社區保障車隊均是臨時組建,防疫物資短缺的情況在早期並不鮮見。司機肖肖曾經把一件一次性防護服穿了十天,司機邱嶽剛開始工作時只有口罩防身。

曹操出行相關人士介紹,物資最緊缺的時候主要是靠總部協調統籌,兄弟城市之間互幫互助,並且也接受了一定的社會捐贈。2月3日,由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600副護目鏡、2000片口罩、7000副手套及200件防護衣,運送到曹操出行武漢運營中心。

1月30日,滴滴出行總裁柳青發布微博亦曾向社會求助,稱滴滴需要採購大量防護服、醫用外科口罩、N95口罩、電子體溫計。滴滴出行方面表示,公司一直在積極採購物資,國內外的貨源都有,前線司機的防疫物資目前供應穩定。

三小時跑五家超市只為買到生活物資

每天五點半,天還沒亮,姚林就會起床開始準備一天的工作。他需要先要到約定地點將防疫物資進行清點,並將物資發放到志願司機手中。在驅車從家前往其服務社區的20公裡路途中,這位曹操出行保障車隊隊長除了一到兩次必須下車量體溫的短暫時間外,總是在和武漢另一位車隊隊長利用對講機在進行工作對接。

農曆大年初一這天,姚林和很多志願司機一樣,仍然沒有休息。當天上午十點,他從社區出發,載一位中年女士前往超市購買生活物資。女士的丈夫彼時仍在外地,因武漢「封城」未能歸家。她獨自一人照料兩個孩子。家中食材及日用品已到了必添不可的地步,女士向所在社區求助,才有了這次行程。

其後的三個小時行程中,姚林帶著女士跑了整整五家超市,三家都未開門營業。後來,在另外的兩家超市,兩人終於購齊了女士所需生活物資。回至社區,午飯時間已過,姚林開始著手泡麵。這也是多數志願司機解決午飯的方式。

姚林介紹,曹操出行有志願司機數百名,主要服務青山區117個社區,每個社區3臺-5臺車。青山區的社區居民多在6000人-7000人,大一點的社區人數可能達到一萬以上。

姚林日均需跑4趟-5趟,但他預測,隨著居民前期儲備生活物資逐漸用完,後期需求可能會有所增加。除此之外,作為車隊隊長,姚林需要密切關注各個社區的情況,隨時協助調度和參與各類突發事件的解決。

服務於楊春湖社區的志願司機李建經歷過一次突發行程。一天晚上8點多鐘,李建晚餐剛剛吃了一半,社區打電話來了。原來,一位居民吃飯時魚刺卡在了喉嚨處,情況緊急。李建丟下飯碗,披上衣服迅速下樓,開車趕到社區,並將居民送至醫院。行程結束後,李建正在社區補填剛剛的派車單。一個新的訂單又來了,因親戚生病,兩位社區居民需要立刻將制氧機送到另一社區。

「90後」黃炳坤,大約一個月前加入曹操出行,恰好趕上疫情爆發,於是很快成為志願車隊的一員。黃炳坤不久前從北京某武警部隊退伍,家鄉在湖北仙桃,他服務的青山區下轄多個村莊。沒有行程時,黃炳坤也需要在村委會待命。

幾天前,黃炳坤如往常一樣到社區報到,等待任務。9點多鐘,村民陳晨衝上村委會二樓,氣喘籲籲向工作人員喊道,「我媽媽暈倒了,已經沒有意識了」。原來,陳晨的母親此前患有心臟方面的疾病,當日感到不適,陳晨出發的時候老人幾乎已是人事不省。事出緊急,黃炳坤迅速和陳晨前往其家中。

村子的公路邊上,黃炳坤看到,老人坐在椅子上,女兒正在旁邊不停叫喊,希望得到母親的回應。「但是完全叫不醒,老人的臉色已經開始變了。」黃炳坤回憶。

在確認老人並未發燒後,黃炳坤協助陳晨將陳母抬上車趕往醫院。路上,女兒不停地叫著母親,邊哭邊重複,「媽媽你一定要挺住,不能有事。」但老人始終沒有回應。黃炳坤一路打著雙閃,闖了紅燈,第一時間將老人送到了10公裡外的普仁醫院急診科。

將老人抬下車的時候,「臉和嘴唇都已經煞白了」,黃炳坤至今心有餘悸。所幸,老人得到及時救治。也因此,社區打算就此事給黃炳坤頒發一面錦旗。

有過類似經歷的還有黃炳坤的同事孫成,為了送社區內一位身體不適的孕婦前往醫院,孫成也是一路雙閃,違章闖了紅燈, 並在確認病人得到收治後,向交通部門進行報備。

堅守在疫區一線並不容易。經歷了忙亂的20餘天,杜勇仍然決定堅持。他內心無比清楚志願司機們面對的風險。「如果我不做了,可能就要有新司機進來。我們已經是高風險人群了,把這個高風險的數字就控制在現在這個群體可能是最理想的狀態了。」

目前,滴滴出行、曹操出行等網約車平臺都在多個城市成立了防疫服務站。截至2月10日,滴滴出行已在全國161個城市設立了司機防疫服務站,為司機們測量體溫,發放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並幫助司機給車內外消毒,嚴把車輛及司機防疫關;曹操出行的防疫服務站也為堅守在一線的保志願司機們測量體溫,發放物資和進行整車消毒。

近日,曹操出行方面表示,將聯合車企開發一款健康車型,將具備除菌消毒等特性,專有乘客艙噴霧消毒技術,並通過全封閉隔離雙艙的設置保證乘客與司機的安全。

滴滴出行同樣在升級防控措施。這家網約車平臺正在嘗試給網約車加裝前後排防護隔離膜,形成簡易的車內安全倉,為網約車內再戴一層「透明口罩」,儘可能實施多重保護。

文中志願司機與居民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青原獨臂村醫為孤寡老人免費送醫送藥25載
    在青原區新圩鎮新圩村,提起獨臂村醫陳桂平,村民讚不絕口,孤寡老人更是豎起大拇指。陳桂平僅存左臂,卻懷百倍仁心,靠著一個醫藥箱、一輛摩託車,免費為方圓50平方公裡內的孤寡老人送醫送藥。這一送,就是25載。「我只想著鄉親們看病方便點,不用再往外跑,免得像我一樣落下終身殘疾。」日前,回憶起自己的初衷,陳桂平告訴記者,語氣很平緩。陳桂平命運多舛,3歲遭遇火災被燒傷,只能截斷右肢。
  • 為孤寡老人免費送醫送藥25載 青原獨臂村醫用行動書寫醫者仁心
    在青原區新圩鎮新圩村,提起獨臂村醫陳桂平,村民讚不絕口,孤寡老人更是豎起大拇指。陳桂平僅存左臂,卻懷百倍仁心,靠著一個醫藥箱、一輛摩託車,免費為方圓50平方公裡內的孤寡老人送醫送藥。這一送,就是25載。「我只想著鄉親們看病方便點,不用再往外跑,免得像我一樣落下終身殘疾。」日前,回憶起自己的初衷,陳桂平告訴記者,語氣很平緩。陳桂平命運多舛,3歲遭遇火災被燒傷,只能截斷右肢。
  • 吉首:送醫送藥送健康 助力汨比奔小康
    原來,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助力鄉村振興,吉首市市場監管局聯合龍鳳婦產醫院、益豐等十家愛心企業下鄉開展「送醫送藥送溫暖義診活動」。一大早,益豐、懷仁、御民閣、邊城、九福堂、福瀚堂、健安、惠仁八大藥房和保吉堂生物科技公司、龍鳳婦產醫院的醫務人員在村部已經擺好了諮詢臺和檢查設備。
  • 家屬哭半天發現不認識死者,殯儀館:燒錯了,下次注意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死亡任何人都逃脫不了。去世的人算是徹底清靜了,雙眼一閉,從此人世間一切恩怨糾葛都不再與他有關,唯獨把無盡的悲傷和哀思留給活著的親朋好友。辦喪事是一件很難過的事情,最後離別時難免痛發哀聲,前兩天灣灣那裡有一家人,哭了半天,瞻仰遺容的時候才發現這個躺著的人怎麼不認識?
  • 殯儀館禁忌你究竟知道幾條?對逝者送靈堂花圈有哪些禁忌?
    殯儀館是屍源的集中地,本身是陰氣較重的地方,會有生人與死魂共處的情況,所以在殯儀館的時候,有一些禁忌大家要注意:一、在殯儀館之大廳裡別胡亂講話,例如:1、「想去上廁所別說要去化妝室」,想廁所就直接說要去廁所,不要說要去化妝室。
  • 疫情重壓下武漢殯葬服務:封城影響處理時間,遺體限定殯儀館接收
    在兩小時內,由家屬辦理好死亡證明等手續,並由漢口殯儀館接走。而在因疫情」封城「的武漢,處理後事的時間可能會延長几倍。1月28日,一位在這家養老院去世的老人,在16個小時後才等來了殯儀館的車輛。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人物周刊,「每天安排(社區車)送菜都搞不完,更別說醫生來協助消毒了。」1月26日,武漢禁行機動車,政府調配車輛。在一個社區裡,平均每五百戶可以分到一輛用車,用車需求龐雜而瑣碎:疑似病例申請用車去檢查;尿毒症患者申請用車去透析,孤寡老人需要工作人員用車買水送菜……一位居民希望社區給住院中的病人送飯,「我們便民車沒有防護服,不具備上醫院的條件。
  • 紐約「卡車藏腐屍」殯儀館遭多位死者家屬起訴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上個月,在布魯克林的克萊克利殯儀館的門口,紐約警方在卡車中發現數十具腐爛的屍體。這一可怕的事件對許多家屬帶來了嚴重的心理陰影。據《紐約郵報》當地時間5月26日報導,已有多位家屬向當地法院起訴這家殯儀館。
  • 停屍房遺體失蹤 殯儀館稱「有煞氣」不讓家屬看
    遺體好好的送到殯儀館停屍房冷凍,在火化當天,殯儀館工作人員卻以「屍體有煞氣,臉變形了,還流水」等理由,阻止親屬見死者遺體最後一面。家屬再三堅持後,發現比「有煞氣」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親人的遺體不見了!
  • 現在人死後為什麼沒了以前的習俗,而是直接送殯儀館?可算知道了
    導語:現在人死後為什麼沒了以前的習俗,而是直接送殯儀館?可算知道了中國有句老話叫死人為大,因此在很多年前之前,如果家裡有人死去,一般來說都是先把死人的遺體放在院子裡面停屍幾天,然後再送到火葬場。但是這也是人們的一種期盼而已,希望自己可以多陪一陪死去的親人,因為以後再也見不到了。
  • 為什麼現在的人死了要馬上送殯儀館冷凍?
    現在的人都住高樓大廈,哪裡有地方停放屍體啊,放在小區廣場不得吵翻天啊。沒辦法才給放到殯儀館的,不過冷凍不一定,我們這裡都是冷藏,就是防止屍體腐爛的那個氣溫,不會結冰也不會上霜。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好像越來越看淡這種生離死別了。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看見誰家有老人過世了,肯定都是一堆人在哭喊,現在基本都是有說有笑的的,還有打撲克玩麻將的。
  • 妙齡女專去殯儀館收死者花圈
    舉報  殯儀館的花圈遭轉賣  一天可賣上千元  讀者李先生介紹,今年1月初,他送去世親人到蔡甸玉筍山殯儀館火化時,發現花圈被人集中到殯儀館北側的花圈焚燒塔裡,該塔風門已被紅磚封閉,他仔細觀察,堆放的花圈並未焚燒。
  • 57歲婦人因中風多病 被家人送至殯儀館「等死」
    原標題:57歲婦人因中風多病 被家人送至殯儀館「等死」  高雄57歲的李姓婦人,因患中風、糖尿病等病症,在醫院接受治療,但家人竟因無力照顧,為其辦理出院手續,並在她還有生命跡象的時候,將其送至殯儀館靈堂旁「等死」。
  • 網友拍攝上訪被送精神病院 不準家屬一周內探望
    昨日,當地警方否認彭因拍照被帶走,稱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兩人均有精神病史…[我來說兩句]   網友拍攝上訪被送精神病院  事發湖北十堰;醫院一名護士證實:同時被警方送進來的還有一名為上訪現場錄像的人  彭寶泉似乎是一個愛管「閒事」的人
  • 如何弔唁和送喪禮
    接到親友的訃告,不能僅止於悲痛,也要恰當地表達對死者的緬懷和思念,因此了解如何弔唁和送喪禮很有必要。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當接到喪事通知後,人們會以各種形式表示哀悼,如寫信慰問死者的親屬,發唁電錶示哀悼或親自去弔唁、參加追悼會等。  弔唁時講究言辭、舉止的莊重,要勸慰死者家屬節哀,並儘可能幫助喪戶解決眼下存在的困難。
  • 濟寧殯儀館24歲女接待員:見慣死亡,更加熱愛生命
    大眾網濟寧·海報新聞4月4日訊(記者 杜倩)說到殯儀館,很多人都談之色變,感覺陰森恐怖。24歲的崔豔琳是濟寧殯儀館一名禮儀接待員,工作7年間,她幫助許多家庭送逝者最後一程。見慣了人間的生離死別,讓她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美好。
  • 今日聚焦:當善意被傷害,他們仍做「擺渡人」,選擇繼續善良……
    2月25日,疫情期間僅憑一輛電動車,自費一萬多元,冒著風霜雨雪為周圍人送藥、送食物、送口罩的武漢中學老師吳悠(網名「海邊的萬物理論」)被舉報了。他發的微博曾燃起多少人的希望,但現在卻透著一絲傷心、一絲無奈。這位武漢城裡的「擺渡人」,以一己之力幫助了600多名病患。而有一些人,就因為有他的幫助,才得以最終熬過難關。
  • 四川19歲女孩泡溫泉觸電昏迷至今,酒店:別救了,直接送殯儀館
    今年的冬天比往常更冷一些,溫泉酒店就成了很多人常去的地方,原本就是普通的溫泉浴池,四川自貢的張女士怎麼也沒有想到竟會因此觸電昏迷。包括她在內的4名女孩中,3人受到輕傷,而另一名19歲的女孩因此已經昏迷了8天之久,至今沒能甦醒。
  • 19歲女孩泡溫泉被電暈,母親:酒店經理讓醫生直接送殯儀館
    19歲女孩泡溫泉被電暈,母親:酒店經理讓醫生直接送殯儀館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個季節,在這一季節裡面,有很多人都會選擇跟自己的朋友去一些店鋪中泡溫泉,不但能夠讓人的身心得到一定的舒緩,更主要的是能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裡帶給大家一種別樣的溫暖,但是你們能想到了,泡溫泉居然也會有生命危險
  • 殯儀館弄丟死者遺體,導致親屬沒能見到最後一面,館長:燒錯了
    10月20日,遼寧撫順縣殯儀館起了一場爭執,一名蔡姓老人的親屬在來殯儀館參加老人追思會的時候發現老人的遺體不翼而飛了。一家人在殯儀館門口等了一早晨,最後就接到了一個電話:「老人已經被火化了」。殯儀館方面表示,在當天早晨的時候還有一名王姓逝者的遺體需要火化,而當時的工作人員由於粗心大意則把兩個人的遺體搞混了,把蔡姓老人火化之後,骨灰已經交給了王姓一家人。之後在殯儀館方面的協調之下,追回了老人的骨灰,館長表示:「希望給老人的骨灰補辦一個追思會,自己會親自參加,並且在免去全部費用的同時給予蔡姓家人3萬元的現金補償。」
  • 網友:送人最後一程,挺神聖的!
    說到火葬場,很多人都會從心底避諱。而且敢去做這份職業的人,肯定是心理素質比較好的,但是大家知道嗎?如果你跟別人說自己在火葬場的話,估計很多人都會趕緊遠離你,因為這樣的工作在於周圍的人看來,都是一種不吉利的事情,他們都擔心跟你走太近,會影響到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