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誠如梁啓超先生所所說的,在我國近代史上,李鴻章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是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同時,他也是爭議最大的政治人物之一,他究竟是愛國還是賣國,是賣國求榮還是護國有功……這樣的話題圍繞在這位晚清名臣的身上久久不散。
而作為這位極具爭議的人物後代,作為昔日繁盛一時的李氏家族後代,他們如今又是怎樣的一番面貌呢?是否個個人中龍鳳呢?且待細細道來。
一、賣國還是愛國?
李鴻章有治世之能,只是時運不濟,註定無法挽大廈將傾。
李鴻章,於道光年間在安徽合肥出生,六歲便讀書學習,少年聰慧。20歲時,學問淵博的李鴻章入選優貢,四年後中進士,入翰林。
後來,李鴻章意識到了「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中國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觀念。於是他棄文從武,滅太平天國、創建洋務,西學中用。
然而,變法自強的旗幟還未在國內站穩,列強侵略的步伐已然邁進。時代的局限、清政府的沒落,使得國土一寸寸被侵佔,而將自己領土「親手奉上」的正是李鴻章。他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從此,昔日變法中興的名臣有了「賣國賊」的罵名。可誰又知道,早在李鴻章籤字的那天開始,他便知道自己註定要永遠背負罵名了。
戰爭戰敗的根本原因是政權的腐朽,是經濟的落後,但這一切在當時必須有一個人去籤訂條約,而這個人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背負罵名、背負國家與民族屈辱、受人唾棄的人。當所有人都不願做這樣一個人的時候,站出來的便是李鴻章。
他一人承擔了所有罪責,卻還在為這個國家而爭取。正如《華盛頓郵報》這樣評價李鴻章:「他無數次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李鴻章無疑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始終在盡他最大的努力來維護國家利益,但遺憾的是,他手中的籌碼太少了。」
儘管李鴻章籤訂了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背上了賣國賊的名號,卻絲毫不影響他在另一批國人和世界人民眼中的地位。在近代的一批政治經濟人才看來,李鴻章主導的洋務運動具有十分出色的成果,諸如他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師在當時世界排名第六,是中國近代海軍的開端。
而他曾造訪紐約也成為轟動美國的大新聞。《紐約時報》這樣評價道:「從來沒有一位外國人,可以在美國獲得如此隆重的禮遇。」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更是稱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可這樣一位被西方高度稱讚的人物,在晚年卻是自比「破屋裱糊匠」,終究還是挽回不了頹局。
那麼李鴻章身後,他的後人又是怎樣的一番結局呢?
二、家風淳樸,家族龐大
儘管李鴻章終究還是避不過亡國宰相的命運,但他的家族和後人卻沒有那麼不幸。
作為早期洋務運動的主導人,李鴻章及其子女對西方文化的接受要來得高,並且在學識淵博的環境中成長,使得李鴻章家族一直保持著淳樸的家風。
而李氏家族的勢力也是不可小覷的,除卻李鴻章這位晚清名臣的招牌,李氏家族還有許多盤根錯雜的勢力,而這些勢力最主要便是來源於聯姻。
彼時,李氏家族是以淮軍,因此在兒女婚嫁選擇上,也大多是地方有實權的官僚家族,想要強強聯手來鞏固家族的地位。
單單四川總督劉秉璋的劉氏家族便與李家先後通了七門姻親,此外還有不少顯赫門楣,諸如曾國藩的長子,盛宣懷的長子、段祺瑞的外孫女、江南首富劉鏞的曾孫……
加上李鴻章在晚清朝廷中的顯赫,李氏家族曾有過十分輝煌的時刻。但隨著李鴻章的去世,民主革命的爆發,李氏家族也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李家的後人開始遠離政壇,分散各地。
儘管分散,但自強不息的家族精神都讓他們在各自的領悟中大放異彩。
在李鴻章故居陳列館館長程紅的口中,她這樣評價李家後人:「李鴻章和他兄弟的下一代還能沾到祖宗的光,當官的不少,辦外交的不少,第三代也基本上可以享受到祖先的遺產,有人經商,有人出國,到了第四代、第五代,從政的就寥寥無幾了,因為出身問題是個大障礙,他們得靠學習,靠自己打拼改變命運,倒是密集地出了許多專業性人才。」
那麼現代以來,李氏家族的後人們又有哪些盛名在外的呢?
三、後人現狀如何?有學術大家也有億萬富翁
若是說到李鴻章的後人中最有名的一位,應當屬他的外孫女張愛玲——我國著名女作家。李鴻章唯一的女兒名叫李菊耦,女婿是晚清名臣張佩綸。
在商業上,李鴻章直系後代中有出3位億萬富翁,分別是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李鴻章的第四代孫。在抗日戰爭期間,兄弟三人在香港避難,並靠著身上僅剩不多的錢財開始經商。到60年代時,兄弟三人已經在香港的棉紡織界小有所成,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李家昶還曾到非洲創業。
時至今日,兄弟三人的生意遍及全球,憑藉著自己的打拼有了如今的億萬身家。
還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是李國森,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收藏大家,因為家族的影響,他對文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對古代文物十分熱衷,且頗有研究。在動蕩時期,由於時代的限制,李國森還把所有的文物都交給了上海博物館,為文物保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而在學術上成就最高的一位當屬李鴻章弟弟的後人——李道增。他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天賦出眾,畢業於清華大學,後還成為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第一任校長,是我國國建築學方面的專家。李道增對建築設計有深入的理論研究,參與建造過國家大劇院、東方藝術大廈等著名建築,在我國的建築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小結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他在國家日暮西山、社會腐朽愚昧之際,他仍擔起了這份重擔,堅持地尋找最後一絲光明。他深知自己的努力或許是白費,明知自己所背負的罵名,可他依舊選擇了博一份渺茫的希望。單單就這一點來說,誰又能說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有多少政治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呢?李鴻章的一生功過非一日可定,需要更多的時間,讓歷史為他做一個公正定位。
而除卻李鴻章本人,李氏家族的發展又何不令人驚訝呢?儘管沒有了祖輩的光榮,但李氏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有精英出現,靠的不過是那良好的家風和自己的奮鬥。這位告訴我們:一個強大的家族並不在於物質財富,而是在於精神傳承,唯有擁有這樣的精神財富,才能夠經歷低估而不敗,萬世不絕才有可能實現。
參考資料:《李鴻章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