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殊同
坐標重慶。假期中,在離家最近的萬達影院,《縫紉機樂隊》排片僅有下午14:05一場,一個小廳,稀稀拉拉不到一半人。觀影近兩小時,前半場笑聲不斷,後半場有好幾次「靜場」,這時候讀娛君總會稍微抬頭,把眼睛睜大,這麼大的人了,淚點始終沒能修煉的高一點。散場時,聽一女生問同行男生,好看不?男生說,確實可以。女生有些得意,說是朋友推薦的。
一部影片或會有數以萬萬計的人觀看,每個人也都會有不同的觀感,造成這樣的因素很多,比如導演、題材、卡司、口碑、觀眾生活經歷以及觀影經驗等等。讀娛君不是看遍國內外影片的專業影評人,但筆下的每一部電影都會親品,當評論可以輕易被水軍攪渾,親自體驗就是最好的尊重。
和《煎餅俠》一樣,《縫紉機樂隊》也有一個「導演任性」的名字,卻沒有相同的票房奇蹟。從9月29日提檔,截止今日(10月12日)上映14天,累計票房2.99億,簡單的「叫好不叫座」似乎並不能囊括其開畫以來所面對的各種聲音,作為一部喜劇電影,於商業而言不算輸,但作為大鵬的第二部執導作品,卻無疑是一盆冷水,儘管他在朋友圈發聲「請最後相信我們一次」,儘管這部電影非前作可比。
《縫紉機樂隊》到底崴了腳
《縫紉機樂隊》在豆瓣評分為6.9分,口碑好於6.0分的《煎餅俠》,票房卻相差甚遠。在上映首日,《縫紉機》全國排片佔比38.15%,因上座率不高,以及《羞羞的鐵拳》的強勢開畫,第二日即跌破8%,可謂高開低走。雖然,在假期中口碑未能發酵,但目前,隨著城市觀影主力的「復工」,《縫紉機》正開始一場「遲來」的復甦。
截止12日下午4點,《縫紉機》的排片已回升至13.7%,上座率以5.3%超過《羞羞的鐵拳》,反觀之前票房強勁的《羞羞》口碑卻在緩慢下跌,截止今天,豆瓣評分已從之前的7.6、7.4降至7.3分。
《縫紉機》是大鵬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二部作品,延續了小人物追夢的設定,講述一群搖滾愛好者為小鎮集安重燃音樂夢想的故事。小人物的勵志史更容易打動人,走心的場景設計、幾次無縫轉場、情節鋪墊等也都比被網感包裹的《煎餅俠》更專業,有質感,這是大鵬的進步,但大鵬想續寫前作的票房確實難。在讀娛君看來,原因或有以下幾點:
——宣傳之初,觀眾期待值不高。《縫紉機》的叫好不叫座被網友稱為「口碑透支」,因為之前《煎餅俠》《父子雄兵》等作品的不及預期,一度拉低了觀眾對大鵬的期待值,直接導致了影片的上座率過低,進而在次日的排片呈現斷崖式下跌。而這正巧給了《羞羞的鐵拳》機會。
——成也情懷敗也情懷。有觀眾評價大鵬「賣情懷上癮」,也有觀眾因「不去做,有些東西在你心裡就真的死了」而備受打動,這是一部喜劇電影,也是一部搖滾電影,然而卻因為「情懷」弱了喜劇,也因為「情懷」忽略了音樂本身。
——套路簡單,成功難複製。眾多觀眾對《縫紉機》的拒絕在於它的套路化。和《煎餅俠》一樣的劇情線路,一樣的明星客串和港味情懷,換湯不換藥的模式讓觀眾不想再「重複」。
——「致敬」無奈成為搖滾的內核。在整個故事中,讀娛君被喬杉飾演的胡亮感動到淚崩,他前面有多可樂,後面就有多動人,但是這隻演繹出了他對理想的執著。而對搖滾,就像影片中的那個吉他雕塑一樣改變不了原有的命運。僅靠幾位主演的致敬,幾個搖滾老炮的刷臉和幾首老歌,帶動了氣氛、晃悠了人心,卻無力為觀眾留下新的搖滾「火種」。
——在宣發及影院終端資源的劣勢。另外,《縫紉機》之所以崴了腳,除了影片本身,在宣發以及影院終端方面也受到很大的掣肘。在讀娛君看來,和另一部喜劇影片《羞羞》相比,票房數字的差距應該不是兩部喜劇電影質量的體現,還有在宣發和影院終端等資源方面的較量。公開資料顯示,《縫紉機》背後的宣發主力是光線,光線的「低票補」主張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其假期間票房的爆發,而反觀《羞羞》,宣發有貓眼、淘票票等多支頭部力量護航,萬達、大地、金逸、橫店等院線端的頭部也出現在其出品方名單中。經讀娛君觀察,從《羞羞》上映,無論上座率,其排片比《縫紉機》均高出3~4倍。
《縫紉機》有硬傷也有驚喜。在這裡,讀娛君看到了一個又喪又酷的娜扎,看到喬杉對理想不依不撓的執念,也看到大鵬對自己搖滾夢的諷刺、成全和終結。大鵬說,「《縫紉機》只是第二部作品,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但在觀眾看來,大鵬一直冒著《屌絲男士》的俗氣。只是,曾經被捧的「俗」,如今卻成為觀眾拒絕的理由。
《縫紉機》「俗」的真實、諷刺
《縫紉機》票房失利,大鵬也曾失落的問「當初捧我的人和現在摔我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同一批?」在讀娛君看來,這個問題可能並不難回答,兩年的時間,足以改變太多東西,「快」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標誌之一,因為快,我們總會拋棄很多東西,也因為快,我們也會忽視某些東西。而大鵬顯然沒有發現曾經很受歡迎的那個自己早已讓觀眾有了倦意。
在2015年《煎餅俠》宣發的時候,大鵬笑稱,「因為電影《煎餅俠》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喜劇電影,所以我們希望每一次呈現給觀眾的東西,都是打破以往觀眾認知或既有印象的。如果不是對電影本身的品質有足夠的信心,我們也不會如此自嘲。」當《煎餅俠》黑馬一躍,讓大鵬躋身十億導演時,馬東在《奇葩說》中打趣他「志得意滿」。
時過境遷,兩年之後,在《縫紉機》上映時,大鵬的這份得意無存,比前作更進步的《縫紉機》也一路坎坷。而原因也很簡單,這幾年間,他一直沒能打破以往留給觀眾的既有印象。在10月3日凌晨,大鵬在朋友圈「求信任」,他開始明白,從2012年的《屌絲男士》到2015年的《煎餅俠》,有一些觀眾的慣性看法,影響了電影的走向,比如《屌絲男士》的低俗屬性,比如前作的口碑透支,比如跨界與影響力不足。只是,此時「求信任」的大鵬,漲了底氣,也在不經意間露出了他脆弱的一面。
在豆瓣的影評中,很多觀眾在批判大鵬作品的「俗氣」,然而也有網友表示「他的俗可耐且可樂」、「俗到極致也算大魅力」。在讀娛君看來,《縫紉機》的俗和《煎餅俠》不同,前者笑中有淚,後者笑過無痕。俗,是一種真實,太真,就成了諷刺。
《縫紉機》俗嗎?俗,但不低俗。俗氣的名字,俗套的故事,大鵬飾演的程宮,更像他的名字,又俗又諷刺,而大鵬也給了影片一個很俗且現實的結尾——有象徵意義的大吉他不可阻攔的被推到,但搖滾仍在繼續,在電影中,亦在現實裡。於90年代興盛的搖滾,我們阻止不了時代的流轉,讓它失去了光環,但我們依然可以選擇繼續,就像黑豹樂隊的「釘子戶」趙明義,儘管現在他的保溫杯比他本人更有名。
遭受質疑的大鵬相信自己的電影裡有真誠,他說「如果活到80歲,我還能拍40多年,只要在一直進步,相信我能贏得大家的認可。」讀娛君也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哪怕崴了腳也能得個經驗教訓。
所以,既使《縫紉機》票房難逆,但對於未來只專注於演戲和導演的大鵬而言,這還談不上失敗,也不是失敗。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