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文 錢念秋/攝)他,作為報刊記者、編輯,扛筆作槍,在文化戰線為革命事業奮鬥……11月25日,「陳子濤烈士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在雨花臺烈士陵園舉行。來自廣西玉林的陳子濤烈士家屬,冒著南京的小雨,到知名烈士墓祭掃,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參觀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他們一行15人,其中同家族親屬9人。
△烈士家屬瞻仰雨花臺烈士紀念碑
曾任《文萃》雜誌主編,犧牲在28歲生日前夕
△陳子濤烈士照片
1945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文萃》雜誌,是一份進步刊物,秘密印刷發行。1947年7月,擔任《文萃》主編的陳子濤和負責印刷出版的駱何民被捕。在尚未來得及發出的最後一期《文萃》的前言中寫道:「一百年來志士仁人奮鬥以求的新中國就要誕生了!大家快行動起來,迎接這個新的偉大事變。」
1948年12月27日,陳子濤、駱何民在雨花臺壯烈犧牲。那一天,剛好是陳子濤28歲生日的前一天,距離新中國成立不到一年。
今年是陳子濤烈士誕辰100周年,前來祭掃的一行人中,1961年出生的陳江,是陳子濤烈士的侄子。陳江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雖然從沒見過「三叔」,但他從小就常聽家人說起。「他們兄弟性格很像,善良、老實、有正義感。他是最進步的一個。他很好學,喜歡讀進步書刊。」
陳江說,三叔犧牲後,過了一段時間,家人才得知消息,「那時候,家人都不敢告訴他母親,怕老人受刺激。」陳子濤烈士的後事,全靠一個在上海工作的堂叔打理。直到1984年,家人才第一次來到雨花臺祭掃。「那次,我的大伯、堂兄都來了。我因為在上大學,所以沒有來。1987年,我自己一個人來祭掃,獨自在這兒尋找三叔的墓。感動、驕傲,是當時最深的感受。」陳江說。
作家陳白塵回憶:他有個捨不得放下的公文包
△《陳子濤烈士事跡專輯》
陳子濤烈士家屬一行,還帶來了和烈士有關的珍貴資料,捐贈給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保存。其中,兩冊由中共玉林市委黨史辦公室編印的《陳子濤烈士事跡專輯》,內頁紙張發黃,封面透出訂書針的鏽跡。書裡收錄了「追悼烈士紀念文選」,其中包括著名作家陳白塵1963年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忘卻了的紀念》。
△《陳子濤烈士事跡專輯》目錄
1944年桂林淪陷後,陳子濤來到四川,曾任《華西晚報》編輯。他和陳白塵,也是那時候結識的。「他身材不高,而臉型略長;普通話不太好,顯得有些沉默,但常代之以略感靦腆的微笑;淺褐色的皮膚和那身舊西服相近似……」陳白塵在文章中回憶。
△家屬在墓前鞠躬
直到解放後,陳白塵來到雨花臺參觀,見到展陳中看到一個眼熟的公文包,不由得「全身震動」。那個質地粗劣的公文包,正是陳子濤的遺物。陳子濤總是把這個公文包夾在肋下,從不肯放下。陳白塵推測,也許是因為裡面裝著重要文稿。
陳白塵還在文章中回憶,當敵人衝進報社,編輯部組織撤離之際,陳子濤卻獨自留下,和敵人鬥智鬥勇,保護印刷機和排字房。
陳子濤,原名家禧,是廣西玉林人
1939年起先後任《廣西日報》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
1945年任《華西晚報》編輯,
1946年10月任《文萃》雜誌編輯、主編。1947年3月,陳子濤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7年7月,《文萃》雜誌社遭破壞後,他暴露身份,在上海被捕,解來南京,1948年12月犧牲。
(部分圖片由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