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5日電(記者李文川)「滬深300股指期貨經歷了 交易不溫不火、持倉穩步增加、成交持倉比顯著下降、機構投資者陸續參與、市場功能逐步發揮 的過程,顯示出 平穩起步、安全運行 的運行特徵。」來自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最新信息顯示:截至1月4日,儘管只有短短的662個交易日,國內首個金融期貨品種的運行表現仍令眾多關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進程的專家和市場人士感到興奮。
「在我們這樣總體發展水平還比較稚嫩的市場,能夠實現預期目標,股指期貨成功的起步,也為我國發展其他金融衍生品提供了實踐經驗。」包括中信證券執委會委員葛小波在內的業內人士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隨著國債、利率、外匯等領域推出更多金融衍生品及創新交易機制,機構投資者將逐漸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主力。這也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向國際成熟市場靠攏。
運行:是是非非中彰顯成效
在經歷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後,金融衍生工具尤其是場內金融衍生工具的不可或缺和理性使用,正日益成為中國資本市場參與各方的共識。作為中國內地首隻金融期貨,滬深300股指期貨2010年4月16日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掛盤交易。這不僅成為中國資本市場20多年發展歷程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更被視為中國金融創新「提速」的重要標誌之一。
與上市之前的熱烈討論和爭論相比,股指期貨上市兩年來顯得較為「安靜」。在分析人士看來,主要指標表現良好成為獲得市場認可的重要原因。中金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至2012年12月14日,開戶數達12.4萬戶,保證金在200億元左右。去年以來日均成交量41萬手,持倉量則增加至當前的逾9萬手,從初期的20倍降至4—5倍左右的成交持倉比已接近境外成熟市場水平;期現貨價格的擬合度達到99.89%,維持在 1%以內的基差率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很小。此外,國際市場上較為常見的「交割日效應」也沒有在國內股指期貨市場上演。
對於在「單邊市」中摸爬滾打了20年的中國股民而言,股指期貨是一個全新而陌生的概念。而上市兩年多來適逢我國股票市場持續下跌,「大盤下跌的幕後推手」等是是非非「誤讀」,也成為期指問世後「成長中的煩惱」。權威市場數據或許更有說服力:滬深300指數期貨上市以來,有85.54%的交易日高開盤,77.36%的交易日高收盤,亦即「升水日」。不但近月合約正價差運行,而且近月、遠月價差結構呈正斜率排列。這意味著,股指期貨呈現出強烈的上漲預期。
「從理論和海外市場實踐來看,作為一種交易手段和避險工具,股指期貨對現貨市場影響中性,並不會助漲助跌。」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說。
作用:虛虛實實中穩步發揮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包括股指期貨在內的金融衍生品一方面「打通」了各大市場分割的狀況,另一方面也為投資者在各大市場的投資提供了「保險」,有助於財富管理者擴大投資範圍、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
「作為一個專業性很強的 小眾市場 ,股指期貨市場的功能主要是為投資者提供套保和風險管理。有了這樣一個虛擬的影子市場,就猶如給 與生俱來的單邊市缺陷 的A股市場又鋪了避險條軌道。」國金期貨首席經濟學家江德明海說。
起步的兩年多來,股指期貨這個「小眾市場」在發揮其特有的市場功能方面已經「漸入佳境」。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章飈認為,股指期貨對證券市場最為明顯的影響表現為「兩大改變」:機構積極利用股指期貨進行套期保值和對衝交易,敢於穩定持股。同時,股指期貨的上市加速了金融創新步伐,形成金融產品多元化、投資策略多樣化、交易方式多種化、競爭模式多層次化的金融生態環境,市場結構向成熟方向演進。
中金所總經理張慎峰表示,期指與股市最大的不同就是期指合約的供應是無限的,只要有對手盤,機構做空數量大,並不一定導致股市下跌。正如買保險的人多,並不能導致事故災害多發一樣。他進一步坦言,目前市場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推動機構投資者入市,引導機構投資者有序參與,改善市場參與者結構;需要不斷加強市場的培育進一步完善市場基礎建設,促進市場保值避險功能的發揮。
發展:裡裡外外中期待成長
近年來,世界金融期貨市場的發展非常迅速,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金融期貨市場已經比較成熟,很多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期貨市場也日趨活躍。「適應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需要,建立金融期貨等衍生品市場,推出股指期貨,已經成為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國民經濟全局能力的內在要求。」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說。
值得警醒的是,在國際金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已經出現了其他國家搶先開發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資源的情況,如新加坡、倫敦等境外交易所也紛紛要求上市中國境內金融衍生品。「大力發展我國的金融期貨市場,也是保護我國金融市場定價權的客觀需求。」胡俞越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股指期貨已經成功融入中國資本市場的運行和發展之中。張慎峰同時提示,期貨等金融衍生品是一把「雙刃劍」,既是管理風險的工具,使用不當也會成為引發風險的源頭。這考驗監管者智慧和現貨市場及實體經濟品質。
到目前,我國金融期貨產品仍只有滬深300股指期貨單個品種。一方面,基金、券商等機構雖已次第入市,但陽光私募、保險資金、OFII等現貨市場「重量級」機構仍未參與市場,機構的套期保值交易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而另一方面,股指期貨的誕生為金融創新開啟了一扇「大門」,但目前運用股指期貨的創新性產品仍屈指可數,主要原因是有代表性的指數期貨和期權產品數量太少,基礎性衍生品的上市有待進一步加快,股指期貨引領中國金融創新任重道遠。
來自證監會的最新信息顯示,新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條例在繼續堅持證監會對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的同時,放鬆了市場準入的管制,同時為引入境外機構投資者和方便國內商業銀行參與期貨交易預留了空間,為國債期貨和原油期貨等品種創新、推進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創造了條件。
不容置疑的是,相對步入「弱冠之年」的中國內地股市,快要走出「嬰孩期」的中國股指期貨,期待在裡裡外外理性的關注下儘快長高長大。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