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帶有瑕疵,瑕疵讓我們不同,甚至有獨特的美感。
如果要結婚,請明白一件事,伴侶不會永遠讓你滿意,愛與婚姻,是互相陪伴,而不是彼此競爭、彼此嫌棄。
不要輕意否定一個暫時沒有成長的人。人生還長,激勵使人進步。
理想的情感關係是戀愛時乾柴烈火、門當戶對,結婚後共同成長,雙宿雙飛。然而,所有的理想狀態都忽略了人性的複雜化。
婚後的生活,面對的花樣不斷的問題,又該如何讓夫妻間的質量不變呢?
01.共同成長
先來看看成長同步的夫妻是不是一定過得很好。
《人民的名義》,李達康跟太太歐陽菁,一個是市委書記,一個是銀行副行長,事業成長明顯同步。
意味著他們理想成長同步、能力成長同步、收入成長同步,同步的已經相對完全。但這兩人,形同陌路多年。
在他們忙於各自成長的過程中,夫妻之情越來越淡,像住在一幢豪宅裡的同居夥伴。
如果兩個人都在快速成長,其實根本沒時間坐下來聊天。
社會競爭激烈,你要成長,就要見世面、混圈子、看書、考證,這些都不能與伴侶捆綁完成。
共同成長,說來說去,還是各自成長。
02.夫妻關係的質量,是由心智化程度較低的一方決定的
心智化水平不一致,足以讓一個人根本聽不懂另一個人在說什麼。
我的一個諮詢師朋友曾經在看《婆婆和媽媽》這檔節目的時候,吐槽某些男嘉賓「情商低」的時候,發表過這樣的見解:
所謂「鋼鐵直男」,不過是因為他們過於幼稚;所謂「情商低」,無非是他們的心智化水平低。
這讓我想到,生活中我們也常見這樣的場景:女人掰開了揉碎了在表達一些東西,男人一臉懵,完全聽不懂。
比如,我的一對夫妻朋友:兩人總是吵架,婚姻亮起紅燈。
這個時候,妻子說:「我認為是我們的性格和相處模式的問題,我們要好好討論下。」
這個時候,男人表現出非常的不耐煩和迴避,反問妻子:「我們不吵架不就完了嗎?」
我的這位女性朋友告訴我,她老公似乎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吵架」的背後,是有原因的。
對方只是本著「頭痛醫頭」的單線條思路處理。
「我就反問他:不吵架,我們過了八年了,你做得到嗎?」妻子憤憤地說。
但是,妻子是無奈的,因為,她的老公根本不懂:他們為什麼要討論、到底要討論什麼。
因此,這場溝通從來不曾發生,他們還是一直吵架,不斷重複之前的模式。
後來,直到妻子提出離婚,老公極力挽留,妻子提出的條件是:婚姻存續的一個前提是,他們要去接受婚姻治療。
在治療中發現,原來,早年,她的老公的父母幾乎每天都會爆發激勵爭吵,在爭吵的時候,他們不惜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對方,那感覺,簡直就想致對方於死地。
目睹了這一切的他,非常接受不了任何的爭吵。
這就是「一旦夫妻雙方遭遇爭吵,他就很煩躁,並且希望馬上迴避,並不能解決問題」的原因。
正如老師所說:短板效應在家庭中同樣適用。親密關係的質量往往是由夫妻兩人中早年有更糟糕的親密關係的那個人決定的。
03.如何改變現狀
如果,這個情況一直得不到改善,雙方的溝通長期不能在一個頻道上,久而久之,勢必破壞關係。
那麼,我們要如何去做,才能扭轉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停止沒有意義的爭吵。
這種情況下的爭吵,真的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要知道,如果我們和對方的心智化程度差異過大,此時,我們和對方在爭吵的事情,根本不是同一個事情。
其次,心智化程度低的一方,可以選擇自己主動地、有意識地去成長。
離開分歧中的困境,當我們冷靜下來,我們不妨對自己加一個覺察:在夫妻的系統中,我們是哪個角色?
如果,我們是心智化程度低的一方,我們就要自己去做一些成長。
這不僅僅是為了夫妻關係的相處,更是為了自己。更好的自己,構建一段更親密、融洽、相互支持的關係,這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第三,心智化程度高的一方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去溝通。
不得不承認的是,讓一個人自己對自我有覺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也會有這樣一種情況發生:心智化程度低的一方,對自己沒有覺察,怎麼辦?
這個時候,可以說,更高的心智化程度似乎意味著更多的責任,也許,我們更有能力,主動幫助對方成長。
第四,心智化程度高的一方,可以幫助對方去成長。
心智化是一個過程,不同的人,因為早期的缺失不同,帶有的創傷不同,固著的位置也不同。
所以,要幫助一個人心智化不斷成熟,需要做的努力也不同。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生命個體本身,還是不同個體之間構建的關係,都帶著瑕疵。
遇到瑕疵,並不意味著我們就破罐破摔,或者一竿子推翻再選一個重新開始。
這不僅在現實層面有諸多限制而顯得不現實,即便從心理層面,也不是一個足夠成熟的態度。
沒有人不帶有瑕疵,瑕疵讓我們不同,甚至有獨特的美感。
我想說的,沒有多麼華麗的語言:當我們看到那些差異和短板,我們要做的,不是放棄,而是努力,看看怎麼樣能夠做得更好。
願我們都曾「接住」過他人,也曾被他人「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