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說話的藝術,在語言發展的今天,過多的社交活動需要每個人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於是語言越來越受到每個人的重視。很多父母在孩子兩三歲左右的時候就給他報了興趣班鍛鍊孩子的口才、語言邏輯等等,然而L音不準卻讓很多孩子的正常社交由此止步。
相比較於聽力障礙、顎裂這些先天性的生理缺陷來說,L音不準這樣的語言問題極易被家長忽視,因為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出現L音不準只不過是語言發育階段的正常現象,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只要孩子長大之後就能恢復正常。
的確,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幾個語言問題頻發的階段,在這些階段中孩子的語言表達會產生變化,比如說話不夠清楚、咬字發音不太準確等等。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有的語言問題會隨之消失,然而有的問題卻不會輕易離開,L音不準就是其中的一個。
作為漢語中唯一一個舌邊音,L音對肌肉力量要求比較高,正常發這個音時是舌面肌肉用力,形成向上的弧度,氣流從舌的兩邊出來,所以叫邊音。而且根據權威數據統計,在我國適齡人群中L音不準出現的概率大約是400-500分之一。
這不是一個小數據,儘管比不上口吃、語言發育遲緩等語言問題,但也超過了多數語言問題出現的概率。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新聞,某大學宿舍有個南方同學,他的方言口音很濃鬱,普通話講得也不是很好,有時候說話就會發不準L音。宿舍中有個男生就因為他的口音而每次嘲笑,還故意讓他說清楚帶L音的字。這個同學感覺自己三番五次被侮辱了,於是在一個靜謐的夜晚跳樓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儘管大多數時候說不準L音並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說話發音的不準確對有些人的影響卻很明顯。比如有些L音不準的人一遇到演講發愁,平時說不好也就算了,到了演講臺上,面對著那麼多人,要是L音發不準再卡殼,就真的太丟人了。
L音不準一般由兩個原因導致,仔細了解更有利於說話:
一個原因就是被人所熟知的大舌頭,也就是舌部肥大導致L音不能很好地抵住舌尖發出。我們都清楚發L音時,氣流從口腔也就是舌的兩邊通過,但如果舌體過於肥厚就會影響氣流的正常排出,從而影響個人的說話發音。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小的時候進行語言學習時養成了錯誤的發音習慣。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不知道L音要用舌尖抵住齒背發聲,他們會選擇取巧的方式模糊地發出L音,有些大意的父母也不會在意孩子是不是真的學會了發音過程,通常是看見孩子能夠發出L音了就覺得可以教他其他的音。
父母覺得自己完成了教導孩子發音的任務,孩子也沒有得到父母的再次矯正以為自己學到的是正確的發音,好像對雙方都是一種雙贏。久而久之,錯誤的發音習慣就逐漸成形,如果沒有得到矯正,可能他們一輩子都會這麼說下去。
及早發現、及早矯正始終是改變孩子語言問題的根本方法,對於語言問題永遠也不要抱著「等等看」的想法,越拖延越麻煩。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