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年長壽星羅美珍(127歲)喜歡和小孩在一起。
相傳,黃帝得煉丹之法,求鼎靜煉,丹成乘龍飛升;史載,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帶童男童女數千入海尋仙,求不死靈藥;西漢初興起煉製神丹之術,唐時達到全盛,宋時才逐步衰落……直到今天人們利用高科技延長壽命,幾千年來,人類探尋長壽密碼的行動一直都未停止。本報記者踏上尋訪中國30位最長壽老人之路,38天時間,10個省份,兩萬多裡行程,拿到破解全國最老壽星的終極密碼——地氣、元氣、生氣、神氣。
南疆之水
冰雪融水富含微量元素
全世界5個長壽之鄉,中國廣西巴馬、新疆和田佔據兩個席位。清代李漁曾言:「畢竟是伊家地氣靈,產出驚人寶。」這句話套用在這些地區的長壽老人身上,也很恰當。
新疆的長壽老人集中生活在葉爾羌河流域沿線的南疆地區,尤其是從喀什至和田一帶。而記者一進入喀什,就感覺到空氣乾燥,很不舒適。越是往南疆深處走,風沙就越大。記者不禁有些疑惑,如此乾旱、貧瘠的土地上,如何能養育一群壽星呢?
一路上,記者都可以看到兩旁田地裡忙碌的身影。南疆很多人都是終身勞動,記者拜訪的5位新疆老人,直到百歲高齡都在勞動。或許是繁重的勞動,給了他們一個強壯的體魄。
南疆長壽區居民飲食結構呈多樣化、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熱量的特點。主食以玉米、小麥、大米為主,蔬菜主要有胡蘿蔔、洋蔥、西紅柿等,動物食品為羊、牛、雞肉及蛋類、牛奶。水果類品種多食量大,主要有瓜、杏、桃、葡萄等。而這裡人們飲用的葉爾羌河及其他河水,都是源自冰雪融水,富含對人體十分有益的鎂、錳、鐵、鋅等微量元素。其中,錳元素為抗衰老元素。這也難怪新疆的很多老人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記者拜訪的5位老人,從面相看都只有八九十歲。尤其是圖如普和阿麗米罕老人,臉上皺紋很少,皮膚都很光滑。
海南之氣
擁有超一流的空氣品質
南疆乾旱,巴馬山多水美,海南潮溼炎熱,卻都是百歲老人的福地,不能不令人感嘆造化之神秘。
早在1098年,北宋蘇東坡被貶居海南儋州時,就發現此地壽星眾多,「百餘歲者往往而是」。
海南有著優越的氣候和生態條件,青山綠水、藍天碧海。一路上,記者見很多人家都在門口椰樹之間掛著吊床,在上面休息。海南最長壽的郭方姬老人,也喜歡在吊床上和鄰居們聊聊天。海南全年光溫充足,雨量充沛,擁有超一流的空氣品質。新鮮的空氣能促進血液循環,大大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當地人自己開玩笑說:「我們這裡要是不活到八九十歲那才是奇怪的。」
綠色食品,應該也是海南人長壽的秘密之一。很多百歲老人終生以地瓜、玉米、魚為食。記者在海南拜訪了9位百歲老人,這些百歲老人終身的飲食裡都有魚,可謂無魚不歡。海南盛產的各種新鮮水果,也起到淨化血脂的作用。幾位百歲老人家門口都有椰子樹,招待客人時,家裡人上樹直接砍幾個椰子下來,非常方便。
巴馬之河
地下河藏有深奧莫測的能量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巴馬百歲以上的老人有82位,每10萬人口中31位百歲老人,遠遠高出其他四個長壽區百歲老人佔總人口的比例。
在世界五大長壽之鄉中,巴馬是百歲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區。記者抵達廣西南寧時,就聽很多人說,由於巴馬氧離子充足,在那裡爬山都沒那麼累。在去巴馬縣龍洪村羅美珍家的路上,山間雲霧繚繞,有如仙境。深呼吸一口,的確神清氣爽。
羅美珍家三面環山,門口流過碧波蕩漾的盤陽河,景色美不勝收。盤陽河是巴馬長壽鄉的母親河、長壽河,水中含有十分豐富的礦物質。據當地專家研究,巴馬長壽的「種子」,確實「潛」於水中——藏在深奧莫測的地下河之中。巴馬4處暗河所涵養的土地面積,約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專家認為,地下河的瀑流滴流猶如一座制氧工廠,通過地下「管網」,將負氧離子釋放出來淨化巴馬的空氣。再加上礦物質成分和微量元素,就有了這一地帶人口長壽率高於本縣其他地區3—4倍的現象,才有了巴馬長壽之鄉的由來。
城鎮百歲老人越來越多
白鬍子壽星不再只屬鄉野
環境汙染嚴重,生活在城鎮裡的百歲老人卻越來越多,真令人有「大隱隱於市」的感覺。
印象中,以往人們總覺得百歲老人大都生活在偏僻農村。而記者發現,城鎮百歲老人已經越來越多。
這些百歲老人中,河南沈丘的謝雲峰夫婦,上海的張木成夫婦、吳祖剛夫婦,四川攀枝花的許炳森夫婦,都是生活在城市中。以老齡化程度最為嚴重的上海為例,截至2012年7月1日,那裡的百歲老人達到1162位。而且這一數據,正按照每年10%的比例不斷增長。這幾位老人,基本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河南沈丘的謝雲峰善書法,愛寫詩。而北京大學畢業的吳祖剛,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涉獵廣泛。這些興趣愛好,平衡大腦思維活動,調節內臟功能,促進新陳代謝,確實給健康長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由於沒有農村那樣好的自然環境,保養對於城市老人來說非常重要。有意思的是,兩對上海百歲夫妻有著截然不同的做法。張木成夫婦崇尚中醫,吳祖剛夫婦則非常西化。吳祖剛平時愛吃麵包、牛奶,生病時從不看中醫,只看西醫。
未解之謎
百歲夫妻漢族佔多數
在拜訪全國前10名長壽個人和長壽夫妻中,記者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10位全國百歲老人中,少數民族佔了多數。漢族僅有2位,分別是海南的郭方姬和內蒙古的管氏。其他百歲老人,包括維吾爾族5位,瑤族1位,土家族1位,傈僳族1位。但是在10對最長壽的百歲夫妻中,除了海南萬寧的吳廷億、梁金榮夫婦中,妻子是黎族外,其他夫妻均是漢族。
為什麼百歲老人是少數民族多,而百歲夫妻卻是漢族多呢?對於這一現象,連續5年拜訪了全國最長壽百歲老人的中國老年學學會副秘書長王峰,也深感迷惑。至今,他也無法給出準確答案來解釋這一現象。
壽星考
到東漢時壽星才拄上拐杖
壽星,最初是星的名字。歷史上兩種說法:一說壽星是指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即角、亢二宿。因其列眾星之長,所以主長壽。另一說壽星為西宮的南極老人星,南極老人星最初為掌國運興衰、國命長短的神靈。後來,老人星的職司進一步擴大,由專司君王壽命擴大到掌管天下人壽命,壽星也逐漸變為人人崇拜的世俗神靈。
在唐朝時,壽星還仍然是星名。到了宋朝時,「壽星」一詞已有星名、神仙名、高壽者代稱三種語義。現在人們在一些傳統小說、戲曲、傳奇、壁畫及民間美術作品中所看到的壽星形象,一般為一位白髮長鬚、額部隆起、拄龍頭杖、託著大壽桃的老翁。其實,壽星最初是不拄拐杖的。壽星之所以會拄龍頭杖是因為在東漢時,每到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由於當時祭祀壽星與敬老授杖活動結合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壽星也就「入鄉隨俗」、拄上龍頭拐杖了。南宋時的壽星形象已是「杖過於人之首,且詰曲有奇相」。
明朝時,壽星頭長身短的形象特徵逐漸突出,如明人吳承恩在《西遊記》一書中所描繪的壽星形象即為「手捧靈芝飛藹繡,長頭大耳短身軀」 。近代以來,壽星的形象變得更具喜慶色彩、更受百姓喜愛。尤其是他那又長又大、特別突出的額頭(民間稱為「壽星頭」),更是極具特色。
請您解密
看到5-8版左上角那些雜亂字詞了嗎?它們都來自於一首長壽歌。這首長壽歌,相傳為清代名醫葉桂收集整理。它生動地闡述了未病先防、注意養生、延年益壽的養生之道。現在,這首共有二十四句的長壽歌謠,就藏在這些雜亂放置的文字裡。每個版上的字詞,都可以整理出其中的六句詩來。4個版加在一起,就是完整的長壽歌了。您願意一試嗎?提示:答案在中縫5。
尋訪中國最老壽星盤點由快樂老人報、中國老年學學會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