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才有家」,房子始終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物質需求,在目前,房子附加了教育、養老、社會服務以及福利待遇,並且潛移默化地成為了婚姻門檻,更加劇了房子對於家庭的重要性。
對於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只會購置一套住房。因此,在購房之前會查閱相關資料,提前做好準備。買房的知識五花八門,選擇一套好房子需要考慮方方面面,從地理位置、配套設施、戶型面積、小區物業到房子的保值能力以及升值空間,甚至連樓層都需要考慮清楚。
如今,關於樓層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在看了許多說法後,我們可以發現,看的越多能選的越少,各個樓層都有弊端,那麼這些樓層沒有優點嗎?我們根據主流的4點說法逐個分析下。
1、再窮不買頂層,再傻不買一層
這句話指的是頂樓和一樓,在網絡上又被稱為「極端樓層」。簡要概括下這兩層的優缺點。
頂層優點:私密性強、沒有噪音影響;無樹木建築遮擋,採光通風良好;遠離地面,視野開闊,沒有蚊蟲四害。頂層缺點:樓層高,地震火災不易逃生;電梯依賴性強,停電出行難;冬冷夏熱,雨季有漏水滲水;高峰期,用水水壓不足。一層優點:出行便利,不需要依賴電梯;水壓穩定,無斷水現象;地震火災可迅速逃生。一層缺點:私密性低、受行人和樓上住戶噪音影響;有樹木建築遮擋,採光通風受影響,家中陰冷潮溼;樓層低,有蚊蟲四害和失竊風險;存在下水管道反水現象。顯然,頂層和一層都各有利弊,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建築和裝修材料或多或少都有提升,一般情況下,這兩層的弊端都是可以避免的。
例如頂樓會鋪設保溫層,防水層避免冬冷夏熱和漏雨滲水的情況,而相關規定高層住宅都需要設置避難層,消防安全有保障,以及如今技術成熟,電梯停電、高樓停水現象都很少發生。而如今高層住宅的一層會做獨立下水,不會發生反水現象,並且周邊有綠化設施,噪音減弱。
因此「再窮不買頂層,再傻不買一層」的說法已經不適用了,而且如今許多開發商為了增加競爭力,會在一層增設花園院子,頂層增設閣樓露臺,價格還會比其他樓層稍微高一些。
2、9-11層是揚灰層
揚灰層的謠言起源於2003年一篇《售樓小姐真情自白》的網文,發帖人自稱是某樓盤售樓小姐,原話意思是髒空氣灰塵會在9-11樓的高度停留,買了這幾層房子一輩子吃灰。這完全屬於一家之言,沒有任何的科學數據依據和實踐檢驗,在當時已有環保局工作人員闢謠。
事實上,各個城市地區海拔高度不同,樓房地基建設的高度也不盡相同,就以重慶為例,有的樓房9-11層可能與另一棟樓房的1層相平齊,所以說這句話毫無科學依據。
而通過科學解釋,灰塵顆粒是有重量的,在受重力的影響下會不斷降落,最終落到地上,但是空氣中存在氣流的影響,也就是常說的風,風會引起地面揚塵,因此才會出現揚灰層的說法,但另一方面,風還會將灰層送走,起到稀釋作用,而且受到每一棟樓周邊建築物密度,高度,街道寬度和走向,綠化面積等等不確認的因素過多,可以說極其複雜,不能一概而論。
因此,9-11層是揚灰層屬於一個謠言,這幾層是可以購買的。
3、寓意不好的樓層
關於寓意的說法在網上特別多,例如3層為「散」,13層為「要散」,4層為「死」,14層為「要死」,8層是「七上八下」,18層則是「18層地獄」,甚至說1-18層都不能買,但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數字代表的寓意可以完全不同,例如3層可以是「三陽開泰」,4層可以是「名揚四海」,13,14層可以是「一生一世」,8層可以是「八方來財」,18層可以是「要發」。
因此,這些寓意不好的樓層是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的,其實這些樓層都是可以購買的。當然,如果購房者忌諱,還是儘量遠離,避免心裡不舒服。
4、設備層
設備層,是指在高層住宅中,將某一樓層用作布置空調、給水排水、電氣、電梯機房等設備。其具體位置根據建築的使用功能、結構、布置、電梯分區、空調方式、給水方式等因素綜合加以考慮設置。主要的說法是選擇設備層臨近樓層會有輻射和噪音影響。
如今,因為技術成熟,設備層大多設置在地下層或者頂層上一層,當然也不排除有部分開發商將其設立中間設備層。對於設備層是有相關規定的,其輻射量過大是不予交付的,而且現在建築材料提升,噪音影響很微弱或者沒有,因此,購房者可以不必擔心購置在設備層上下。
最後,選擇樓層實事求是更重要
筆者認為選擇樓層需要考慮兩點,第一是價格,第二是需求。
1、價格:價格不必多說,對於一個住宅而言,每一層樓的價格都不一樣,一般遵循兩個原則,中間樓層最貴和樓層越高越貴。樓層每平米差價一般在50元-100元,例如一個33層的樓房,中間18層價格8000元/平米,那麼1層的價格可能在7200元/平米左右,假如一套房子有100平,差價也有近8萬元,所以購房者也可以把價格考慮在內,相對來說,價格最高的樓層是受眾最多。
2、需求:需求則是對於家庭而言,如果家庭中是年輕夫妻,可以選擇高樓層,高樓層視野開闊安靜,在家庭中老人或者小孩,可以儘量選擇中低樓層,因為老人住高層可能會存在目眩頭暈的情況,而小孩會有高空墜樓的危險。
結語:選擇樓層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層都有不完美的地方,購房者可以根據樓層價格和實際需求綜合考慮,再做決定。如果情況允許,購房者可以實地體驗,先租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