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看歷史的時候,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大概是在春秋時期。
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楚國、一個是吳國。
其中,吳國的邊城卑梁(今安徽省天長市)和楚國的鐘離城(今安徽省鳳陽縣)相鄰,兩地的老百姓都以採桑紡織為業,桑樹就是他們的身家性命。
某一天(具體不詳),楚國的一個少女和吳國的少女為了爭一棵桑樹而大打出手,跑回家一哭訴,兩家的大人直接抄起傢伙就幹到了一起,直接導致其中一家被滅門。
兩國的邊邑長官很快知道了這件事情,大怒之下率兵互相攻擊,結果吳國的邊境小城被攻破。
吳王這下更憤怒了,直接帶領大軍攻打楚國,佔領了兩座城池。
……
兩個女孩爭桑樹,結果引發了兩個國家間的全面戰爭。這個故事如果不是記載在《史記》裡(詳見《史記·吳太伯世家》),我無論如何也難以相信。
其實,《史記》相對於其他歷史書之所以更好看,也是因為他的記載裡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傳奇故事。
大家也喜歡看這樣的故事,「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任何歷史只要這樣去寫,傳奇性、故事性、戲劇性以及神秘性就都有了。
這樣的想的人很多,羅素就曾經說過:拿破崙在萊比錫的失敗,是因為他在德勒斯登戰役後吃了一個桃子。
但真正的歷史,其實並不傳奇,也不神秘,偶然性裡更多的是必然性。
或者說,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爆發,都是無數必然性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偶然地點燃了而已。
所以,當我再去查閱更多關於吳楚之間這場戰爭的時候。
才發現,其實雙方的矛盾由來已久。
在「二女爭桑葉」之前,已經你攻我打相持了五十多年。
五十多年的爭鬥,吳楚之間的關係已經像熱鍋裡的滾油,隨便扔點東西進去也能炸出來。
而吳楚之間,之所以有這麼嚴重的矛盾,在歷史中也有非常清晰的脈絡。
考慮到我詳細地搬運史料大家看著會比較累,我就用一句話解釋下吧:
吳國的祖上本來比較弱,突然有一天強大了,就忍不住拿隔壁的楚國開刀了,之後楚國伐吳報仇,再之後吳國再伐楚的時候,戰死了一個國君。
從此,兩國就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什麼是地緣政治,這就是地緣政治。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這兩個國家的戰爭一直持續到春秋末年。
直到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
而有意思的是,後來楚國又滅亡了越國,相當於間接滅亡了吳國。
這也是為什麼1965年,越王勾踐劍卻在湖北荊州出土的原因。
你看,看起來再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事件,只要你挖的足夠深,掌握的資料和信息足夠多,就總能發現其間的蛛絲馬跡。
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2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總是會產生「小事情改變了歷史命運」的錯覺。
只是因為視角的局限,如果視角更大,看到的史料更多,會發現沒有什麼重大事件的發生是一次機會的偶然。
如果你覺得是,一定是因為你還不知道他們已經經歷了剩下的99次機會。
如果只盯著一個事件無限推論下去,就一定會出現「如果丘處機沒有路過牛家村」、「假如潘金蓮沒有開窗戶」這種看似頭頭是道實則無稽之談了。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過:一條假說越是令人驚異,它所需要證實它的證據就越多。
一個匪夷所思的觀點背後,必然需要更多的資料來支持。
你看到的資料越多,就越能知道偶然中蘊含著的必然。
上面這個歷史故事,帶給我最大的啟發,並不是怎麼去讀歷史,而是怎麼去思考。
我們以往的教育裡,有一種誤區叫「細節決定成敗」。
這句話總體上沒毛病,但其成立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大局已定的情況下,細節的變化決定了成敗。
就像前面那個歷史故事裡,吳楚兩國已經爭鬥了百年,這是大局;在這個大局下,才可能發生「兩女爭桑樹」引發國家戰爭的事。
如果兩個國家本來就相安無事,也沒有必然要打的理由,別說爭桑樹了,爭王后都不一定會打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爆發了塞拉耶佛事件,一次刺殺事件,最終連鎖反應,引發了波及全球的戰爭。
但無論是在歷史教科書裡講的,還是從現實的邏輯來看,我們都知道,塞拉耶佛事件只是一戰的導火索。
同樣,第一次世界大戰裡,爆發了西班牙大流感,因為病死人數太多,各國都沒辦法再抽出青壯年來參戰,導致一戰提前結束。
但即使沒有大流感,一戰還是會結束,而且戰敗國也一定會是德國。
這就是看事看大局的思維方法,學會了從紛繁複雜的細節裡去看透整個全局,去抓住最關鍵的因素,就能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落一子而滿盤活。
在這方面,毛主席無疑是佼佼者。
從年輕時候開始,他就有意識的去訓練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24歲的時候,他在寫給老師黎錦熙的信裡就說到:
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今日變法,俱從枝節入手,如議會、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
這段話雖然比較文言,但我決定不翻譯了。
因為寫的太好了。
更可怕的是,他那時候才24歲啊,想想我們24歲的時候都在想些什麼,不禁感嘆什麼才是真正的天生領袖。
這之後,從上井岡山到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從星星之火到北上延安,再到論持久戰……
毛澤東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先從大局入手進行分析,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質和關鍵,也就掌握了解鎖的鑰匙,洞開了必勝的大門。
一直到建國後,他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都是立足全局,即使過了幾十年,仍然有很強的預見性。
比如,我曾經在專注寫歷史、熱點的小號「栩然說」上,寫過一篇《美國的問題?當前的世界形勢?這個問題毛主席在60多年前就講透了》的文章(可以微信搜索「栩然說」,關注後回復「毛主席」查看相關文章)。
在文章裡,我發現毛主席早在1958年的一次講話裡,就對從那時候起到現在的國際局勢做了非常透徹、準確的分析。
即使拿來對照2020年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也準確地讓人驚嘆。
比如毛主席在講話裡談到要準備反對侵略戰爭,也就是準備反制。
儘管總體判斷樂觀,但工作上還是要採取謹慎態度。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世界上的事情還要搞一個保險係數」。
總的思路就是既要反對打仗,也要不怕打仗。
關於戰爭的本質,毛主席在其他著作裡做出過精闢解釋: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從這點上講,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運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
所以要去分析當下國際上發生戰爭的可能,不要去看什麼邊境爭端,拳打腳踢,你來我往。
而是要去深入分析各國的國內政治環境,以及國際間的政治狀態,才能做出最準確的分析判斷。
3
講完歷史,我再給大家分享幾條走心的乾貨。
我為什麼要這麼去反覆強調大局思維?
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
這個鍋就像是一個人的思維,你的思維在哪,決定了你的所有行為表現以及最後產生的結果就在哪。
大局觀決定了思考和行動的邊界。你連想都想不到那兒去,又怎麼可能那樣去做呢。
我們能想像人頭馬面,牛首蛇身的怪物,卻絕對想像不出來「四維生物」是什麼樣的。
因為人頭、馬面、牛首、蛇身,都是我們認知範圍內的東西,想像不過是把他們重新組合了一下,但「高維生物」超出了我們的認知,你無法想像。
一個思維不夠大的人,有時候真的很難理解那些有大局思維的人的行為。
這就像下棋的時候,一個高手忽然走了一步看似天馬行空的棋,旁邊一堆臭棋簍子都看得莫名其妙。
正因為思維、認識以及見解都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在有些高手看起來是好棋的機會,在低手看來卻是一步廢棋;低手自以為的驚天妙手,在高手眼裡卻可能是為後面的失敗埋下伏筆。
大局思維如此重要,但我們怎麼才能學會這樣的思維方式呢?
我由內而外,一層一層剝開來給大家講講。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就拿下棋來做類比的。
(一) 看事情一定要從全局入手
人生恰如棋局,如果你的視角只聚焦在棋盤的某個角落,再拼命廝殺,最後也不過就是多一個子,少一個子的區別。
我們經常都說的細節決定成敗,建立的前提是大局已經確定。大局未定之前,你越關注細節,就越容易迷茫。
一項工作,你不先去考慮它的因/果/度,了解它的實現邏輯,而是一門心思扎進去,開始從沒完沒了地摳細節,什麼格式不對啊,標點符號錯了啊,幹得越久,你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後面還要怎麼幹。
大方向是對的,偶爾有挫折,終究也會走出另一條路來;大方向就是錯的,細節再完美,對了也是錯的。
比如,很多人最喜歡舉柯達的例子,柯達直到倒閉之前,其產品細節依然無可挑剔,生產著世界上最好的膠捲。
與之相反,早期的數位相機問題一大堆。但大勢所趨,細節完美的柯達還是敗了,問題很多不斷迭代的數位相機、手機卻最終站穩了腳跟。
大潤發被收購,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好超市了,而是因為電商太強勢了;方便麵的銷量下降,不是因為口味變了,而是因為人的需求提升,外賣更方便了……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
不是你不好了,而是你不適合了。
所謂的大勢所趨,不是努力就可以改變的。而全局思維的關鍵,就是要去看到這個大勢,順勢而為。
這就需要有超前的思維模式。
(二) 走一步多看幾步
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棋壇高手的分界線,就是看他能不能走一步多看幾步。
如果你的每一步都是應付,最後的結局就一定是疲於奔命、身不由己。
和現實裡的很多人很像吧?
從畢業開始,日漸陷入工作的泥潭,每天都在為了養家餬口而奔波勞累,過個幾年,當年的意氣風發,當年的夢想,全都變成了一聲嘆息,默默地咽下,慢慢地忘記。
要想跳出來,首先從思維上就一定改變過去所依賴的模式。
所有的思考,都不要用直線思維。
直線是一維的。而二維化思維,各個層面、各個方面都有了橫向的聯繫,考慮到了各種相關性,因果性。
到了三維化思維,則是加上了時間維度,做每件事都要考慮未來,回溯歷史。
為什麼說有的人思維水平很高?
首先,底層的思維層次就已經比你高,他和你同時思考一件事,研究一個問題,提出什麼建議,你思考的肯定沒有他深,廣,遠,別人能從至少三個層面去思考,你卻只能就事論事。
這就是思維上的降維打擊。
廣度是聯繫的範圍;深度是找到的因果聯繫,本質裡面想的有多透;遠,那就是時間維度,能看多遠。
這裡面最難的,也是最應該修煉的,就是要學著看得遠,為自己的思考加上時間維度。基於歷史得失,基於過去經驗,去預測未來。
一定要敢於做這樣的事,將這作為一種思維訓練。
一開始你的預測和推斷可能不準,不要緊。遇到任何一件事,都要敢於基於你掌握的信息,過去發生的事情,和你的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斷(比如對自己的工作,漲薪,所在城市的房價等等)。
當然,這種預測是理性的,是依據掌握的信息分析來的,而不是直覺的,想像的,神秘化的。
2015年股市大漲的時候,曾有同學花錢加了一個群,給我看裡面對股市變化的分析。他預測股市多少點的依據,居然是什麼神神秘秘的領導人生日,什麼命格,什麼年份,什麼周易…… 簡直匪夷所思,偏偏還有很多人信。
我希望「栩先生」的讀者,能夠不被這種簡單的伎倆所蒙蔽。
世界是聯繫的,但不是胡亂聯繫、隨便聯繫的。過於相信這種胡亂聯繫,就會陷入神秘主義,影響自己的判斷。
4
(三) 保持觀察,洞悉對手,時刻自省
下棋的人,最忌諱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你不僅得觀察對手下了什麼棋,還得要記住他之前都走了哪些步。
有些盲棋高手,一盤棋下完了,過了幾天,他居然還能完全靠記憶,幾乎一子不落地復盤整局棋。
我看柯南和福爾摩斯的時候,就總在想,為什麼每次破案推論的時候,他們就能發現那麼多的蛛絲馬跡,而且這種蛛絲馬跡往往不是案發後他們才發現,而是案發前他們就注意到了。
也就是說,對柯南和福爾摩斯而言,只要他們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哪怕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他們也在慣性地敏銳觀察,等到後面破案需要時,他們就會像「回放」一樣,找出裡面的問題來。
當然,柯南和福爾摩斯畢竟是虛構的人物,這種觀察力高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但在現實生活裡,其實不乏這樣的人。
我之前認識的一個民警朋友,我們一起去吃飯,經過某個地方,即使我們正聊著天,過後他也能告訴我很多關於那個地方的細節,而我則完全沒有關注。
當然,我寫這一條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大家也跟神經質一樣,到了哪兒都去四處觀察。
而是為了告訴大家,從學習到職場再到生活裡,永遠要做一個有心人。經過的事,見過的人,都要用心去觀察。
我們可以去學習一些識人的乾貨(不一定準確,但有參考意義),比如說話滔滔不絕而眼神飄忽的人,多半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整天黃段子不離口但工作時卻非常認真賣力的人,多半胸有大志、ta是在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名校畢業、被領導批評兩句就手足無措的人,多半比較單純……
這些方法網上有很多,但最好還是自己去總結。
這種觀察和洞悉的習慣,能幫助你找到一種透視的視角,在為人處世中,始終保持一種清醒的狀態。
另外還有一條很重要的是,下棋的時候眼睛不要只盯著怎麼吃別人的子,還得要記得看一看自己有什麼棋也在別人的虎口之上。
我小時候下棋總是被我父親罵,就是因為那時候的我總是瞻前不顧後。看得來別人,就忘了自己。
你在觀察和洞悉別人的同時,一定要記得不要「放過」自己。試著用看別人的視角去看看自己,分析自己,能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
(四)偶爾下一步閒棋
《三體》裡有一句話我挺喜歡,叫百忙之中下一步閒棋是很有必要的。
所謂閒棋,就是你憑藉著興趣,機緣或是其他莫名其妙的原因,在某個領域做了一些嘗試。
你不知道有沒有用,甚至也不太關心有沒有用。
但很可能,某個機緣巧合下,你的命運就因這一些看似無用的閒棋所改變了。
我把它稱為撒種子法則。有時候,你苦心種下的那一粒種子毫無收穫,無意中哪裡撒下的種子反而帶來希望。
現實生活裡,所謂撒種子,就是在你主業的「八小時」之外,所做的其他嘗試。
這裡的「種子」,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概念:
一個是培養的新興趣,get的新技能等等。比如,賈伯斯讀大學期間曾認真練習書法,這段看似沒啥用的經歷,卻為他在後來設計蘋果產品時,帶來了獨特的審美品位,同時也為他傳奇式的成功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這是他在斯坦福演講時,親自講出來的一個真實故事。
你看過的書,學過的東西,都像是一顆又一顆的種子,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芽,更不知道能給你帶來什麼,但這種東西對人生的影響卻可以一直沉澱。
所謂成功的人生,就是這樣把無數個可能的收益累加起來的結果。
另一個,是把正確的事情正確地堅持下去,積小勝為大勝,這也是毛主席最推崇的軍事法則。
即使,這些種子最後都沒有發芽,你也不過是把業餘刷微博、看網絡劇的時間通過其他方式打發掉了而已。
但你如果給自己樹立了這樣的意識,西方不亮東方亮,你的世界將會比現在寬廣的多。
最後多說一點,下棋的人,心態一定要好。
有時候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棄子爭先、捨車保帥都在所不惜。
這時候如果心態上斤斤計較,什麼都不願意放棄,就很難走出優勢來。
我現在看一個年輕人有沒有潛力,一般就是看兩方面:
一是看他會不會為了某樣東西去全力以赴,捨得付出;第二則是看他會不會為了一些更本質更長遠的東西,去放棄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敢於放棄。
所謂「不圖小利,必有大謀」。
主席以前說過:
我們現在的大踏步後退,是為了今後的大踏步前進。
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才是一個具有大局思維之人應有的心態氣度。
—— END ——
我是栩先生,一個
廚藝好,但不煲雞湯
非常忙,但堅持原創
很犀利,但冷靜客觀
的寫字人
被大家親切的稱為「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