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女子被陌生男子求交往,個人信息全被曝光,當她詢問對方身份時,男子竟然答覆自己是「網警」。9月14日,河南鄭州警方通報「網警濫用職權恐嚇女子求交往」事件:真相竟然是男子為考察女友戀愛忠誠度,找網站測試員冒充「網警」完成測試。
「網警濫用職權恐嚇女子求交往」的情節曝光後,引發了強烈關注,輿論對「網警」濫用職權、侵犯隱私等問題表示擔憂。好在警方及時介入,還原真相,避免了「網警」這一職業背負莫須有的罪責;涉事人員也因為尋釁滋事而被處罰,為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付出了法律代價。
不過即便如此,此次風波所折射出的隱私保護漏洞,依然值得警醒。事件的起因是,該男子網購測試女友忠誠度的服務,而據媒體最新報導,諸如「測試感情忠誠度」「鑑渣諮詢」等服務類型,在一些電商平臺上相當流行,價格在幾元錢至上百元不等。然而這種服務模式,存在著巨大的信息洩露隱患。比如買家下單後,這些提供測試服務的測試員,不僅會添加被測試人員的微信,為了保障測試的精準和有效性,往往還會向買家索要被測試人員的姓名、年齡、工作單位、喜好、是否有出軌史等較為私密的個人信息,然後通過各種話術欺騙被測試人員,看TA是否在情感上對買家足夠忠誠。
就像此次事件所顯示的,那些被測試的人,一般都處在毫不知情的狀態下。與此同時,雖然購買忠誠測試服務、提供隱私信息的買家,可能是和TA關係親密的男女朋友,但私密信息在未經授權的前提下,也直接被洩露給了商家。所以,網購測試忠誠度,美其名曰為一種新型的情感測試服務類型,實質就是一場買家和商家合謀侵犯被測試者隱私的騙局。
我們在討論隱私議題時,往往首先會想到那些大量收集、存儲個人信息的各類APP,其實相對來說,它的隱私風險反而更可控,因為至少有一個接受監管的主體。但像購買忠誠測試服務,被測試者不僅連哪些信息被洩露了都毫不知情,商家會如何保管、使用這些信息,同樣遠離監管的範圍。個人信息被倒賣,甚至被用於騙局,都是可能發生的危險。
從《刑法》到《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都明確包含對公民隱私保護的相關條款。比如《侵權責任法》對侵犯隱私權的行為進行了具體羅列,其中,「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屬於明確的違規。這意味著,那些商家,根本就無權開展此類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提供忠誠測試服務的商家,還存在著欺騙消費者、私下交易等行為,它充分說明這種打擦邊球的新興服務,是一個足夠亂象重生的領域。鑑於此,電商平臺更應該擔負主體責任,平臺嚴控並清理相關違規服務,不能容許此類服務的存在,而不是在此次事件發酵後,才緊急清理相關的店鋪。
在當前的網際網路環境下,在網上叫賣的服務類型推陳出新,只是這種服務業態的創新,依然需要堅守法律的底線。尤其涉及到公民隱私問題,目前的隱私保護機制的確存在缺陷,但要提醒商家以及平臺,千萬不要把這種缺陷當成牟利的空子。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