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被理解嗎?你覺得自己孤獨嗎?
很多人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
沒有人能自信地說:「我能夠被理解,我一點兒也不會感覺到孤獨。」
有一句歌詞,好像是「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說的一點兒也沒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生而不同,又怎麼能完全知道另一個人的想法呢?
所以,企圖讓別人能夠懂你,是一件很難的事。
我們遇到自己感覺很困難的事,也許在別人的眼中很渺小;我們覺得失戀很傷心很痛苦,也許別人認為你太過脆弱……
你看,把感受說出來,也不一定能夠得到共鳴,這不是孤獨是什麼?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從母體裡分離出來,從此開始獨自成長。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越來越獨立,直至離開世界,帶不走一分一毫。
孤獨是一種狀態,並沒有好壞之分。
我們說一個人喜歡孤獨,並不代表這個人孤僻、不合群,而是他享受「一個人」的狀態。
能夠享受孤獨的人,很了不起。
這種人能夠安靜地面對自己,更懂得自省、思考,遵從自己內心的節奏。
在孤獨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做更多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不被打擾」。有個人在旁邊,總覺得自己被盯著。但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可以放鬆下來,按自己的步伐行動。
獨自工作的時候,效率會更高;單身的時候,能夠更專心地充實自己;孤獨的時候,才聽得到自己的內心的聲音。
享受孤獨的人,內心往往強大。
那是表面上的「孤單」,內心卻無時無刻在沸騰。
那些孤獨的創作者,總是在夜深人靜時靈感迸發,書寫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還有藝術家,他們的行為很多時候都不被理解,總是特立獨行,但是並不妨礙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孤獨的另一個含義,其實是「自我」。
任何自我,都是孤獨的存在。
我們為了適應社會,不得不去一點點地捨棄自我的部分,去融入集體。在集體的大家庭裡,我們不再「孤單」,但是為何還是會有「孤獨」的心情?
原因就是,「自我」被封鎖起來,真正的自己不被看見。
太宰治寫的的《人間失格》裡,主人翁葉藏就是個孤獨極致的人。他又是矛盾的,他偽裝自己成為一個搞笑的人,違背內心去迎合他人,害怕被人揭穿自己的面具。
葉藏的童年是孤獨的,雖然身處優渥的大家庭,但是似乎和每個人都格格不入的感覺。他會為了扮演一個人們眼中的乖孩子,而故意扮丑角,用搞笑的行為來獲得大家的歡心。
但是,他內心卻是十分厭惡身邊的人和事,甚至不想和家人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他年紀輕輕,便懂得看人,從心底產生鄙視,卻樂於掩飾自己真正的想法,戴著面具和人相處。
最終,他選擇了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與世界「鬥爭」,對抗世間的虛偽與醜陋,以悲劇收場。也許,對於他來說,這樣才是「拯救」自己的途徑,死亡才是屬於他的歸宿。
我們害怕孤獨,其實也反映了自己害怕面對自我。
希望有人來看懂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倘若出現一個人,能夠明白百分之六十的你,已經是很難得了。
所謂的知己,靈魂伴侶,不就是懂你的人嗎?
但是,我們還是要留一塊淨土給自己,安放完全的自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樹,生長出獨一無二的自我,有些秘密只能跟自己說,也只有自己才能懂。
最後,我想用蔣勳老師《孤獨六講》裡面的一段話結束:
我們的一生,做父母的孩子,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做兒女的父母,我們很少機會面對獨立而真實的「自我」。如果沒有家庭倫理的牽絆,做一個孤獨的純粹的自己,那會是什麼樣的自己?
也許很困難,但你是否願意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