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什麼值得買平臺請關注本帳號獲取更多好文,作者:阿明Amin
作為一個HiFi老燒,其實聽音樂多於玩器材,所以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對於隨身產品並沒有很多關注,直到去年11月參加了CANJAM中國第一屆「2018上海耳機節」[傳送門]才開始真正接觸耳機、耳塞和隨身播放器之類HiFi器材,而且越來越喜歡,越來越開心。認識了很多燒友和大佬,寫了很多發燒的記實和切身的體會,能感覺到自己的成長,收穫頗豐。一年過去回頭一看,自己也吃了一驚,居然陸陸續續在2019年已經發了大大小小61篇帖子,超過一周一篇了,怪不得老婆最近對我有點「白眼」,稱HiFi為我的「小三」了 (─.─|||
既然年終了,也是時候靜心回顧一下一年的感悟,梳理一下聽過的產品,在這裡做一個小小的年度小結。鑑於我的評測一直是建立在錘子M1L手機(Cirrus Logic CS4398定製版)上的,所以推薦一些用手機直推就能有好聲音的耳塞。大部分器材自己聽過,也有一部分是從燒友那裡道聽途說的,主要提供一些大家可供挑選的方向,最後還是要大家自己耳朵收貨。
| 千元以內耳塞推薦
從去年開始的這二年,耳塞開始紅海和藍海的兩面搏殺,一方面耳塞市場的新晉廠家越來越多,尤其像魅族這樣的手機流量大廠跨界來搶佔HiFi市場;一方面傳統HiFi耳塞廠家紛紛進軍萬元價位,比如QDC、瑞弦等等,使得原來被海外耳塞佔據的高端市場出現了劇烈的動蕩,但也帶來副作用,就是很多小白入門感覺門檻更高了,一些國產高端耳塞的質量不足以支撐其高昂的售價,尿崩(翻車)的情況也不少。
我自己因為平頭塞掛不住,所以平時不太關注平頭。但大神遲總發現並推薦的原道平頭塞,已然成為了今年HIFI圈最經典用語:不然就買個原道9.9包郵吧!這個耳機使用MX500外殼,音質在這個價位表現不錯,幾乎成本價發售,真的是業內良心代表。雙十一,我認識的一個燒友一口氣買了5條不同顏色的,買買買就完了。
大神遲總推薦的另一款超值能打的耳塞是KZ這個牌子。比如KZ ZS10Pro十單元的圈鐵在他家只要278,我都驚呆了。不過我自己沒聽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耳機大家壇有一個【便宜貨協會】 ,以方丈為代表。他們推薦的產品,很多是原來幫大牌OEM的代工廠自己出來做的,雖然牌子不響亮,但品質相對也比較有保證,再加上方丈親耳試聽,所以其推薦的產品可以關注一下(我自己沒機會聽過)。比如Yinyoo廠的topaz耳機(799元)、NiceHCKNX7 Pro(698元)、聲菲爾KP330(158元,佩戴較差)和DT6Pro(195元)、REECHO 餘音RC ONE(139元)等等。
頭條上大PERSON這個大V也經常推薦一些號稱非常超值的百元耳塞,帖子很毒,很有煽動性,我也跟買過三次,成功率為30%。
雖然他的標題和用語經常比較誇張,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了解當下百元附近超值產品的途徑。值得關注的有:
(1)他多次強推的SIVGA M009,鈹振膜HIFI類線控耳機,號稱可以PK千元甚至萬元的耳塞;
(2)喜歡強勁低頻的可以考慮KINERA IDUN。這個耳塞我聽過,詳見評測,缺點就是聲音比較粗放。
錦瑟香也(The Fragrant Zither) TFZ是一個先在日本紅火的新晉廠家,大PERSON也經常推薦。今年第四屆耳機展上聽了一耳朵,發現有真有假。真的部分就是他全系耳機基本上都很好推,解析較好,顏值漂亮;假的部分就是並不是全系都好聽,真正好聽的還是要在他家KING II這個價位之上的系列,比如KING Pro,SECRET GARDEN,具體可看我的評測。TFZ推新產品的速度很快,下半年又出了好幾款新產品,比如TxBear,NO.3等,喜歡他家聲音的可以稍稍關注。
名不見經傳的EPZ-320三動鐵耳塞,很好地解答了為什麼要玩HiFi?玩HiFi的人為什麼那麼喜歡折騰?剛拿到的時候一臉嫌棄,然後插入M1L手機,一開聲,傻掉了,給這聲音跪了。就一個字」潤「,而且不是那種HIFU,很通透很清晰的那種水汪汪的潤,聽人聲美到心裏面,好聽到沒有朋友,關鍵是還好推,好戴,毫不麻煩。最後被老婆搶掉,逼得我只能再買一條,結果眼看著京東報價從780漲到了980。我覺得手機直推、怕麻煩、喜歡人聲的朋友,值得試一試。
在遇到EPZ-320之前,我最喜歡的手機直推耳塞是NF Audio的NF2u,那真的是一見鍾情,也讓試聽的那一天那一刻顯得那麼特別。之後又有了999元的單動圈NA1,可惜它的聲音不太為上海燒友所接受。我個人感覺這兩款代表了兩種迥異的風格,大家可以自己去親身感受一下。
在一千元價位還有一些特殊的存在,比如JVC的木振膜系列,不以素質見長,是典型的味道塞,我個人覺得值得嘗試。從實惠的角度考慮,可以考慮JVC鬱經理個人推薦的FX850,體會一下厚實的聲音。我自己就是閒魚入手的,一般成色好的話,不超過500元,是可以考慮的。還有FW002,聲音遠好於FW003,與FW001差距不大,性價比很高。我認識的一個燒友就是用FW002搭配鐵菊花來聽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JVC這個系列的耳塞腔體都比較大,不少燒友會感覺佩戴不舒服,有明顯的下墜感。
| 萬元以內耳塞推薦
VSONIC 威索尼可GR09陶瓷版
威索尼可之前是數碼多榜單推薦的常客,所以有點印象。而GR09自出身之後就充滿了爭議,2K多的陶瓷版被很多人噴的體無完膚,但也有人說煲過200小時後才能體現其實力。之後699元的GR09塑料版一經推出則成為搶手貨。可我對爭議很大,乃至要煲機很久的產品始終抱有懷疑,直到年初在一個燒友那裡聽了一耳朵,才終於確認這個耳機很不錯。聲音中正大氣,雖然聽人聲不是我最喜歡的那種,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好聲音,也讓我意識到,網上罵也好,贊也好,歸根到底還是要自己親耳聽一聽才是真,而且有的東西一耳朵聽到的也許作不得數。
有意思的是,過了段時間後這個燒友為GR09升級了耳機線,原來的聲音得到了大幅提升,或者說從原來燒友喜歡的偏中正偏素的那種風格忽然轉變為我最喜歡的風格,聲音通透,信息量大,密度高。這也讓我首次體會到線材在耳塞類產品上的巨大作用,不再是最多20%的提升,而有可能會造成聲音的徹底改變。
達音科DK3001Pro
讓我翻車的耳塞。在寫了幾篇評測之後,人有點放鬆,不再那麼嚴謹,於是在一次試聽會上匆匆聽了一耳朵就否定了DK3001PRO。幸虧鬍子哥提醒,然後再聽的時候被啪啪打臉。雖然這個耳塞我沒有專門評測過,但我聽了好幾次,私下以為這個聲音在3000元檔立了一個Flag,從出貨量也能看到它受歡迎的程度。
CAMPFIRE AUDIO VEGA 織女星
這是一個來自美國新興品牌CAMPFIRE的神奇耳機,兩頭翹的調音方式很符合美國人的聽音習慣,聲音可說是美國聲的極致代表,動態大,高低頻極富衝擊力(並非量多那種),鮮活乃至生猛,非常非常勁!在與播放器搭配的時候往往令人感覺低頻過多,而與手機搭配卻很好地彌補了手機推力小低頻不足的弊端,堪稱完美。喜歡動次打次的朋友更是不能錯過。不過該耳塞出廠價智商稅極高,如果你能接受它的聲音,那麼閒魚二手堪稱超值典範。
FAudio Minor
在三千以上四千不到的價位,我個人聽到最喜歡的是FAudio的單動圈耳塞Minor,俗稱「小神圈」。與M1L等手機搭配,人聲非常甜美細膩,是一個非常舒服討喜的聲音。具體可看JVC試聽會的這篇報導。
Acoustune 1695Ti
來自日本的朋克,不到萬元的價格,提供了令人過目難忘的顏值和獨一無二的聲音,夠勁!!!如果喜歡更多低頻的,可以選擇他家稍低價位的1655CU。
NEUMANN NDH20
本來感覺手機是完全推不好大耳機的,但NDH20讓我重新做人。雖然是封閉式的,但毫無發悶的感覺。最震驚的是居然用M1L推出來的聲音也像模像樣,有機會建議去試一試。
| 萬元以上耳塞推薦
Fender芬達
今年美國老牌吉他製作廠家Fender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其中耳塞這塊推的風生水起。不過他家耳塞的調音比較特殊,普遍會感覺有點發悶,需要適應。Fender耳塞的耳套質量很好。我聽的時候最喜歡的一款是FXA9限量版,顏值高,聲音好(不悶),在M1L上也能感受到那種美國聲特有的開闊熱情鮮活的聲音。我認識的一位90後老燒就是用FXA9搭配五進五出渾身都是故事的七彩虹U8來聽的。有機會大家可以到上海知音堂試聽其各價位產品,特價的時候IEM-90隻要580元,值得一試。
德國Vision Ears
德國Vision Ears 4這個塞子也是在JVC試聽會上燒友文哥推薦的,用M1L聽也能表現出很高的素質。聲音飽滿健康,細膩,雜食,和其他耳塞的區別就是高頻稍稍壓暗了一點,耐聽度更好。適合對高頻亮度比較敏感的朋友。
英國Tralucent 傳神
萬元以上耳塞給我個人衝擊最大的就是傳神,他的1+2.3和5.2做到了很多其他耳塞無法企及的聲音,能讓你聽到大箱子發出的那種聲音,動態大,密度大,音色準。幾個產品我都在自己手機上聽過,用的是傳神自己的線材,聲音與其他耳塞完全不同,聽過才知道,這天花板會有多高。
還有一些耳塞,音質也相當出色,但並未做推薦,主要是因為耳塞本身不適合手機直推,必須要上播放器才能體現出足夠的優勢。比如DITA Project 71。
解碼耳放線
在不斷使用手機試聽的過程中,也感覺到手機推力和解析的不足,於是趁甲苯中國搞活動做了一次評測。應該說耳放線對於手機聲音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已經寫的9款裡面比較推薦TAKT C和乂度Link。其中乂度Link後期可能有機會出更詳細的試聽報告。
同期,我偶然聽了一款audirect出品的Beam,發現它的聲音超過預期,尤其它的MOD版(加了2個電容,更耗電),聲音質量媲美千元以上隨身播放器。而最近audirect將推出Beam 2和Beam ATOM二個新產品,據說聲音質量會更好,後期有機會為大家測評一下。
幾點感悟
為什麼只推薦手機直推的耳塞呢?因為很多時候發燒友容易本末倒置,追求器材的過程中很容易忘記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說到底,器材只是工具,真正吸引我們的還是音樂本身。回想以前的自己,捧著愛華隨身聽,伴著沙沙作響的底噪,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那個激動不已 (^o^)
賣的好的器材,不一定是聲音最好的,但一定有他自己的特色,足夠吸引人,比如飛傲M11。
很多來買器材的朋友,一個是對HiFi不太了解,只看產品顏值或者價格入手;一個是對正確的聲音沒什麼概念,喜歡的聲音和現場的聲音,或者大家傳統意義上的好聲音差異較大。
大家都說好的產品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HiFi器材需要考慮搭配,不同搭配之間的聲音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最終要根據自己手頭的器材進行選擇,最關鍵的還是儘可能的親自去聽,反覆多聽幾次。
在這個圈子裡呆的越久,認識的人越多,越發感覺講真話的難度很大,尤其對新產品的不同意見很容易迅速被反駁或淹沒,比如QLS QA390[傳送門1][傳送門2]。所以現在你看做橫向測評的幾乎沒有,太得罪人了 (─.─|||
另一方面,我喜歡的老牌第三方評測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比如SMD,最近對享聲A1、BOSE NC700的抨擊,感覺明顯帶有情緒。個人感覺,太過依賴測試數據,如果數據不好看往往主觀聽感不敢給好評,這在往常是不多見的。再次提醒大家,看評測(包括我寫的)只是參考,還是要自己用耳朵去聽才是真。也再次證明,實驗數據僅僅能反應器材的一部分情況,甚至很多指標和最後聲音的呈現並無線性或者直接關係。聲音——作為藝術的一種呈現,更多的還是非理性的,所以主觀聽感不可或缺,個人喜愛不可忽視。
耳機聽的多了,耳朵對聲音會慢慢變的挑剔。在萬元以內,耳機系統的性價比很高,一方面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一方面又能提供相當好的聲音。不過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玩到最後,大概率還是會聽箱子的。因為聲場是2.0音箱系統的天然優勢,而且回到家聽箱子更自然更輕鬆。只是現在能試聽箱子的地方比以前大大減少,大家可以趁SIAV等展會開展的時候去聽,還有像上海麗音廣場、南京威虹音響等實體店也提供了部分產品的試聽。有機會大家多交流吧 (^o^)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