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中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這個周處就是年少時被民眾與南山猛虎、西氿(讀jiǔ )蛟龍合稱為陽羨「三害」、後來隻身除三害的那個周處。
根據周處的說法,「端五」的意思其實就是「初五」。
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這裡有個問題:既然「端」就是「初」的意思,為什麼只有五月初五才叫端五,而沒有四月端五、六月端五的說法呢?
原來,端五的五還有個隱含意思,「五毒」。
五毒是指蛇、蜈蚣(也叫雷公蟲)、蠍子、壁虎(一說為蜘蛛)和蟾蜍等五種有毒的動物。
舊時盛傳:從每年五月初五的午時開始,這五種毒物開始孽生;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另外,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還因為端具有「開始」的意思,端五隱含「五毒開始孽生」的意思。
我們的先人常常習慣於將一些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情,跨界聯想到一起。
因為端午節「五毒孳生」,所以古人就把五月初五所生的孩子,也視為不祥之兆。
是為端午節魔咒。
《風俗通》云: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王充《論衡·四諱》也記載當時風俗: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說一個打破這個魔咒的名人吧。
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
據《史記》記載,齊國貴族田嬰,有個妾侍,五月五日生下一個孩子。當其呱呱墜地時,田嬰就欲致他於死地。那妾侍不忍,私下將他撫養成人,起名田文。
田嬰聞訊後,怒不可遏,斥其妾侍為何未去此子。田文見其父大怒,頓首拜伏於地,問不舉五月子是何緣故?
田嬰: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這話的意思是: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到和門一樣高了,就會對父母不利了。
田文答:人生將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必受於天,君向憂焉?必受命於戶,則高其戶。
這話的意思是:人的命運,是由天決定的,還是由門決定的?如果是天決定的,那還擔心什麼?如果是門決定的,那麼把門加高一些就可以了。
田嬰默然,沒話說了。
事實上,孟嘗君長大後,不僅沒有任何不利於父母的行為發生,而且還先後做了秦國、齊國、魏國的相國(丞相),發起五國聯合攻擊齊國的運動,做出了很多光宗耀祖的業績,歷史上風雲一時。
所以,對待我國的傳統文化,年父認為,的確需要「批判地繼承」,抱著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絕不可兼收並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