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苦。
佛家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以及五蘊熾盛苦。
當代人還有一苦,即寂寞苦。
今天接到一個令我很意外的電話。
來自多年未聯繫的老友,我原本以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終將相忘於江湖。
寒暄幾句後朋友說:感覺人生越來越無趣,以前每天就是削減腦袋往前衝,連喘口氣的功夫都沒有,疲憊的同時也時常迷惘,這麼拼究竟是為了什麼?
今年受到疫情的衝擊,公司在苦苦掙扎幾個月後還是倒閉了。
工作多年手頭尚小有積蓄,並不急於找工作,算是給自己放個長假。
賦閒在家兩個月,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開始懷疑人生。
剛失業的前幾天和女友如膠似漆你儂我儂,新鮮感一過矛盾就激顯出來了。
女友認為他之前一直忙於工作缺少對自己的陪伴,現在天賜良機應該好好把握,世界那麼大她想去看看。
而朋友則堅持想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打完遊戲之餘喜歡點根煙在陽臺上發呆。
自己的憂心忡忡和脆弱的內心女友顯然不懂,於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幾個回合下來女友提出了分手。
朋友的性格本來就有點傷春悲秋,這下更是雪上加霜。
「她完全不懂我,幾年的感情就敗在這兩個月了」。
我本來想說不是她不懂你,而是你不懂女人。
話到嘴邊還是咽回去了,我不確定這句話文藝青年是否能承受得住。
思考再三後我建議他:要不還是試著挽回女友吧,只要疫情不嚴重的地區,去旅遊一趟也是不錯的選擇。
掛完電話我不禁也沉思起來。
在我二十來歲的時候我常常會因為本身的不懂變通而四處得罪人,和公司同事的關係也很糟糕。
自問足夠努力、足夠上進、足夠真誠怎麼就活得跟個笑話一樣呢?
那時候總是急欲表達很多想法,碰上一點小事情喜歡得理不饒人非要分出個是非對錯。
當然,這也是那個年紀裡特有的耿直,這種耿直導致了上司或明或暗的刁難,同級別同事的消極配合,雖有滿腔熱忱卻感覺有志難伸。
於是我的心態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沒有從自身找原因並把緣由歸咎於公司和同事。
打心眼裡不齒他們的行徑,於是我頻繁跳槽。
與此同時我非常迫切的需要跟身邊的朋友和親人傾訴,那段時間我逢人就吐槽命運為何如此不公,我這麼努力為何換來這樣的結果。
可想而知,這些朋友對我都唯恐避之不及。
直到某天晚上我跟一個朋友推杯換盞時,對方沉吟好久才緩緩說出:你工作上碰到的問題很多人都會碰到,並且大部分原因在你自己身上。作為朋友其實我們更樂意聊聊電影、聊聊以後人生的規劃,而不是整天聽你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你沒發現你渾身充滿了負面情緒嗎?有些苦有些難註定是要自己去消化和面對的。你抱怨了這麼多有什麼用呢?根本沒任何改變,只會讓身邊的人見你就躲!
這個朋友一番話讓我茅塞頓開,所謂知恥者後勇,此後我一直牢記著沉默是金。
現今回想起來這十年間的變化不禁莞爾。
有一種說法是人體大約每過七年會換一次全新的細胞。
你就是全新的你,莫非是因為這個原因麼?
當然這是一種浪漫的說法,聊以自我安慰而已。
十年間裡我們從男孩長成了男人,基本上也都步入了婚姻
和另一半攜手共度人生看似是1+1,實則是1+0,甚至是1-0。
因為肩上的責任與義務更重了,我們也將履行我們在人生裡必然面對的角色。
有苦有淚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有人說夫妻不就是共同分擔麼?
別逗了,誰都會有可憐的自尊,再說一個人憂慮總好過兩個人憂慮。
當兩個人都是負面情緒的時候夫妻對坐到天明麼?
於是我們又寂寞了。
在走過了很多路吃過了很多虧之後,發現自己對外界的關注越來越少,對內心的關注越來越多,把眼光收回來更喜歡觀察和思考了。
我那時候怎麼就如此幼稚呢?
可能是太寂寞了,總想得到別人的認同和理解,總想尋找志同道合的人,然而懂你的人自然懂,不懂你的人那說明也不在一個平行世界,傾訴何益呢?
我從矯情的思考生命的意義進階到思考怎樣才能更快樂,怎樣才能更充實,怎樣才能更有價值。
現在我已不需要別人懂我,我只需要我懂我自己。
我知道怎麼張弛有度,我知道自己如何取悅自己,就像我喜歡掏耳朵,我就能精確的知道怎麼樣能讓自己更舒服。
我把曾經害怕的寂寞轉化成了更高級別的狀態,那就是孤獨。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只有自己才最能洞悉自己。
甘於寂寞享受孤獨應該是一種境界,是一場修行,更應該是一種常態。
人類的悲歡並不完全相通,當你發現曾經最害怕的狀態變成了現在最享受的狀態這該是何等的滿足感。
孤獨並不可恥。
文學泰鬥泰戈爾曾說: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獨。
孤獨的高級感在於縱然身處繁華鬧市內心依然孤獨。
我習於冷,志於成冰。
當你享受孤獨的時候你會發現寂寞其實是真的苦,孤獨才是靈魂棲息的港灣。
並且在某一個點來說,如果有人與我走得太近我會覺得自己的孤獨狀態被打破,不得不刻意與朋友保持距離以守護自己的這份孤獨。這份快樂沒辦法分享,只能自己活在自己的思想裡。在我的這一方天地裡,我很珍惜孤獨帶給我的意義,使我不再空虛不再彷徨不再焦慮,我能更坦然面對悲歡離合與酸甜苦辣,同時我能更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是何等的大智慧。
人既是群體動物也是獨立動物,
無論你願意不願意,
這一輩子孤獨總是如影隨形。
我們總是渴望被理解、被認同、被肯定、被尊重。
當代社畜們更是白天元氣滿滿刀槍不入,
一到晚上夜深人靜時馬上切換到孤獨模式
不由得打開網易雲音樂尋找共鳴,
看著那戳中內心深處的文案,
忍不住潸然淚下暗自傷神。
這種感覺又不能訴說又想找人訴說,
伴著矯情碾轉反側寂寞難耐。
我們要做的是從認識孤獨到接受孤獨,
再到駕馭孤獨享受孤獨、最後珍惜孤獨捍衛孤獨。
伯牙在遇到子期之前想必也是寂寞的,
那時伯牙的琴藝已當世無雙,奈何曲高和寡。
只能孤芳自賞。
一首《高山》、一曲《流水》終逢知音,
兩人結拜為生死之交引為知己。
後來子期因病去世,伯牙聽聞後悲痛欲絕,
奔到子期墓前最後為他彈奏一曲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隨後把自己最心愛的琴砸碎於子期墓前,此後終身不再彈琴,直至孤獨終老。
古人感慨知音難覓寂寥惆悵在古詩詞裡展現得淋漓盡致,又有傲骨又有柔情。
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懷辛大》裡感慨「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同時也是資深隱士。
此詩通暢的描述了自己夏夜悠然自得的乘涼的情境,無比舒適愜意。
孟浩然有妻有子,並非一個人躲進山野。
老婆孩子熱炕頭,而此刻他想念的是自己的老友。
可見縱然是一代文豪也難免落俗,寂寞與孤獨兼有。
嶽飛的《小重山》裡「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壯志未酬和報國無門的悲愴,千百年來依舊令人無限感慨。
詩人賈島在《題詩後》寫道「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賈島一生孤貧潦倒,宦途極艱,鬱郁不得志,他的詩樸素淡雅,字裡行間頗怨懷才不遇。
他也是孤獨的,直到千年後的後世才有人讀懂他。
無論古詩詞裡如何矜持如何風雅,
始終是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叔本華說: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孤獨其實並不可怕,有智慧的人,真正的強者,從來都是孤獨的人。
因為他們要專注於做好一件事情,只能排開外界的一切幹擾,靜下心來,心無旁騖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例如寫出魯迅高度讚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遷,他孤獨嗎?
孤獨!
在身心遭受巨大創傷的情況下,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的寂寞與痛楚,窮十三年之功寫出這本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的史學巨著
被列為前「四史」之首,與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古人云:居不幽者志不廣 形不愁者思不遠。
狹義來理解是居處不幽靜的人志向就不會宏大,面容不愁苦的人,思慮就不會深遠。
我覺得理解為真正的智慧是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同時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在孤獨中尋求到自我的價值所在,並而能夠去實現自我的價值。高瞻遠矚,居安思危,順勢而為。
孤獨是自給自足,
孤獨是醍醐灌頂,
孤獨也是人類智慧的穩定劑。
假如你覺得孤獨很可怕的時候,
那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的走進孤獨裡,
而是處於低俗的寂寞之中。
而寂寞,恰恰是生活給你的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