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的中年大學教授再婚娶了潑辣的80後時尚雜誌主編,40多歲的美熟女離婚後與比自己小9歲的高帥富姐弟戀,電視劇《大丈夫》充滿了現代題材,背後是越來越殘酷的中國婚姻市場現狀:根據深圳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易松國的研究調查,深圳城市離婚女性中有94.6%的人沒有再婚,男性再婚的超過80%;據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顯示,中國配偶間男女年齡差距以每年0.6歲的速度遞增;在北京,65歲及以上的再婚男性,平均要比妻子大13歲多……數據讓人吃驚,婚姻市場現實同樣殘忍。
另一方面,諷刺的是,在這現實故事背後,《大丈夫》卻隱藏著看似與現代意識相悖的暗線——極度傳統而真切存在的中國式倫理:無論如何選擇婚姻和愛情,你都得好好孝敬父母。這不由讓人想起來馬年春節飽受爭議的那個百合網廣告——「今年一定要結婚,哪怕是為了外婆!」
中國婚戀市場的傳統倫理與現代意識之間的巨大落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當下社會整體狀況的一個折射。
本報記者 趙妍
在3月10日,京東商城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劉強東傳出和網絡紅人奶茶妹妹章澤天在哥倫比亞大學(嗯,又是哥大)相識戀愛,消息粉碎了無數宅男的心。此時人們似乎忘記了劉強東「上一段」同樣傳得沸沸揚揚、炒得轟轟烈烈的戀情。2012年7月15日,劉在微博上與女下屬莊佳幾乎同時發布了幾乎一致的西紅柿照片,被疑心藉助「西紅柿門」為即將上線的京東生鮮頻道炒作,但劉本人「坦言和莊佳的戀情已有三年」。1974年生的有為商人,80後的事業女性,1993年生的清純小蘿莉—如果再算上「京東」裡永遠的「京」,那個遙遠的刻骨青澀愛情裡的70後女主角,似乎正好上演了一幕活生生的熱門電視劇《大丈夫》。
由王志文、李小冉主演的這部熱播劇《大丈夫》近期在各大衛視剛剛落幕,這部以「老少戀」為主線的「另類」家庭劇在收視率一路飆升的同時,其中對中國婚姻市場的描寫也引來輿論非議。
編劇李瀟在講述創作《大丈夫》的初衷時說正是因為「這種社會現象(老少戀)越來越普遍了,值得做做」。她的依據是在與周圍朋友家長裡短聊八卦時,每個人身邊至少能舉例出一兩個朋友,正在經過或經歷過「老少戀」。李瀟此前的編劇作品越多聚焦家庭題材,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當婆婆遇上媽》、《大女當嫁》以及《人到中年》等。
從經驗現象—這種社會現象(老少戀)越來越普遍—出發而創作的《大丈夫》,以「理解和同情」的立場剖析了一個「老少戀」個案,給家庭帶來的困惑與矛盾,當然同時也有好處與歡樂。
嫁給「大丈夫」的「幸」與「不幸」
一家美國的網站曾列出「嫁給老男人的十大好處」,實際可與《大丈夫》中的戀愛和結婚初期的「美好」對照,比如「他很成功」:嫁給老男人最大的好處是你可以分享他已經獲得的物質財富。相比較年輕男人,老男人往往事業有成,並且沒有債務。這也就意味著,你可以過上更舒適的生活,擁有更多購買、享用奢侈品的機會,而嫁給年輕男人,往往需要花上數年才可能享受到老男人給你帶來的生活舒適度;此外還有:他很成熟、他的生活狀態更穩定、他更具有責任感、他性經驗更豐富、他不容易走入歧途、他有更多時間陪你、你自己會變得更思想開明、他會帶領你活在當下、他會讓你的生活更有趣。
該網站在最後引用歌詞「年齡不過是個數字」並且鼓勵那些正在與老男人約會的女孩:如果你對未來有更長遠的機會就用不著猶豫,跟老男人步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吧……
《大丈夫》的編劇最終也給了「老少戀」一個幸福圓滿的結局:李小冉扮演的年輕妻子為王志文扮演的教授「老夫」生了一個兒子,她的父親不僅與年齡相仿的女婿達成了和解,還因此成了朋友和「玩伴」。教授的前妻將女兒帶出國共同生活,無論是前妻和女兒都不再是這個「老夫少妻」家庭的情感障礙。
一切似乎皆大歡喜。不過有意思的是,實際上在「圓滿」結局的前一集,他們還在鬧離婚,並且老教授對娶了年輕妻子所付出的情感、精力等成本過高表現出後悔,鋪墊良久。在他提出離婚之前,老教授說了這一段話,實際概括了全部的「壞處」:
「我們倆如果有了孩子,難道就幸福了嗎?你現在自己想一想,你到底幸福不幸福。自從咱倆在一起,你們家被鬧得雞飛狗跳,這外邊是鬧得滿城風雨,你跟你爸都差點脫離了父女關係。結婚以後就更甭提了,先是我閨女找你彆扭,完了我那前妻回來了,找各種事,還有你那前男友。你又流產了。你媽得了病,一直到去世。完了咱倆又要不上孩子,你說你這日子過得幸福不幸福啊?好,這些事都算過去了。說萬幸,我還有生育能力,咱們還能懷上個一男半女的,那你說,孩子出來了,你一邊伺候孩子,一邊還得伺候你爸,讓他養老送終。等走著走著,我就成老弱病殘了。我成了老弱病殘,你還得伺候我。等咱們孩子養大了,可能他大學都沒畢業,我這人就沒了。我必須得想,這些事都是眼前的。所以不能再晃蕩了,再晃蕩晃蕩這日子就給晃蕩沒了,我現在就想要為你做些事,我必須要來彌補因為我的出現給你們家人造成的傷害。」
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他必須讓兩人的生活回到他們結婚以前的狀態。
不過,這一長篇大論的問題,實際上從他們年齡差距20歲的戀愛開始,一直到電視劇所謂的「圓滿結局」之後,一直存在,並將永遠無法解決。
「非女不暖」背後的經濟學
不得不承認的是,儘管「老少戀」,甚至描寫「老少戀」的影視作品如《大丈夫》,均會被冠以「價值觀不正確」的罵名。但毋庸置疑的是,「老夫少妻」現象從古至今,並且在全球範圍內多種文化中,從未絕跡過。
柏楊曾經在他的文章《老夫少妻》裡說過這麼幾個段子:《聖經》上便有記載,大衛王到了八十歲高齡,還娶了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子為妻,為了避免誤會,《聖經》上還特別聲明,他娶她並不是為了性慾,而只是為了取暖,據說人一到八十,再厚的被子或再熱的爐子都沒有用,而是「非女不暖」。而柏楊自己,也是「老夫少妻」的踐行者,他的妻子張香華比他小20歲。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有關中國婚姻市場的研究者開始關注改革開放後的「老夫少妻」現象。在經過10年的數據對比後,2000年左右出現了一大批相關的研究報告,一個統一的結論是:中國男女配偶間年齡差距正在擴大。
根據媒體報導,2000年左右,據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顯示,中國配偶間男女年齡差距在以每年0.6歲的速度遞增。而根據1999年中新社援引一份社會學報告稱,中國男女結婚時的年齡差距在拉大。調查發現,1987年夫大妻2歲的比例最高,達到47.17%;進入90年代後,男大女5歲的比例最高,達48.44%;男大女8歲、10歲的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男大女10歲以上的被認為屬於「老少配」,比1987年增加14%。這反映「老夫少妻」的婚配情況越來越多。
在《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第2期(總第73期)上的文章《當前中國婦女地位變化的社會環境分析》中,也提到了這一數據:「……90年代裡夫妻的年齡差距也開始拉大,90年代中期丈夫比妻子大10歲的比例比1987年增加了14.5個百分點。這種大男小女的婚配狀況一般都是男子富裕以後與原配偶離婚後再婚的婚姻模式。」
2011年的《南京日報》報導稱,從南京市主城區婚姻登記處獲悉,近年來,「老夫少妻」正逐漸增多。記者通過主城區各婚姻登記處提供的數據,對2011年登記結婚的1000對新人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男女當事人年齡相差6-10歲佔18.1%,相差10歲以上的佔4.6%,年齡相差最大的是36歲。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市曾有一項統計顯示,年齡相差6-10歲佔7.9%,年齡相差10歲以上的僅為0.47%。
不少學者曾經對婚姻市場做過相關的解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早在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Becker),將經濟學方法引入對婚姻行為的分析,寫了《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一書,將微觀經濟分析的領域擴大到包括非市場行為的人類行為和相互作用的廣闊領域,同樣也應用於了婚姻。貝克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貝克曾總結過婚姻市場的規律:男人在婚姻市場上的資源是財富與地位,女人在婚姻市場上的資源是青春與美貌;男人的資源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女人的資源隨著年齡增加而遞減。根據這一規律,一旦進入中年以後,男女雙方的資源就可能失去平衡,男人往往成了「有效率的尋覓者」,女人則成了婚姻市場中「沒有效率的尋覓者」。這一解釋,為擁有更多資源的中老年男性在再婚市場上「老少戀」,甚至婚內「見異思遷」現象的出現,提供了經濟學的基礎。
知名的性學家李銀河也在早年從「價值觀念轉變」的文化分析角度做過解釋: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人們的收入差距拉大,人的觀念和想法也更實際,從總體上講,早工作幾年、事業上有一定成就的男人經濟實力要強一些,這些人中很多因為專注於事業,並未成家,因此他們往往贏得了那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女孩的青睞和傾慕。另一方面,也有女性觀念的變化問題,過去,女子為追求平等,比較獨立,而現在很多女孩不再追求獨立,依賴性增強,希望有種小鳥依人感覺或者乾脆相夫教子,找個有錢的人作為歸宿,而年輕是她們最大的本錢。因此,出現男女婚配年齡差增大和老夫少妻的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城市中老年婦女「結構性失婚」
電視劇《大丈夫》的故事情節中,江珊飾演的「老教授」前妻搬到再婚丈夫家居住的情節,一度被認為「狗血」,不過這一條怎麼看都顯得「配角」的線索,實際解釋了與「老少戀」相輔相成的另一婚姻市場現象:城市中老年婦女的「結構性失婚」。
一個「駭人聽聞」的數據來自深圳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易松國博士。根據他的研究調查,離婚女性中有94.6%的人沒有再婚,男性再婚的則超過80%。而在這部分女性中,又有83.6%的婦女表示離婚後沒有性伴侶。當然,他的研究樣本量較小,是深圳100多位離婚人士。
一項新近的研究,發表於2012年第5期《南方人口》的文章《從再婚人口的性別差異看城市女性的再婚困境——以北京為例》從男女再婚者年齡計算出了的平均夫婦年齡差。從再婚男性的角度看,隨著男性年齡區間的提高,平均夫婦年齡差也在直線上升,特別是65歲及以上的再婚男性,平均要比妻子大13歲多。反觀再婚女性,隨著女性年齡的提高,平均夫婦年齡差大致表現出先減後增的趨勢;儘管夫婦的年齡匹配同樣呈現「男大女小」的模式.但年齡的差值相對小了很多,基本在3歲上下波動。
該研究用於定量分析的數據來自北京市婚姻登記業務資料庫,涉及北京市轄域內的19個婚姻登記處(包括1個市級和18個區縣級的婚姻登記處)所採集的信息,共包含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的1146209條結婚登記記錄。
該研究認為,再婚男性在婚配過程中表現出了更強的「年齡向下婚」的傾向,即選擇年齡大大低於自己的女性為伴侶:這樣,年齡偏大的、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喪偶/離婚女性就在婚姻市場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這一研究結論,實際上是當下我國婚姻市場中,針對中老年婦女「結構性失婚」的有效描繪。
更直接的數據則是上述研究稱,北京自2004年以來各年份中的男性喪偶和離婚人數均小於女性.但再婚人數卻都高於女性;因此,男性總體的再婚率為女性的2.4倍左右,特別是喪偶再婚率,近乎女性的3倍,且在時序上基本保持穩定。這一結果意味著北京男性的再婚可能性要大大高於女性。
當然,學者針對各大城市所得出的中老年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劣勢」地位,與全國普查所獲得的數據情況是恰好相反的。基於「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的全國水平看,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石人炳教授2005年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研究所楊記教授2007年研究,均認為從2000年全國整體狀況來看.女性的再婚可能性遠高於男性。不過,針對這一相悖的情況,學界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村女性的高再婚率所致。
企業老男人的新太太們
何娟
作為一個年輕的女人,我也許永遠無法理解大叔們對年輕肉體的熱愛。
我無法理解納博科夫會把「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這般精彩的句子浪費在《洛麗塔》的開頭;我無法理解,庫布裡克會在自己的職業生涯初期就迫不及待地去拍《洛麗塔》,他也許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不久之後就拍出《2001,太空漫遊》和《發條橙》這樣的不朽之作;我也無法理解,英俊如傑瑞米·艾恩斯會如此沉浸於「亨伯特」的角色,在1997年翻拍的《洛麗塔》中,艾恩斯憂鬱無助的眼神可算是他演員生涯中最好的演出;我也無法理解,80歲的張先娶了18歲的小妾之後,蘇東坡的調侃「扶鳩笑入鴛幃裡,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詩文,在我看來,蘇東坡的羨慕遠大於諷刺—當然,他本人也差不多。
劉阿姨不見了
到了近幾年,我留意到,在和長輩們的飯局裡,時常會出現這樣蘇東坡式的段子。
「前幾天我在街上撞到那誰誰誰,帶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姑娘過來,我問,這是你女兒嗎,他笑了笑,哈,原來是他的新老婆。」
每每說到這裡,在場的叔叔伯伯們—那些在公務員系統、國企還有民營企業裡工作了幾十年的中年男人們,包括我父親,都會嘖嘖稱奇,我則一臉茫然地聽著,仿佛自己剛從外太空回來。直到有一天,這個段子的主角變成了我熟悉的唐叔叔,我的臉上終於有了一絲驚訝。
我總是會惦記著唐叔叔,還有他的前妻—那位我叫劉阿姨的女人。回憶裡,小時候的我很愛溜去他們家玩,唐叔叔允許我爬到他的書桌上亂翻,劉阿姨則會從柜子裡拿出糖果和餅乾給我吃,有時候爸媽工作太忙,劉阿姨還會幫忙到幼兒園接我。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我已經沒有什麼印象。只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唐叔叔帶劉阿姨來我家玩的次數越來越少,很多時候都是他一個人過來。我也再沒有吃到劉阿姨從柜子裡拿出的糖果和餅乾了。
後來,我才知道,他們倆在糾纏了二十多年後,終於離婚了。再後來,我終於見到了唐叔叔的那位年輕姑娘,一位大不了我幾歲的女士。我已經忘她姓甚名誰,模樣也記不太清,只知道,現在的唐叔叔樂於帶她出席各大飯局和麻將局。在一次的麻將局裡,我終於忍不住走過去問這位女士:「以後我怎麼稱呼你啊,叫阿姨好嗎?」
她非常尷尬地笑了笑。唐叔叔也尷尬地回答我:「其實你可以叫她姐姐的。」
小姐姐的「搶夫大戰」
母親告訴我,父親不少同輩的人,在中年後,都換了新太太,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春」。唐叔叔絕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我叫他吳叔叔,他和我父親年齡相當。他很喜歡招朋呼友,遊山玩水。
那一年自駕遊,吳叔叔帶了一位年輕的姑娘同行,當時一行人都還沒有意識到兩人的關係,母親和我還以為是他的侄女。
姑娘看起來很溫婉,一路下對大家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沒過多久連我也親切地叫她小姐姐了。
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倒也自在。只一次,母親聊起湖南衛視某狗血小三電視劇時,忍不住評論道:「現在有些女孩子啊,那麼年輕,也不知道腦子怎麼想的,硬要去勾搭那些已婚老男人,太荒唐了!」
我沒有意識到吳叔叔和小姐姐當時的表情,後來努力回憶,大概小姐姐一直陪著笑臉,吳叔叔則一言不發。
這事平淡無奇地過去了。
直到一個多月後,我才聽說,原來這位小姐姐,和吳叔叔的原配在老家上演了一出「搶夫大戰」,原配一度將吳叔叔強行接回家住,但小姐姐隨後以割脈自殺又搶回了吳叔叔。
我怎麼也無法想像如此親切的小姐姐居然為了一個老男人做出如此彪悍的事情。聽說兩人終於結婚在一起了。
用漂亮的女人來映襯自己
叔叔們的新太太不但給我帶來了稱呼上的尷尬,更讓我對男女的認知產生了懷疑。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年輕貌美的女性往往意味著更多的繁殖可能性。古人說,「糟糠妻、不可棄」,幻想以禮義廉恥對男人的動物性有所約束,效果可想而知。
大概是顧及我的年紀和身份,叔叔們一般不熱衷於帶他們的新太太來見我。不過我偶爾還是會見到。
有一位彭叔叔,在一次飯局上帶來了一位年紀看上去和我差不多大的姑娘,膚白眼大,一開始我還沒反應過來,後來才聽說,這位叔叔離婚不久,正和前妻處理離婚財產事宜。這位1988年的姑娘,是他新近交往的對象。
此時此刻,彭叔叔滿面紅光地和我介紹最近的旅遊見聞,還半開玩笑對我說:「哎呀,你都長這麼大姑娘了,以後別叫我叔叔了,叫哥哥好了,哈哈……」聽到這裡,姑娘一臉不好意思地望著我,我則以茫然的表情回應。母親則私下嘟囔了一句:「哎呀,這麼年輕的小女孩,真可惜。」
過年的時候,彭叔叔和姑娘來拜年,照例要給我這樣的晚輩利是。不過,從這位比我還小一點的姑娘的包裡掏出來的利是,總是顯得怪怪的。我沒有管那麼多,拿了利是以後,還是陪著笑臉對彭叔叔說了一句:「謝謝彭叔叔啊,恭喜發財。」
相比於太太們的扭捏,叔叔們倒是以和年輕姑娘們交往為榮。叔叔們耗費了自己的前半生去追逐財富、權力、社會地位,卻損失了青春、身體和激情,這個時候,找一個年輕的新太太,來彰顯自己仍未失去魅力。相比於女人化妝打扮自己,男人用漂亮的女人來映襯自己,顯得更加虛榮。
拿破崙說男人徵服世界,他的老婆則說,女人徵服男人,看著叔叔們的新太太,我若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