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蒲圻其實就是現今湖北赤壁市的古稱。之所以要寫成蒲圻,並非是在賣弄學問,實在是筆者很喜歡蒲圻之名。蒲圻源自吳主孫權所做之歌「蒲草千裡啊,綠茵茵,圻上故壘啊,霧沉沉」,寥寥數語,已然描繪出一番浩渺蒼茫的景色。至於後來為什麼要換做赤壁,實是因為赤壁古戰場名氣太大,一座小城欲以歷史文化做招牌,不成想卻改的不倫不類,意境全無了。
其實赤壁市的旅遊景區沉澱下來的文化底蘊並不深厚,更何況古戰場、陸水湖等景區距離市區尚有一段距離呢。赤壁的中心城區,大概是沒有什麼景點遺蹟可尋了,筆者初到赤壁之時這樣設想。然而,現實並非如此,我們太小看這座古城了。赤壁鬧市區的金三角以北,尚有老城牆數段,出金三角以西,則可見一古塔聳立山端,山塔相依,倒映水中,實是美景。
這裡要說的古塔便是峨石寶塔,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屬於省重點文物。可嘆的是,當你在百度百科上輸入「峨石寶塔」的詞條,會出現此塔彼塔錯雜相間的內容。此塔是赤壁馬鞍山上的峨石塔,而彼塔則位於延安。如今網際網路百科詞條的粗製濫造,實在是讓人扼腕,以至鄙棄。對於急於搜索資料又經驗不足的用戶,這樣的錯雜繁複確實讓人難以分辨。更可悲的是,其他諸旅遊網站竟然毫無選擇的引用錯誤詞條,從而錯上加錯,一錯再錯。
究其原因,赤壁市政府的旅遊宣傳工作同樣存在著問題。無論是峨石寶塔還是老城牆,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外來遊客難以找到對於這些景區文物隻言片語的介紹。同時,對於當地市民來說,由於缺少相應的宣傳保護手段,很多人並不知道文物的珍貴性,由於無知對文物造成的破壞時有發生。就旅遊產業以及城市形象的宣傳而言,政府也顯然忽略了這些珍貴文物本身所具備的的價值。
登數十米高的馬鞍山,峨石寶塔正矗立在山頂上,頭上是正午的炎炎烈日。其實,峨石寶塔年代並不久遠,以現有的破損程度來看,保護的也屬一般。然而,在經歷了一次次文物劫難之後,古塔保存至今,都屬不易了。峨石寶塔「塔身全以青石砌成,七層六角,高17米,底層置門,以上各層設窗,層簷舒展,疊角飛翹」,造型樸素又不失風度。有這樣一座塔立在中心城區,當是赤壁的大幸。
就峨石寶塔四周環境來看,馬鞍山是一座低矮青石丘陵,位於赤壁市以西,距離金三角不足兩公裡。現在,市政部門已經將該山開發成一座小型山體公園,由公園入口拾級而上,便可直達峨石寶塔,並可見摩崖石刻兩塊。顯然,這座公園的開闢,更多的是出於保護古塔的目的。不過,古塔畢竟不同於古墓,還是需要有些人氣的。現在馬鞍山公園的清冷寂寥,實在是不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