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是蜀國劉備的軍事,他的哥哥諸葛瑾是吳國孫權的謀臣之一,兄弟倆都是才華橫溢,都在為自己的主公傾盡全力。
諸葛兄弟倆是三國著名人物,但是到底哪個更高明?可能各有各的長處,在後人看來也高貶不一,接下來我們看看當孫權把這個問題拋給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的時候,你猜他是怎麼回答的?
諸葛瑾因臉長得比較長,俗稱驢臉,一次在孫權設宴款待眾臣時,大家都喝高興了,孫權趁著酒興,讓人牽了一頭驢進來,在驢的臉上寫上了「諸葛子瑜」四個字,眾人見了捧腹大笑,弄得諸葛瑾難堪至極,但是大家都酒興上,他也不敢說什麼。
這時候,隨他一起赴宴的六歲兒子諸葛恪走到孫權面前,請求在驢臉上再加兩個字,孫權想看看小孩子諸葛恪能玩出什麼花樣,就答應了。只見諸葛恪提筆在後面加上了「之驢」二字,一下子化解了父親的尷尬。
孫權覺得六歲的孩子如此聰慧,非常高興,就把這頭驢賞給了他,並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經常召他入宮。
一日孫權見了諸葛恪,就開玩笑的問他:「你說說看,你父親和叔叔誰更高明?」這事在別人那裡有些為難,但是諸葛恪隨口回答道:「我的父親更高明!」孫權接著問:「你為什麼認為你父親高明?」他回答道:「因為我的父親選擇了侍奉更賢良的國君,所以更高明。」
諸葛瑾表面上是說自己父親高明,其實是誇的孫權比劉備更加賢明,孫權聽後非常高興,更加喜歡這個聰明又會說話的孩子。還對諸葛瑾說:「都說名門出賢子,這回我算是見識了,你們諸葛家個個都厲害!」
對於諸葛兄弟誰更高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從諸葛恪的回答中,我們體驗到學富五車的人如何婉轉巧妙地避開正面回答,既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也帶著把對方給誇讚一番,這都是從小家裡治學嚴謹的結果,足見一個人的成長環境的重要性。
從實際來說,諸葛亮的名聲要比諸葛瑾響亮的多,從《三國演義》裡走出來的諸葛亮簡直就是神仙一般的人物,足智多謀料事如神。
從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到舌戰群儒聯孫抗曹,從草船借箭到借東風助周瑜赤壁之戰大勝曹軍…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但是最後落得白帝城託孤,輔佐孱弱的劉禪,嘔心瀝血六出祁山無功而返,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一去之後劉氏蜀國從此衰敗。雖然諸葛亮本人的才能無人能及,但是毛頭小兒諸葛恪的分析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
東吳的孫家君主各個確實賢明,吳國的臣子也是代有才人出,一茬接一茬,看似弱小的東吳卻傳國最久,不得不說與孫家人作為主公有很大干係,諸葛恪並沒有刻意誇大其詞。
我覺得個人能力雖然居於重要關鍵,但是如果賢才得不到正確地運用,或者輔佐的主子能力不行,最終還是難成大事,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