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不輸於諸葛亮,連孫權都怕他,卻被黑成了小肚雞腸的小人!

2020-11-24 騰訊網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朋友之間吵架,也或者是情侶夫妻之間吵架;當然也可能是兒子被父母責備,或者是職員被老闆批評的候。總而言之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我們基本上都會用到的話是:「老子快被氣死了,你想把我氣死,我快被你活活氣死了。」類似這樣的一些話。現實中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被氣死了,但《三國演義》中卻是有這麼一個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人。此人便是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漢太尉。諸葛亮氣死周瑜已經是大眾的認知,更是深入人心。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在這裡我們要「感謝」羅貫中老爺子。同時也要「感謝」94年版《三國演義》和10年版《新三國》導演們的廣大的弘揚精神。要不然就沒有了膾炙人口的「三氣周瑜」這樣的經典橋段了!

電視劇我們就不提了,我們只以演義小說和正史為例。首先《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這裡我們就先回到《三國演義》周瑜的主線中來探尋一二。在原著第十五回中,孫策在朱治和呂範的建議下,以玉璽為質抵押給了袁術。借得兵三千、馬五百匹。前往江東解救鄉親父老,同時救出被刺史劉繇軟禁的母親、舅舅和家小!臨走時連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一幹舊部也帶上了。當孫策行軍至的時候,一路軍馬突然攔在了前方。只見領頭之人風流儀容秀麗,他看到孫策之後,便立刻下馬參拜。此人便是周瑜了。當年孫堅舉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周異就將家遷到了舒縣。從此周瑜和孫策兩人就認識了,那時他兩都還年少,儘管兩人同歲感情卻很好,周瑜也視孫策為兄長。

此次相遇周瑜就開始了吳國的軍旅生涯,他先後輔助吳國兩代君主。原著第二十九回在孫策死的時候,他就對孫權說:「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囑之也!」足以可見孫策對周瑜才能的肯定。當周瑜聽說孫策死亡的消息,他便連夜趕來孫策靈前祭拜。跪在孫策靈前說到:「敢不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不一會孫權走進來把哥哥孫策死前的囑託告訴了周瑜。周瑜應聲說到:「願以肝腦塗地,報知己之恩。」可能是出於孫權對周瑜的不信任,他試探性地問周瑜:「今承父兄之業,將何策以守之?」周瑜告訴孫權:「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見周瑜並沒有居功自傲,而是絲毫未提到自己。孫權就把哥哥孫策死前的建議告訴了周瑜,周瑜認為以張昭的才能處理內事自然不在話下,但我自己就算了,恐怕難以當此大任。於是周就把魯肅推薦給了孫權。周瑜告訴孫權魯肅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有他輔佐比我要好!從這就足以看出周瑜胸襟廣大,能審時度勢目光長遠,並不是嫉賢妒能的小人。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赤壁之戰。曹操軍曹仁在新野被劉備、諸葛亮打的大敗。曹操知道後便親自大軍前來。這讓孫劉兩家都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東吳這邊吳國太見孫權猶豫不決,對孫權說你哥先前不是有遺言嗎?讓你外事多問問周瑜。於是孫權就派人去鄱陽請周瑜議事。沒想到周瑜已經聽說過了此事,沒等使者去請,自己就已經過來了。最先迎接周瑜的是魯肅,周瑜讓魯肅先不要擔憂,可以先把諸葛亮請來商議對策。沒想到張昭知道後卻不樂意了,他反問周瑜:「都督知江東之利害否?」周瑜只是說了句不知道,張昭認為曹操屯兵於漢上,昨天傳檄文給東吳,欲請主公會獵於江夏。雖有相吞之意,尚未露其形。我等應該勸主公暫時假意投降曹操,等過了這場戰亂再做打算。但沒想到魯肅把諸葛亮從江夏請了過來,彼因自欲雪憤,特下說詞以激主公。我們想聽聽你的看法。周瑜問顧雍、張、步是不是都贊成張昭的想法,大家一致都同意,沒辦法周瑜只能讓他們先回去,明天見孫權看看他的想法再做定奪!

後來程普、黃蓋一些老將對周瑜說他們寧死不降,沒想到身為謀士的諸葛瑾也贊成投降。周瑜同樣讓他先回去,明天再給他們答覆。接著呂蒙、甘寧等人也來找周瑜商議,等他們都離開以後。當天晚上魯肅帶著諸葛亮也來拜訪周瑜。魯肅先問了周瑜的想法,周瑜卻回答魯肅和諸葛亮,他自己也是在城投降的!魯肅那是驚恐萬分啊!他對周瑜說:「君言差矣!江東基業,已歷三世,豈可一旦棄於他人?伯符遺言,外事付託將軍。今正欲仗將軍保全國家,為泰山之靠,奈何從懦夫之議耶?」諸葛亮聽完之後也讓東吳投降,並告訴周瑜只需要把兩個人送給曹操就可以了,周瑜就問諸葛亮是哪二人?諸葛亮就說你們江東不是有兩個美女嗎?一個叫大喬一個是小喬。諸葛亮還譏諷道只需要這二人,便可以讓曹操退軍。不用送酒送肉,也不用納土獻印。諸葛亮還說曹操就是一個好色之徒,他建「銅雀臺」就是為了選拔天下美女置於其中,如今就差大喬小喬二人了。周瑜說:「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於是諸葛亮就把曹植寫的《銅雀臺賦》背誦給周瑜聽了一遍。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這段是原著第四十四回中的情節,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這裡我個人有一些心得說出來大家聽聽,當然了這就是我個人的想法。我認為周瑜肯定是不會贊成投降的。要不然張昭、顧雍、步騭、程普、黃蓋、呂蒙、甘寧等人去問周瑜的想法時,周瑜也不會讓他們先回,等明天見到主公的時候,自然會給你們一個。作為君主最不願意的就是投降,這對於孫權來說是極其可恥的事情。周瑜自然知道孫權肯定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是肯定不會投降的。但這事要從主公孫權的嘴裡說出來才會有號召力和信服力。於是周瑜就對他們說:「公等請回,明早見主公,自有定議。」所以說周瑜當著魯肅、諸葛亮的面故意說的自己準備勸降,純粹就是做給諸葛亮看的。畢竟倒貼的沒有別人求著的貴。所以說周瑜要讓諸葛亮求著這邊來聯合抗曹。這樣東吳才能佔據主導地位,才能讓劉備、諸葛亮多倒貼一些。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周瑜要比諸葛亮更精明,更何況後來只有周瑜和諸葛亮想到了用火燒曹操的戰船,原著第四十六回中說到「瑜大喜,教取筆硯來,先自暗寫了,卻送與孔明;孔明亦暗寫了。兩個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觀看,皆大笑。原來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光從這些就可以看出其才智僅次於諸葛亮!

我說的是僅次於,我沒說是相同,更沒有說是比諸葛亮厲害。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從孫劉聯合抗曹到火燒赤壁的完整事件,是從原著第四十四回開始,到第五十回結束的。我就細說了,這裡我只簡單說下重點,以及我個人的想法!在赤壁大戰之前,我們不難看出周瑜其實是一個胸襟寬廣,能任人唯賢的忠臣良將。但自從和諸葛亮共事之後就變了一個人,變得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了!那這是怎麼回事?也許是他覺得諸葛亮能力在自己之上,必須要除之以免後患。他畢竟是劉備的人,以後兩軍交戰是遲早的事!也可能是周瑜對諸葛亮嘲笑他把小喬獻給曹操,以及諸葛亮能借來東風而自己卻不行。這些行為讓周瑜感覺很沒面子,尤其是別人拿自己的老婆開這樣的玩笑,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就是奇恥大辱!不管怎麼樣周瑜從赤壁之後就變得小心眼了,諸葛亮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有了後面「三氣周瑜」的故事情節,最後把周瑜活活的氣死了。當然了這只是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裡的劇情,但就書中所寫也前後有反差,起伏太大不是很縝密。還是不能太當真!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周瑜的人品,我們就到正史中來看看!《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傳中,也的確有「火燒赤壁」之戰。但記載的內容卻與小說演義大不一樣。曹操奪取了荊州之後,得到了劉琮的水軍,之後水、步兩軍更是發展到了幾十萬人 ,東吳的將士聽到這一消息都非常驚恐。周瑜是第一個站出來要對抗曹操的,《周瑜傳》原著記載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當孫權得知了周瑜的立場之後,也說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可以說是君臣一心,勢要抵抗曹操。當時劉備被曹操打敗,在南撤渡過長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於是共商抗曹大計。

整個事件中諸葛亮只是作為使者拜訪了一下孫權而已。並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也沒有出謀劃策。提出火攻是周瑜的部將黃蓋。而非周瑜更不是諸葛亮。是周瑜在幾十艘戰艦中放滿柴草,然後在草上澆滿油膏,外面罩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又讓黃蓋寫信給曹操假裝投降,當靠近曹軍時黃蓋讓士兵解開各小船,將大船同時點火。當時風勢威猛,大火蔓延江北燒到岸上的曹軍營寨。然後由劉備和周瑜一起合力追殺曹操的。事後周瑜上奏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也並沒有要殺他的意思,但孫權並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於是又把劉備放了回去!在《資治通鑑》第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和六十七卷中,也和《三國志 周瑜傳》中有一樣的記載,」三氣周瑜「純屬子虛烏有,沒有任何記載。

正史中火燒赤壁後,曹操自己就退軍了,只留下了曹仁駐守江陵城,然後周瑜帶著程普有繼續向南郡追擊,在江邊又和曹仁的軍隊槓上了。曹仁就分派出一支部隊前去圍攻甘寧。甘寧這邊向周瑜求援,於是他就留下凌統鎮守後方,自己與呂蒙往上遊解救甘寧。在長江北岸又一次和曹仁打了起來,不幸被亂箭射中右胸,傷勢嚴重然後就退兵了。周瑜帶傷在軍營指揮軍隊,將士受到激勵士氣大增,曹仁打不過只好退兵了。後來周瑜休養了幾年之後再次出兵,在路過巴丘時即發病去世,年僅三十六歲。

相關焦點

  • 三國被抹黑的英雄,明明是氣量宏大的英傑,卻成了小肚雞腸的人物
    我們對三國中絕大多數人的了解基本上都是從這本小說中來的。但《三國演義》畢竟只是一部小說,這部小說的作者有著很強烈的忠君思想,所以在寫這部小說時總是會刻意的去抬高蜀國的人物、貶低曹魏與孫吳的人物。周瑜是孫權一方的重要名將,擁有王佐之資的他在這部小說中成了小肚雞腸的人物。
  • 周瑜小肚雞腸被諸葛亮氣死?還原歷史上真正的周瑜
    周瑜小肚雞腸被諸葛亮氣死?還原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三國中周瑜的一生哀嘆讓人們記住了了這一個因為勞累而離世的一代政治名家,也記住了他是因為心中鬱結之氣不得舒展而死的。在三國中周瑜有才但是比不上諸葛,周瑜有能但是又比不上諸葛,周瑜有氣度但是最後還是被諸葛亮氣死了。
  • 孫權為何對諸葛亮的建議猶豫不決,這則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原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
  • 孫權問諸葛恪:諸葛瑾和諸葛亮誰更高明?你猜他怎麼回答
    三國時期,諸葛亮是蜀國劉備的軍事,他的哥哥諸葛瑾是吳國孫權的謀臣之一,兄弟倆都是才華橫溢,都在為自己的主公傾盡全力。諸葛兄弟倆是三國著名人物,但是到底哪個更高明?可能各有各的長處,在後人看來也高貶不一,接下來我們看看當孫權把這個問題拋給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的時候,你猜他是怎麼回答的?諸葛瑾因臉長得比較長,俗稱驢臉,一次在孫權設宴款待眾臣時,大家都喝高興了,孫權趁著酒興,讓人牽了一頭驢進來,在驢的臉上寫上了「諸葛子瑜」四個字,眾人見了捧腹大笑,弄得諸葛瑾難堪至極,但是大家都酒興上,他也不敢說什麼。
  • 諸葛瑾:一輩子沒幹成啥大事,為何反倒受到孫權重用平步青雲?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大哥,不過人們對他的印象僅此而已,他有什麼功績,很多人估計想破腦袋都想不出。細品諸葛瑾的一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一輩子沒幹成啥大事,卻得到孫權的重用,在東吳平步青雲,卒於大將軍任上,這是為何呢?「名不副實」的大將軍諸葛瑾字子瑜,徐州琅琊人。公元200年,諸葛瑾為躲避戰亂遷徙至江東,得到孫權姐夫弘諮的引薦。
  • 諸葛亮一生三件事決定了他的一生,其中錯跟一人是他最大的遺憾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三國著名的軍事家和謀略家,劉備在他的輔助下,很快便於曹操和孫權建立起三國鼎立的關係,若不是有諸葛亮,蜀漢沒有那麼容易建立起來,並且劉備也不可能有掣肘其他兩國的力量。而在歷史上關於諸葛亮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比較出名的就是赤壁之戰,空城計,草船借箭等等。
  • 劉備永安託孤,有考驗諸葛亮的意思嗎?他是否真的信任諸葛亮
    交給劉禪,那麼這點基業就徹底完蛋了,只有交給能力強悍的諸葛亮,或許還有一點希望。3、諸葛亮接管以後,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其實諸葛亮也是非常無奈的,因為當初他並不贊成劉備伐吳,可是事已至此,又不可能當面去指責自己的君王。為此諸葛亮坦然地接受了這一重任,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諸葛亮就已經做好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準備。他首先要解決的,那就是孫權對蜀漢的威脅。
  • 陳平的謀略不輸張良,為何後人卻一直不認可他,認為他太陰毒?
    張良雖然作為「漢初三傑」而聞名,但其實陳平的謀略也並不輸於他。他的奇謀多次讓劉邦集團逢兇化吉,挫敗了項羽。不得不承認陳平確實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他總是能想出一些出奇制勝的計謀。其中反間計除範增,金蟬脫殼救劉邦,是他在幫助劉邦消滅項羽的過程中最精彩的兩次表現。
  • 曹操孫權劉備都曾因為開玩笑而殺人,這幾個故事驗證了什麼道理?
    最後孔融被滿門抄斬,連兩個小孩子都沒放過。一個孔融倒下去,十個八個孔融站起來,但站起來的結果也是被撂倒。孔融被撂倒八年之後,崔琰也被撂倒了,崔琰被殺的原因,並不是什麼「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而是「恃舊不虔」,也就是仗著關係不錯,對曹老闆不禮貌瞎開玩笑。《三國志·魏書十二》明白寫著:「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
  • 他比諸葛亮優秀,識破關羽詐降,四大預言都應驗,死後佔星術失傳
    吳範又回到吳地會稽郡,因此預言多有應驗,而名聲大噪,吳範認為孫權將來能成大事,便委身侍奉,跟活躍在江東的能人異士,並稱為「東吳八絕」。吳範觀看天象後,覺得此時不適合出兵。但孫權執意不聽,跟黃祖打了場消耗戰,互有勝負。208年,孫權第三次徵討黃祖,此時吳範卻催促孫權加快行軍速度,而且告訴孫權這次一定能擊敗生擒黃祖。此時吳範此時聽聞曹操在鄴城建玄武池,訓練水軍。而荊州牧劉表病篤,此子皆非成大事的人,而且荊襄地區的軍事力量在此時已被削弱。
  • 諸葛亮為何兩次違背劉備遺命?這是不是六出祁山徒勞無功的主因?
    諸葛亮的「六家」,分別是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但是要按照真實能力排序,諸葛亮應該是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而文學家、書法家,他的詩文是比不上曹氏父子的,書法也比不上鍾繇,至於發明家,並不是說他發明了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因為木牛流馬被描寫成「永動機」,現在也造不出來,因為那不符合科學原理,而連弩則是在諸葛亮之前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諸葛亮或許進行了一些改裝
  • 罵人不帶髒,三國演義5大外號,個個都難聽,其中一個至今都在用
    華夏文明自古以來自詡禮儀之邦,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講究一個禮字,雖然也不免情緒激動罵幾句出出氣,但即便在激動也會保持克制,罵的再難聽也不會帶一個髒字。這一點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得到很好的體現,羅貫中筆下有許多外號,其中有五個最難聽,但這五個都不帶髒字,可見老羅罵人見功力啊。
  • 本是將帥人士,後世卻說他為小雞肚腸之人-周瑜
    他的武略周瑜年紀輕輕二十一歲時就成為了孫策的左右臂膀,可惜孫策在二十六歲時就早早逝去,於是就謹遵先主的遺願轉到孫權手下,孫權也沒辜負自己兄長的囑託。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他開始露出自己在軍事方面的天賦,輔助了孫策平定了江東。後來與曹操各種交戰之中,都是他給孫權各種好的謀略和戰技,讓曹操在他這屢屢吃虧。
  • 鬼谷子:小人當道不要怕,教你3招,逼退小人無往不利,福氣滿屋
    鬼谷子:小人當道不要怕,教你三招,逼退小人無往不利有一句俗語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很贊同,那就是"寧可得罪君子,莫要得罪小人",還有一句話,那就是"明箭易躲暗箭難防"。所以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上,人們都會擔心遇到小人。尤其是小人躲在陰暗的角落使壞的話,那真的是防不勝防。
  • 五子良將是曹營五虎將,一位讓諸葛亮都忌憚,曹操如何駕馭他們?
    樂進的武功得到曹操的承認,在他死後諡號「威侯」,矮小的樂進獲得「威」的諡號,可見此人雖矮小,卻凜凜然不可侵犯。3、第三位于禁于禁是山東泰山人。大將軍何進的騎都尉鮑信回老家徵兵以鎮壓黃巾,于禁就參了軍。後來鮑信和黃巾作戰陣亡,于禁就歸了將軍王朗,擔任都伯,相當於一個連的百人小隊。後于禁的將才被王朗看中,推薦給曹操。
  • 孫權找關羽提親,關羽:虎女焉嫁犬子,關羽的女兒後來怎麼樣了
    演義中的關羽不嫁女兒給孫權兒子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其中有一段講到,蜀國勢頭越來越猛,三國漸漸呈鼎立之勢,吳國有意和蜀國聯姻,打算加深一下兩國友好的關係往來,於是孫權就派出諸葛瑾去找關羽,想為自己的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誰曾想關羽一點面子都不給,直接回絕諸葛瑾:「虎女焉嫁犬子?」
  • 此人天資聰穎,連諸葛亮都對他讚不絕口,最後卻因寵信小人而亡國
    關於劉禪,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扶不起的阿鬥」,「樂不思蜀」這些典故。人們都認為劉禪的昏庸導致了蜀國的滅亡,同時,劉禪還是一個昏君,對劉備選他繼承皇位深感疑惑。其實不然,劉禪雖然在一些方面的確有不好之處,但是他的過人之處也是有的,否則,以知人善任著稱的劉備為何會選擇劉禪做太子呢?
  • 享年71歲在位24年,幾乎耗死所有勁敵的孫權,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而後來僅剩的陸遜,在孫權統治後期根本不和孫權一條心,讓他帶兵去打天下,不說陸遜願不願意,孫權也是不會把兵權全部交給他的,這就導致了東吳其實是缺少有能力的軍事人才,帶兵打仗沒有厲害的大將,孫權也只能憑藉長江天險維持自保。 諸葛亮數次北伐讓孫權洩了氣。
  • 諸葛亮對蜀國的八大功績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奉了劉備之命,孤身前往江東,來遊說孫權,聯吳抗曹。面對強大的曹軍,東吳君臣,或戰或降,意見不一。諸葛亮費盡唇舌,先後遊說魯肅、周瑜和孫權,這才敲定了聯合抗曹的戰略。最後,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擺曹兵,迫使不可一世的曹操灰頭土臉,退回北方,使得三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大功績.入蜀助戰,兵定益州。
  • 他與諸葛亮騎虎相當,卻因為嫉妒,被活活氣死
    今天小編給大家要介紹的這位人物,他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大將,可謂是文武雙全,足智多謀。但是他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特別容易嫉妒他人,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他的名字叫做周瑜。對於周瑜大家肯定不陌生,我們來說一下周瑜的事情,側重給大家講講周瑜的嫉妒之心有多可怕吧,這也是他最後送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