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朋友之間吵架,也或者是情侶夫妻之間吵架;當然也可能是兒子被父母責備,或者是職員被老闆批評的候。總而言之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我們基本上都會用到的話是:「老子快被氣死了,你想把我氣死,我快被你活活氣死了。」類似這樣的一些話。現實中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被氣死了,但《三國演義》中卻是有這麼一個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人。此人便是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漢太尉。諸葛亮氣死周瑜已經是大眾的認知,更是深入人心。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在這裡我們要「感謝」羅貫中老爺子。同時也要「感謝」94年版《三國演義》和10年版《新三國》導演們的廣大的弘揚精神。要不然就沒有了膾炙人口的「三氣周瑜」這樣的經典橋段了!
電視劇我們就不提了,我們只以演義小說和正史為例。首先《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這裡我們就先回到《三國演義》周瑜的主線中來探尋一二。在原著第十五回中,孫策在朱治和呂範的建議下,以玉璽為質抵押給了袁術。借得兵三千、馬五百匹。前往江東解救鄉親父老,同時救出被刺史劉繇軟禁的母親、舅舅和家小!臨走時連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一幹舊部也帶上了。當孫策行軍至的時候,一路軍馬突然攔在了前方。只見領頭之人風流儀容秀麗,他看到孫策之後,便立刻下馬參拜。此人便是周瑜了。當年孫堅舉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周異就將家遷到了舒縣。從此周瑜和孫策兩人就認識了,那時他兩都還年少,儘管兩人同歲感情卻很好,周瑜也視孫策為兄長。
此次相遇周瑜就開始了吳國的軍旅生涯,他先後輔助吳國兩代君主。原著第二十九回在孫策死的時候,他就對孫權說:「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囑之也!」足以可見孫策對周瑜才能的肯定。當周瑜聽說孫策死亡的消息,他便連夜趕來孫策靈前祭拜。跪在孫策靈前說到:「敢不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不一會孫權走進來把哥哥孫策死前的囑託告訴了周瑜。周瑜應聲說到:「願以肝腦塗地,報知己之恩。」可能是出於孫權對周瑜的不信任,他試探性地問周瑜:「今承父兄之業,將何策以守之?」周瑜告訴孫權:「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見周瑜並沒有居功自傲,而是絲毫未提到自己。孫權就把哥哥孫策死前的建議告訴了周瑜,周瑜認為以張昭的才能處理內事自然不在話下,但我自己就算了,恐怕難以當此大任。於是周就把魯肅推薦給了孫權。周瑜告訴孫權魯肅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有他輔佐比我要好!從這就足以看出周瑜胸襟廣大,能審時度勢目光長遠,並不是嫉賢妒能的小人。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赤壁之戰。曹操軍曹仁在新野被劉備、諸葛亮打的大敗。曹操知道後便親自大軍前來。這讓孫劉兩家都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東吳這邊吳國太見孫權猶豫不決,對孫權說你哥先前不是有遺言嗎?讓你外事多問問周瑜。於是孫權就派人去鄱陽請周瑜議事。沒想到周瑜已經聽說過了此事,沒等使者去請,自己就已經過來了。最先迎接周瑜的是魯肅,周瑜讓魯肅先不要擔憂,可以先把諸葛亮請來商議對策。沒想到張昭知道後卻不樂意了,他反問周瑜:「都督知江東之利害否?」周瑜只是說了句不知道,張昭認為曹操屯兵於漢上,昨天傳檄文給東吳,欲請主公會獵於江夏。雖有相吞之意,尚未露其形。我等應該勸主公暫時假意投降曹操,等過了這場戰亂再做打算。但沒想到魯肅把諸葛亮從江夏請了過來,彼因自欲雪憤,特下說詞以激主公。我們想聽聽你的看法。周瑜問顧雍、張、步是不是都贊成張昭的想法,大家一致都同意,沒辦法周瑜只能讓他們先回去,明天見孫權看看他的想法再做定奪!
後來程普、黃蓋一些老將對周瑜說他們寧死不降,沒想到身為謀士的諸葛瑾也贊成投降。周瑜同樣讓他先回去,明天再給他們答覆。接著呂蒙、甘寧等人也來找周瑜商議,等他們都離開以後。當天晚上魯肅帶著諸葛亮也來拜訪周瑜。魯肅先問了周瑜的想法,周瑜卻回答魯肅和諸葛亮,他自己也是在城投降的!魯肅那是驚恐萬分啊!他對周瑜說:「君言差矣!江東基業,已歷三世,豈可一旦棄於他人?伯符遺言,外事付託將軍。今正欲仗將軍保全國家,為泰山之靠,奈何從懦夫之議耶?」諸葛亮聽完之後也讓東吳投降,並告訴周瑜只需要把兩個人送給曹操就可以了,周瑜就問諸葛亮是哪二人?諸葛亮就說你們江東不是有兩個美女嗎?一個叫大喬一個是小喬。諸葛亮還譏諷道只需要這二人,便可以讓曹操退軍。不用送酒送肉,也不用納土獻印。諸葛亮還說曹操就是一個好色之徒,他建「銅雀臺」就是為了選拔天下美女置於其中,如今就差大喬小喬二人了。周瑜說:「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於是諸葛亮就把曹植寫的《銅雀臺賦》背誦給周瑜聽了一遍。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這段是原著第四十四回中的情節,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這裡我個人有一些心得說出來大家聽聽,當然了這就是我個人的想法。我認為周瑜肯定是不會贊成投降的。要不然張昭、顧雍、步騭、程普、黃蓋、呂蒙、甘寧等人去問周瑜的想法時,周瑜也不會讓他們先回,等明天見到主公的時候,自然會給你們一個。作為君主最不願意的就是投降,這對於孫權來說是極其可恥的事情。周瑜自然知道孫權肯定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是肯定不會投降的。但這事要從主公孫權的嘴裡說出來才會有號召力和信服力。於是周瑜就對他們說:「公等請回,明早見主公,自有定議。」所以說周瑜當著魯肅、諸葛亮的面故意說的自己準備勸降,純粹就是做給諸葛亮看的。畢竟倒貼的沒有別人求著的貴。所以說周瑜要讓諸葛亮求著這邊來聯合抗曹。這樣東吳才能佔據主導地位,才能讓劉備、諸葛亮多倒貼一些。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周瑜要比諸葛亮更精明,更何況後來只有周瑜和諸葛亮想到了用火燒曹操的戰船,原著第四十六回中說到「瑜大喜,教取筆硯來,先自暗寫了,卻送與孔明;孔明亦暗寫了。兩個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觀看,皆大笑。原來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光從這些就可以看出其才智僅次於諸葛亮!
我說的是僅次於,我沒說是相同,更沒有說是比諸葛亮厲害。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從孫劉聯合抗曹到火燒赤壁的完整事件,是從原著第四十四回開始,到第五十回結束的。我就細說了,這裡我只簡單說下重點,以及我個人的想法!在赤壁大戰之前,我們不難看出周瑜其實是一個胸襟寬廣,能任人唯賢的忠臣良將。但自從和諸葛亮共事之後就變了一個人,變得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了!那這是怎麼回事?也許是他覺得諸葛亮能力在自己之上,必須要除之以免後患。他畢竟是劉備的人,以後兩軍交戰是遲早的事!也可能是周瑜對諸葛亮嘲笑他把小喬獻給曹操,以及諸葛亮能借來東風而自己卻不行。這些行為讓周瑜感覺很沒面子,尤其是別人拿自己的老婆開這樣的玩笑,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就是奇恥大辱!不管怎麼樣周瑜從赤壁之後就變得小心眼了,諸葛亮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有了後面「三氣周瑜」的故事情節,最後把周瑜活活的氣死了。當然了這只是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裡的劇情,但就書中所寫也前後有反差,起伏太大不是很縝密。還是不能太當真!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周瑜的人品,我們就到正史中來看看!《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傳中,也的確有「火燒赤壁」之戰。但記載的內容卻與小說演義大不一樣。曹操奪取了荊州之後,得到了劉琮的水軍,之後水、步兩軍更是發展到了幾十萬人 ,東吳的將士聽到這一消息都非常驚恐。周瑜是第一個站出來要對抗曹操的,《周瑜傳》原著記載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當孫權得知了周瑜的立場之後,也說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可以說是君臣一心,勢要抵抗曹操。當時劉備被曹操打敗,在南撤渡過長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於是共商抗曹大計。
整個事件中諸葛亮只是作為使者拜訪了一下孫權而已。並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也沒有出謀劃策。提出火攻是周瑜的部將黃蓋。而非周瑜更不是諸葛亮。是周瑜在幾十艘戰艦中放滿柴草,然後在草上澆滿油膏,外面罩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又讓黃蓋寫信給曹操假裝投降,當靠近曹軍時黃蓋讓士兵解開各小船,將大船同時點火。當時風勢威猛,大火蔓延江北燒到岸上的曹軍營寨。然後由劉備和周瑜一起合力追殺曹操的。事後周瑜上奏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也並沒有要殺他的意思,但孫權並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於是又把劉備放了回去!在《資治通鑑》第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和六十七卷中,也和《三國志 周瑜傳》中有一樣的記載,」三氣周瑜「純屬子虛烏有,沒有任何記載。
正史中火燒赤壁後,曹操自己就退軍了,只留下了曹仁駐守江陵城,然後周瑜帶著程普有繼續向南郡追擊,在江邊又和曹仁的軍隊槓上了。曹仁就分派出一支部隊前去圍攻甘寧。甘寧這邊向周瑜求援,於是他就留下凌統鎮守後方,自己與呂蒙往上遊解救甘寧。在長江北岸又一次和曹仁打了起來,不幸被亂箭射中右胸,傷勢嚴重然後就退兵了。周瑜帶傷在軍營指揮軍隊,將士受到激勵士氣大增,曹仁打不過只好退兵了。後來周瑜休養了幾年之後再次出兵,在路過巴丘時即發病去世,年僅三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