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和民間故事中的諸葛亮,是個經天緯地之才,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而且《三國演義》中多次提到諸葛亮有預知未來的本事,預料到鄧艾帶領人馬翻山偷越陰平摩天嶺,並在道路旁邊留下石碣,讓鄧艾欽佩不已。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跟諸葛亮一樣,頗有預言能力,在正史《三國志》和小說《三國演義》中,均有出場,這個人便是東吳的奇才吳範。

吳範,表字文則(跟于禁相同),會稽郡上虞縣縣人,此人苦心專研天文曆法,尤其擅長通過觀測天文現象來推算年時節侯。而且早在西漢時代董仲舒向漢武帝介紹推行的以「天人感應」為首的古代儒教神學,在東漢時代也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古人迷信的認為,皇帝地位相承跟天象運行次序有關係,而且在東漢時代更是由此發展出了「圖讖學」。吳範便是這群人的代表之一,他利用別人的迷信心理,將自然天象附和到社會發生的事件上,讓人們以為這就是徵兆,吳範因此也聞名於會稽郡。

漢代選官制度是察舉制,主要選官的科目便是孝廉和茂才,當然也根據情況特設了很多新的科目,選拔特殊人才。東漢時代的君臣深受天人感應學說的影響,認為這些陰陽災異跟社稷安危有關,便設立了「有道」這個科目。而吳範正是憑藉此項特殊技能,被推舉為有道,前往洛陽。本來吳範應該被朝廷授予官職,但是不湊巧,袁紹此時發檄文討伐曹操,曹操慌忙迎戰,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召見任命吳範這類的人才。

此時吳範聽聞孫策遇刺,其弟孫權少年統業,發招賢榜文募集能人。吳範又回到吳地會稽郡,因此預言多有應驗,而名聲大噪,吳範認為孫權將來能成大事,便委身侍奉,跟活躍在江東的能人異士,並稱為「東吳八絕」。

207年,孫權為報父仇,決心討伐盤踞在江夏的黃祖。黃祖雖是荊州牧劉表的部將,官拜江夏太守,黃祖他自己本身也是江夏土居黃氏豪族,軍力強盛。吳範觀看天象後,覺得此時不適合出兵。但孫權執意不聽,跟黃祖打了場消耗戰,互有勝負。208年,孫權第三次徵討黃祖,此時吳範卻催促孫權加快行軍速度,而且告訴孫權這次一定能擊敗生擒黃祖。
此時吳範此時聽聞曹操在鄴城建玄武池,訓練水軍。而荊州牧劉表病篤,此子皆非成大事的人,而且荊襄地區的軍事力量在此時已被削弱。而黃祖的部將甘寧也投奔孫權,如虎添翼,此時的東吳勝算極大。果不其然,此役生擒黃祖,而劉表也不久辭世,荊襄之地在經過赤壁之戰的時候,被劉備和孫權瓜分。

212年,吳範看到益州牧劉璋請劉備入蜀,對抗張魯。而劉備並非久居人下之輩,便上報孫權,預測兩年後,劉備將成為成都之主。但孫權不信,而且呂岱從蜀地回來,看到劉備的軍隊軍容不整,聽聞雒城之戰,副軍師龐統戰歿,認為劉備軍折了銳氣,不能奪下益州。孫權以此為據,責備吳範,但吳範認為呂岱見到的都是人事現象,而劉備取益州是天命所歸。不久,劉璋開門歸降,劉備成為益州之主。
219年,關羽渡江,敗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很多農民義軍遙受關羽印號,關羽所部軍事實力達到頂峰。孫權和呂蒙打算襲擊關羽的後方基地荊州,但這一計劃很多人都認為非常冒險,吳範卻認為這個計劃可行。

等到關羽被困在麥城,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派人向孫權投降。孫權問卦於吳範,吳範認為這是詐降,是關羽的緩兵之計。吳範算出關羽出城後,將在正午時分被潘璋所擒。孫權不信,將記錄時間用的漏表拿出來掐時間。到了正午時分,探馬將關羽被擒的消息通報給孫權,孫權才開始信服。

吳範曾經告訴孫權,你有大富大貴的相貌,孫權非常高興,告訴他「真有那天,我要封你為侯爵」。後來劉備伐吳,孫權向曹魏遞給橄欖枝,表示友好。而吳範卻以北風的天氣為由,認為」曹丕狼子野心是另有所謀,劉備此時雖然出兵,但兩國以後還會重歸於好」。事情發展果然是吳範預測的那樣,曹丕兵分三路伐吳,而劉備和孫權達成諒解。

孫權被曹丕封為吳王的時候,想到吳範說的那些話,便擢升吳範擔任騎都尉,後來又改任太史令。孫權好奇吳範的能力,想知道觀星術和佔卜術的秘訣是什麼,但吳範三緘其口,避而不答。吳王孫權讓侍者將都亭侯爵的綬帶給吳範戴上,被吳範推辭拒絕。等到後來論功行賞的時候,孫權想到吳範對他有所保留,不願意將佔卜的要訣教授給他,於是心生憤恨,將其的名字從封侯詔令中臨時劃掉。
226年,吳範病故,其長子早夭,次子年幼,吳範的佔星術也失傳。孫權曾下令,東吳三州(揚州、荊州、交州)各郡縣,如有推薦吳範、趙達這類通曉天文術數的人才,將封爵千戶侯,但最終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