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對諸葛亮的建議猶豫不決,這則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2021-01-10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鄧芝傳》,時間是蜀漢後主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主人公為蜀漢尚書鄧芝和吳主孫權。原文如下:

(諸葛亮)乃遣芝修好於權。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原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於是派遣鄧芝出使與東吳恢復聯盟關係,孫權果然猶豫不定,沒有及時召見鄧芝。鄧芝自己上表給孫權表示:「我今天也是為吳國而來,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蜀國。」這時孫權才同意見面。孫權對鄧芝說:「我的確想與蜀國交好,但擔心你們的皇帝尚且年幼,國力弱小,又與曹魏這樣的強國為鄰,不能保全自己,因而心中猶豫。」

鄧芝回答說:「吳國和蜀國有司州的土地,大王您是當世英才,諸葛亮也是一代傑出人物。蜀國有險峻的地勢,防禦堅固,吳國也有三條大江的險阻可守。這兩個長處合在一起,兩國互相輔助,進可以併吞天下,退可以鼎足三分,這是很淺顯的道理。大王您現在如果投靠魏國,魏國必然首先要命您去朝拜,然後就會想讓太子去曹魏作為人質。如果不從命的話,他們就會因此為藉口來討伐您,那樣蜀國也不然順流而下見機行事。一旦如此,江東的江山就不會再是大王您的了。」孫權沉默良久,說道:「你的話是對的。」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鄧芝口中的「共為唇齒」,意為嘴唇和牙齒相互依存,比喻雙方關係密切,榮辱與共。這也是由鄧芝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與東吳建立同盟關係,這一直是諸葛亮的外交策略,不過因為荊襄之戰和夷陵之戰的爆發而破裂。諸葛亮執政後,派鄧芝出使東吳,目的就是為了重新恢復這一同盟關係。不過,孫權對此卻非常擔心,但他對鄧芝所言的「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卻不是事實,真正的原因被鄧芝一語道破:「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他是怕蜀漢會與曹魏聯合圖謀江東。故此,聽完鄧芝的話,孫權便一口答應與蜀漢恢復同盟關係。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三國成語故事:睚眥之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相關人物為法正、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正既臨郡,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復。或謂諸葛亮曰:「法正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
  • 劉備做了件大事,為何關羽張飛不滿,這則成語故事說明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主人公是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原文如下: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 關羽為何不是呂蒙的對手,這則成語故事說明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蒙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主人公是呂蒙。原文如下:(呂蒙)顧謂玄之曰:「郝子太聞世閒有忠義事,亦欲為之,而不知時也。左將軍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關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臨之。
  •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能力如何,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瞻傳》,時間是在蜀漢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原文如下: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 魯肅為何會誇讚一個自己曾經看不起的人,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故事的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相關人物有孫權、魯肅和呂蒙。原文如下: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不算《三國演義》生搬硬套在諸葛亮頭上的那些成語,比如草船借箭,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成語大師,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實在太多了。如果按諸葛亮的一生順序來講成語的話,第一個自然就是三顧茅廬了。總有人拿不靠譜的《魏略》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是自己求見劉備的。《三國志》是正式的史書,作者陳壽治史非常嚴謹,稍不靠譜的史料他都不會用。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演義品讀——三國曾經被演義「錦囊妙計」這句成語已經流傳了數百年之久。該成語出自《三國演義》,說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在小說中,諸葛亮使用錦囊妙計的次數並不多,一共才三次。諸葛亮的首次「錦囊妙計」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時值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四郡,實力大為增強。
  • 周瑜首創一成語,看穿劉備,可惜孫權卻誤信了魯肅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周瑜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故事的主角有兩個,分別是周瑜、孫權和劉備。原文如下: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 謀略不輸於諸葛亮,連孫權都怕他,卻被黑成了小肚雞腸的小人!
    可能是出於孫權對周瑜的不信任,他試探性地問周瑜:「今承父兄之業,將何策以守之?」周瑜告訴孫權:「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見周瑜並沒有居功自傲,而是絲毫未提到自己。孫權就把哥哥孫策死前的建議告訴了周瑜,周瑜認為以張昭的才能處理內事自然不在話下,但我自己就算了,恐怕難以當此大任。於是周就把魯肅推薦給了孫權。周瑜告訴孫權魯肅胸懷韜略,腹隱機謀。
  • 《三國演義》故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什麼樣的人?
    《三國演義》這本書非常出名,大家讀時,覺得哪段故事情節,描述的最精彩呢?我覺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氣死周瑜這段最精彩!特別是在周瑜嘔血而亡,臨終之前大叫道:「既生瑜,何生亮?」這段情節更讓整個故事,轉入高潮!
  • 虞翻文武雙全,還曾算死過關羽,為何卻得不到孫權的重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虞翻傳》注引《虞翻別傳》,時間在孫權掌權時期,主人公名叫虞翻。原文如下:翻放棄南方,雲「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弔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
  • 你只知「虎女焉能嫁犬子」,卻不知孫權是被下半句刺痛了心
    相信孫權也能想到這幾點,所以說面對這句「虎女焉能嫁犬子」,雖然有些高傲但以他的胸襟還是可以接受的。但關羽的下半句話真的讓孫權刺痛了心。「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兩國交戰尚且不斬來使,這本來的一件喜事,即使不成也不用發那麼大的火氣吧?我們把目光給向這次的提親使者——諸葛瑾。諸葛瑾身在東吳與關羽並無交集,為何會讓他發那麼大的火呢?
  • 諸葛瑾:一輩子沒幹成啥大事,為何反倒受到孫權重用平步青雲?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大哥,不過人們對他的印象僅此而已,他有什麼功績,很多人估計想破腦袋都想不出。細品諸葛瑾的一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一輩子沒幹成啥大事,卻得到孫權的重用,在東吳平步青雲,卒於大將軍任上,這是為何呢?「名不副實」的大將軍諸葛瑾字子瑜,徐州琅琊人。公元200年,諸葛瑾為躲避戰亂遷徙至江東,得到孫權姐夫弘諮的引薦。
  • 孫權問諸葛恪:諸葛瑾和諸葛亮誰更高明?你猜他怎麼回答
    三國時期,諸葛亮是蜀國劉備的軍事,他的哥哥諸葛瑾是吳國孫權的謀臣之一,兄弟倆都是才華橫溢,都在為自己的主公傾盡全力。諸葛兄弟倆是三國著名人物,但是到底哪個更高明?這時候,隨他一起赴宴的六歲兒子諸葛恪走到孫權面前,請求在驢臉上再加兩個字,孫權想看看小孩子諸葛恪能玩出什麼花樣,就答應了。只見諸葛恪提筆在後面加上了「之驢」二字,一下子化解了父親的尷尬。孫權覺得六歲的孩子如此聰慧,非常高興,就把這頭驢賞給了他,並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經常召他入宮。一日孫權見了諸葛恪,就開玩笑的問他:「你說說看,你父親和叔叔誰更高明?」
  • 享年71歲在位24年,幾乎耗死所有勁敵的孫權,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那麼問題就來了,享年71歲在位24年,幾乎耗死所有勁敵的孫權,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這個問題孫權不方便回答,只有由飛魚來代勞,不過說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孫權生平中的三件大事。 孫權生平的三件大事。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
  • "虎踞龍盤"這個成語,隱藏著諸葛亮一個什麼秘密事件?
    但也有個問題:在諸葛亮的一生中曾到過南京嗎?查《三國志》、《華陽國志》、《江表傳》等幾部主要史書,是沒有的。有人說不對,諸葛亮去過江東,江東那邊還勸諸葛亮跳槽,諸葛亮不幹。這件事確實有,記載在《袁子》裡,說張昭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孫權,但諸葛亮不肯留在江東,「人問其故」,諸葛亮說:孫將軍算得上是人主,但據我觀察他能「賢亮而不能盡亮」,所以不留。
  • 曹操孫權劉備都曾因為開玩笑而殺人,這幾個故事驗證了什麼道理?
    那麼咱們再來看看孫權,他仗著父兄餘威,在江東是說一不二的,但是這個人喜歡開別人的玩笑,卻不喜歡別人開自己的玩笑,如果有人敢戲耍他,他會立馬翻臉不認人。孫權好打獵好喝酒,張昭看孫權騎馬打獵被老虎抓到了馬鞍,就趕緊勸諫,結果孫權弄了一輛「射虎車」,照打不誤。孫權讓人牽了一頭驢,腦門兒上貼了「諸葛子瑜」四字,嘲笑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諸葛瑾也只能搓手陪笑。
  • 劉備討伐東吳,諸葛亮為何沒有勸阻?因為孔明有難言之隱
    221年7月,剛剛稱帝三個月的劉備,親率數萬大軍,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討伐東吳孫權,從而引發了三國歷史上著名的「猇亭之戰」。結果劉備慘敗於陸遜之手,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屍骸塞江而下」。那麼問題來了,在劉備出徵前,丞相諸葛亮為何一言不發,沒有勸阻呢?
  • 劉備稱帝為何會建立在謊言基礎上,從這則成語故事可一探究竟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主人公是劉備。原文如下: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