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帝為何會建立在謊言基礎上,從這則成語故事可一探究竟

2021-01-13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主人公是劉備。原文如下:

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於是即皇帝位,冊封諸葛亮為丞相,冊封詔書上說:「我的家族遭遇不幸,如今我繼承了漢朝的大統,一定會兢兢業業,不會有絲毫倦怠偷安,只想讓百姓安定,卻擔心無法達到這一目標。丞相諸葛亮是知道我的心意的,你輔佐我不要懈怠,要彌補我的過失,幫助我重現漢室的光輝,用意普照天下,你要好好努力啊!」於是,諸葛亮擔任了丞相,錄尚書事。張飛死後,諸葛亮又兼任司隸校尉。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劉備在詔書中提到的「遭家不造」,意為家中遭遇不幸。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詩經》中的「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劉備所指的「遭家不造」是什麼呢?其實並非劉備早年喪服的經歷,指的是漢獻帝劉協。劉備的出身,無論是看過史書或者小說的讀者都清楚,他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根正苗紅的皇室後裔。雖說文藝作品中的「皇叔」一說是瞎扯,但皇親的身份是不容否定的。

劉備為何 要在詔書中稱「遭家不造」呢?原因出在獻帝延康(公元220年)曹丕廢漢自立這件事情上。這件事情發生在這一年的十二月,曹丕廢掉了漢獻帝劉協,建立了曹魏帝國。不過,曹丕稱帝的消息傳到益州時,卻與實情有著巨大的差異。《三國志先主傳》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劉備稱帝又是什麼時間呢?從《三國志》中可以得知,是次年的四月,也就是公元221年四月。此時距離曹丕稱帝已有四個多月的時間,按照常理,漢獻帝是死是活早就應該一清二楚了。但即便如此,劉備仍然將劉協被害這一謊言當成事實,建號稱帝。足見漢獻帝是否真的被害對劉備來說只是個幌子,故意將謊言當成事實,以達到自己稱帝的目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劉備稱帝後大肆封賞,卻為何沒給關羽封侯?
    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以及他們情同手足,一起徵戰,終於打下一片天地,尤其是他們在佔據西蜀後,與中原的曹操、江東的孫權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故事,可謂是婦孺皆知,自古以來就是傳為美談。
  • 匡扶漢室的劉備,為何在漢獻帝還活著時就敢稱帝?劉備有2大苦衷
    匡扶漢室的劉備,為何在漢獻帝還活著時就敢稱帝?劉備有2大苦衷 匡扶漢室的劉備,為何在漢獻帝還活著時就敢稱帝?劉備有2大苦衷 劉邦在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後,建立了西漢王朝。
  • 劉備做了件大事,為何關羽張飛不滿,這則成語故事說明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主人公是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原文如下: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 劉備稱帝後給功臣加官進爵,卻偏偏漏了二弟,為何不給關羽封侯?
    自古打下江山的皇帝登基後,都會給功臣加官進爵,劉備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在他的功勞簿上好像獨獨漏掉了二弟關羽…… 要知道這僅僅是個官職,意味著以後年紀大了,上不動戰場,那就可以退休,把官職讓給新人,而爵位是什麼,有了爵位就相當於從你這一輩成功躋身貴族行列,等到你老了死了之後,這個爵位是可以由後人繼承的,這麼一看,這簡直就是天差地別嘛!
  • 曹操軍力遠勝劉備,卻為何放棄漢中,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曹操和楊修。原文如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
  • 周瑜首創一成語,看穿劉備,可惜孫權卻誤信了魯肅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周瑜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故事的主角有兩個,分別是周瑜、孫權和劉備。原文如下: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 諸葛亮治蜀的真實效果如何,這句成語揭曉答案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這是陳壽在為諸葛亮作傳時做的一個評價,先來看看原文: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稱帝後,拜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劉備死後,繼位的劉禪年幼懦弱,朝中事務無論大小,都有諸葛亮決斷,於是對外聯合東吳,對內平定南中,制定法令執行制度,整頓軍隊,軍中所需器具製造精妙,事務深究原委,法令嚴明,賞罰公正,罪責無不受到懲罰,善行無不進行表彰,達到了官吏不敢徇私舞弊,人人自勉,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社會風氣良好,強不欺弱,社會呈現安定局面。
  • 三國成語故事:睚眥之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相關人物為法正、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正既臨郡,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復。或謂諸葛亮曰:「法正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
  • 劉備用一成語指責曹操,透露了一樁往事,虛偽面目暴露無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先主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當時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地區,事業達到頂峰。文武推薦劉備為漢中王。隨後,劉備上了一道奏章給遠在許昌的漢獻帝。
  • 關羽為何不是呂蒙的對手,這則成語故事說明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蒙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主人公是呂蒙。原文如下:(呂蒙)顧謂玄之曰:「郝子太聞世閒有忠義事,亦欲為之,而不知時也。左將軍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關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臨之。
  • 三國劉備也打假,到底是為了伸張正義,還是為了一己私利?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當時許昌發生了一場變故,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給自己,晉升為魏文帝,東漢宣告滅亡。  劉備當然不能容忍曹丕這個「非正統」皇帝了,因為劉備覺得自己才是「皇室正統」,豈能眼睜睜看著曹丕篡漢,自己淪為叛賊?於是在「三一五大會」上,劉備為了名正言順,正式稱帝了。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
  • 此成語是劉備所創,曹操聽完點點頭,頭號猛將卻破口大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布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底,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分別為劉備、曹操和呂布。先來看看原文: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
  • 三國成語故事:同休等戚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費詩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名叫費詩。原文如下: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 夷陵之戰為何敗得如此慘烈?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劉備、張飛的死因與為關羽報仇一事密不可分, 這就要說到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 為報關羽被吳國所殺之仇,劉備盡起大軍,連綿七百餘裡殺向吳國,然而卻在夷陵被吳國火燒連營,在軍事實力對比上大佔上風的劉備,為何敗的如此慘烈,這都源於他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劉備可謂是手握上上籤,卻做了下下選。
  • 劉備討伐東吳,諸葛亮為何沒有勸阻?因為孔明有難言之隱
    221年7月,剛剛稱帝三個月的劉備,親率數萬大軍,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討伐東吳孫權,從而引發了三國歷史上著名的「猇亭之戰」。結果劉備慘敗於陸遜之手,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屍骸塞江而下」。那麼問題來了,在劉備出徵前,丞相諸葛亮為何一言不發,沒有勸阻呢?
  • 聽聞劉備在成都稱帝,劉協沉默片刻大笑3聲,此時的他在想什麼?
    聽說劉備要在成都稱帝,劉協沉默了一會兒,笑了三次,這時他在想什麼呢?雖然古代的皇帝是很風光的,但如果生活在動蕩的時代不一定是風景,而不小心容易成為臣服的國王,相比之下,這些被徵服的國王很少有更好的結局,比如崇禎皇帝被迫自殺,李禹最終被毒死,不過,在王國中,劉協是一個很好的混搭,可以說是相當的風光,劉備被迫冥想後不久,在成都稱帝,為什麼劉協聽到這個消息時笑了?
  • 三國成語故事:萬人之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傅子》,時間大約在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前後,主人公名叫傅幹。原文如下:初,劉備襲蜀,丞相掾趙戩曰:「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 三國成語故事:無所逃命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陸遜傳》注引《吳錄》,時間是在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相關人物是劉備和陸遜。原文如下: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云:「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
  • 黃忠與張郃的口舌之爭,演變出一句成語,但又出現了一大疑問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近半年以來,筆者分別依據《三國志》、《後漢書》、《晉書》、《華陽國志》、《世說新語》等史籍中的記載介紹了一些與三國有關的成語故事,算來至今已有近五百篇了。從今天開始,筆者將從另外一個角度再來說說三國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