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晚年的太子之爭,孫亮如何在兩虎相鬥中,被立為太子

2021-01-09 君君09

孫權晚年的太子之爭,孫亮如何在兩虎相鬥中,被立為太子

晚年的孫權在太子問題上糾結了很久,在他把孫霸封為魯王之後,太子孫和感覺到了危機。朝中更是暗流湧動,一場太子之爭就此展開。孫權的女兒孫魯班親自指導孫霸,讓他主動結交知名人士。魯王一派的全琮還給陸遜寫信,對陸遜進行試探和拉攏,結果受到陸遜的警告。太子派的顧譚則多次上書孫權,建議對孫和的太子之位再次予以明確,以絕他人之念,吾粲也上書,不僅建議申明孫和的太子之位,更建議讓孫霸出駐夏口,把孫霸的心腹楊竺等人調離建業。陸遜上書孫權,言辭更為懇切:「太子是正統,地位應如磐石之固,魯王是藩臣,寵秩應當有差別,這樣上下才得安定,我在此叩著頭流著血向您稟報!」陸遜前後多次上書,卻沒有得到孫權的回應,陸遜請求由武昌回建業,當面與孫權討論嫡庶之分,孫權下詔,不許陸遜來。種種跡象表明,孫權其實是站在魯王一邊的。

一次,孫權與魯王一派的重要成員楊竺單獨談話,涉及二官優劣,楊竺抓住機會竭力誇讚魯王的才能,適合當太子,孫權當場表示贊同。但這場談話並非沒有第三者在場,有個到孫權這裡送東西的小吏躲在了床下,把他們說的話全聽到了,此人趕緊報告了孫和,孫和十分緊張,想向陸遜求援。恰好陸遜本族有個叫陸胤的人在尚書臺擔任選曹郎,正有公務要去武昌,孫和換了便服偷偷去見他,二人在一輛車上密議,決定由陸胤把有關情況告訴陸遜,讓陸遜再次上表勸諫。陸遜上表,談到孫權與楊竺的對話,孫權大怒,認為是楊竺洩的密,但楊竺矢口否認。孫權知道楊竺是魯王的死忠分子,也不可能把消息告訴陸遜,其中一定有隱情,就讓楊竺調查。楊竺懷疑到了陸胤,他告訴孫權,陸胤剛好去過武昌,陸遜的上表緊接著就來了,消息一定是陸胤洩露的,孫權下令把陸胤抓起來拷問,陸胤為掩護太子,就說是楊竺告訴他的,孫權下令把楊竺也抓了起來。楊竺經不起拷打,只得違心承認是自己說出去的,孫權把楊竺殺了,陸胤反而保住了一命。

從上面這件事上看,兩派的鬥爭相當激烈。為打擊對手,全琮父子突然揭發了一件事,吳大帝赤烏四年(241)發生了一場芍陂之戰,顧譚的弟弟顧承、張昭的兒子張休等隨全琮父子參戰,吳軍獲勝,本來這件事已經過去了,論功行賞也已結束,但全琮父子突然舊事重提,向孫權揭發說行賞不公,背後有問題。他們的理由是,此戰他們父子立下的功勞最大,但他們得到的賞賜卻還不如張休、顧承等人的多,原因是張休、顧承與典軍陳恂假公濟私,謀得了不少錢財,孫權接到舉報後命令有關部門予以調查,查來查去,顧承、顧譚都獲了罪,被流放到交州。這件事顯然是衝著陸遜來的,因為顧譚、顧承不僅是顧雍的孫子,還是陸遜的外甥,孫權對陸遜已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藉此事向陸遜表達不滿。

不久,太子太傅吾粲也受人陷害,竟被孫權處死,在審查吾粲期間,發現吾粲曾多次寫信給陸遜,通報建業的情況。孫權又抓住這個把柄,派人到武昌責問陸遜,陸遜又急又氣,竟然憂恚而死。孫權趁機摧升步騭當丞相,全琮升任右大司馬,魯王一派大獲全勝。在這次人事調整中,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也異軍突起,被任命為大將軍,這是他父親諸葛瑾生前擔任過的職務。

孫魯班則加緊了對太子的陷害,孫權生病,孫和到孫策廟裡祈禱,希望父親的病早點兒好。孫和的妃子張氏是張休的侄女,張休的府邸剛好在孫策廟附近,孫和祈禱完,張休邀請他到府中坐坐。孫魯班一直派人跟蹤太子,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可以做文章。孫魯班跑到孫權那裡告狀,說太子根本沒去廟裡,而是跑到張休那裡商量大事去了。孫魯班還說,太子的生母王夫人聽說皇上有病,不憂反喜。

孫魯班

孫權聽後大發雷霆,消息傳到王夫人那裡,她竟恐懼憂愁而死,孫權對孫和則更加失望。在芍陂論功事件中也牽扯到張休,朝廷中書令孫弘等人翻出舊帳,孫權下令對張休進行審查,張昭的兒子、太子的嶽父張休居然被賜死了。眼看孫和就要被廢,孫霸坐上太子之位指日可待,孫權卻停下了手。在一次與族人孫峻的談話裡,孫權道出了他的憂慮:「子弟不和,臣下分成兩派,將導致袁氏之敗,被天下人恥笑。太子只能立一個人,怎能不引起爭鬥?」猶豫了一年,孫權也只是下令將孫和軟禁在宮中,仍沒有廢掉他。在這場「南魯之爭」中孫權的小女兒孫魯育沒有公開表態,但她的丈夫朱據支持太子,他上書為太子鳴冤:「太子是國之根本,他為人雅性仁義,天下歸心,現在猝然責罰他,將引發滿朝疑慮。當年晉獻公偏信驪姬而害申生,漢武帝聽信江充而讓戾太子冤死,臣擔心太子不堪其憂而身亡,到時候再想建思子宮也無法使太子復生了!」孫權非但沒有觸動,反而感到厭惡,他下詔斥責朱據、屈晃等人沒事找事,但這件事畢竟涉及朝臣較多,又在外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孫權沒開殺戒,而是把朱據降為新都郡丞,把屈晃斥歸鄉裡。朱據曾得罪過孫弘,他還沒有到達新的任所,孫弘便私自冒用孫權的名義下發詔書,把這位堂堂的驃騎將軍、孫權的女婿殺了,而事後孫弘竟未被追究。

鬥來鬥去,孫權實在厭煩了。孫權又做出一個更令人驚訝的決定:他要廢掉太子,但不立孫霸,而是在其他兒子中另立新人。孫霸的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分別是孫奮、孫休和孫亮,其中孫亮年齡最小,卻受孫權格外疼愛,孫亮的母親潘夫人近年來也最受孫權寵愛,孫權有立孫亮為太子的打算。孫魯班察覺到孫權對魯王已不感興趣,馬上全力去支持孫亮,她不斷在孫權面前稱頌孫亮,並把丈夫全琮的一個侄孫女嫁給了孫亮。

孫亮

吳大帝赤烏十三年(250),孫權下詔正式罷黜孫和,貶為平民,放逐到故鄣,即今浙江省長興縣。同時立皇子孫亮為太子,此時孫亮只有7歲。孫霸的結局竟然還不如哥哥孫和,孫權下詔將其賜死,全寄、吳安、孫奇等孫霸身邊的人全被誅殺,「南魯之爭」以雙方的慘敗而結束,此事牽涉範圍之廣、官員之多,在漢末三國的歷次政治鬥爭中都首屈一指。

相關焦點

  • 老將VS新人:基業60年的吳國為何面對14歲的晉國毫無回手之力?
    孫權晚年的極端猜忌,埋下內亂禍根 孫權在早期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多次力挽狂瀾。在東吳實力較弱之時,運籌帷幄,善用人才,多次讓東吳轉危為安。赤壁之戰,以少勝多,周瑜火燒曹操三十萬大軍,夷陵之戰,陸遜用計大破劉備蜀軍。而到了後期,隨著魏國,蜀國核心人物一一離世,孫權變得極端自負,並且猜疑身邊的忠臣。
  • 為了立太子,這位知名皇帝毫不猶豫殺了太子的媽,事後還語重心長作...
    「巫蠱之禍」使太子劉據死於非命,皇位繼承人出現了空缺。於是圍繞太子之位又展開了新一輪的鬥爭。 漢武帝一共生有六個兒子:除長子劉據外,次子齊懷王劉閎早逝,其餘依次為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和少子劉弗陵。
  • 唐高宗李治有兩個嫡兄長,為什麼不是嫡長子的他被立為了太子?
    用兩句話形容李治做太子的過程,那一定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與「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李世民有三個嫡子,分別是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幼子李治。這三人中,李治是小弟弟,也是存在感最低的一個,大哥李承乾是這樣認為的,二哥李泰是這樣認為的,父皇李世民也是這樣認為的。大哥李承乾為太子,卻不受李世民喜愛,二哥李泰為魏王,李世民卻對其寵愛有加。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地令李泰產生了小心思。我不就是比李承乾晚出生那麼一小會嗎,我為什麼不能做太子?所以,李承乾與李泰的太子之爭就產生了。
  • 東吳大功臣陸遜,晚年為何被孫權殘酷對待,憤懣而終?
    孫權當時搞兩黨之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整治世家貴族們勢力。很不巧的是陸遜也是世家貴族之一,要說陸遜死的冤吧,他確實是忠於東吳的,要說陸遜死的不冤吧,陸遜也確實當時是沒搞懂君主的心思,恰巧他的君主,又不是一個大度的人。
  • 走近唐代最悲催的太子——探秘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682—701年,本名李重照,後避武后諱改名叫李重潤,是唐高宗李治及武則天之孫,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長子。重潤幼時深得高宗的喜愛,立為皇太孫。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李重潤將按部就班地晉升為皇太子,進而成為大唐的第五任皇帝。然而,變幻莫測的政局發展,將這一切徹底改變。
  • 漢武帝得知「巫蠱之禍」真相後,是如何報復那些,殘害太子的小人
    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立青清朝詩人宋凌雲曾在《憶父》一詩中說道,「夢魂不憚長安遠,幾度乘風問起居。」遠遊在外的兒子啊,曾多少次在夢裡跨過千山萬水,回到父親身邊,輕輕問一句,您身體可還安康?其實哪裡只有兒子牽掛父親呢,身在家中的父親又何嘗沒有擔憂出門在外的兒子呢?自古以來,父子之間的情誼都是偉大的,令人動容的。
  • 萬曆皇帝不立朱常洛為太子,說是宮女生的,其母說你也是宮女生的
    萬曆九年(1581年),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寧宮中,看到一個宮女很可愛,突然來了興致,臨時起意,私幸了這名宮女,這名宮女姓王,後來有了身孕,朱翊鈞雖然是皇帝,但是,他非常忌諱這件事情,一直不敢承認,想賴帳,可是,在內起居注中,有詳細記載,明神宗再神,也無法抵賴。
  • 100位太子,有三分之一死於非命,古代太子是最危險的職業?
    而這四人中,除了劉疆和漢章帝劉炟的廢太子劉慶還能以藩王的身份享受富貴(當然擔驚受怕是少不了的)以外,唐太宗李世民的廢太子李承乾被貶為庶民並流放黔州後不足一年就死掉了,死因不詳;而康熙皇帝玄燁的廢太子胤礽則是被幽禁至死——對於那些廢太子來說,這也算是善終。
  • 嬴政一直不敢立太子,卻給了扶蘇一張護身符,讓胡亥望而生畏
    秦始皇在南巡的過程中除了考察風土人情之外,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覺得自己建立的不是不朽的功業,所以應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想要證道長生的他根本沒想過要立太子。雖然他沒有這個想法,但是手下的大臣卻有著很多的想法,因為秦始皇后期經常服用丹藥,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大臣們沒少勸諫秦始皇,讓他趕緊將太子的人選給定下來,但是秦始皇卻絲毫沒有這個想法,甚至還將上書勸諫的大臣全部降罪貶為庶民。
  • 強推古言太子系列:看權傾天下的男主,如何為她變身為寵妻狂魔!
    親們,今天來推一系列「男主是太子」的言情吧!曾經,有幾位尊貴的太子殿下,他們高冷孤傲,臨水自照——如此丰神俊朗的他,塵世間的女子如何能配得上……後來,有姑娘們路過……正眼都不瞧一眼,直接忽略了他們風華絕代的容顏和威嚴霸氣的氣場。如此獨特的佳人,這叫天之驕子的他們如何能忍?!
  • 朱元璋有26子,為何沒人為了太子位,不擇手段構陷太子呢?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圍繞著皇權的爭奪,弒父殺兄更是屢見不鮮,最出名的當屬唐朝的玄武門之變了。李世民殺死自己的兄弟,逼父親退位。不知道李世民在夜深人靜時是否想過李淵對他的好呢? 然而,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卻魂歸大地,可見在權力爭奪中,失敗者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
  • 中華景觀攬勝: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在乾縣縣城北3公裡處,位於西蘭公路右側。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女,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女,名仙蕙,字稚輝,嫁與武則天娘家侄子武承嗣之子武延基。永泰公主死於武周則天大足元年(701年),終年只有17歲。生前封為永泰郡主,食邑一千戶。中宗李顯神龍元年(705年)復位,封李仙蕙為永泰公主。
  • 死於非命的太子李賢,其死亡之謎
    李賢繼立為太子之後,武則天與他的矛盾開始激化。 因為李賢有太子之位,有監國之權,而且籠絡了幾乎滿朝的大臣,這使得武則天想方設法將他定為謀反罪。在流放期間,李賢真的萌發了造反的念頭。 李賢去世之後僅半年,徐敬業等人在揚州舉兵反叛,就曾找了一個面貌類似李賢的人四處招搖,以示自己是奉李賢之命起兵的,號召天下迅速響應。
  • 晉武帝司馬炎有二十幾個兒子,為何要立一個白痴兒子為太子?
    卞藩,是曹操卞夫人一族,他的女兒美貌出眾,司馬炎很想納為妃子,就讓楊豔去辦,楊豔卻婉轉地說:「卞家三世後族,只能立後不能成妃。」這理由多麼堂皇。司馬炎除了楊豔生的兒子,其餘姬妃也給他生了二十三個兒子,在立儲問題上,司馬炎深知司馬衷是一個傻子,據說有一次聽見蛙聲,這傻皇子驚訝地問:「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隨侍的人忍不住笑了。
  • 38 三國的互爭互鬥最後以滅亡收場,司馬家族坐收漁利一統天下
    東亞歷史第38篇:遠古中國之三國時代的結束到晉朝一統。 上文說到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關於他的死,還流傳著很多故事,不屬於歷史範疇,有興趣的各位可以去讀讀。諸葛亮已死,劉備的兒子劉禪本來資質平庸,但在幾個大臣如大將軍費禕等的輔佐之下,還能勉強維持局面,並繼續對抗曹魏。
  • 秦獻公立嬴渠梁為太子,為何非要兒子贏虔割手指寫血書盟誓?
    之前因為秦獻公出於對嬴渠梁的保護,所以未曾立太子。秦獻公心中的太子人選當然是嬴渠梁,嬴渠梁雖只有21歲,但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大有明君之風範。  而贏虔在軍中雖頗有威望,戰功赫赫,軍權大,但是卻只有武將之風,沒有君王之大智慧。再者贏虔一味主戰,對大秦未必是好事。秦獻公打了那麼多年戰,尚未收復河西,國力疲憊,已經不起多少的戰爭了。
  • 皇帝夢見父親讓他立侄兒為太子,皇帝醒後照辦,結果不久帝國滅亡
    慕容德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的異母弟,在前燕、後燕兩國均被封為範陽王,在北魏攻佔後燕國都中山前,負責鎮守鄴城。中山淪陷後,慕容德北逃之路被堵死,便只能率部下渡河南逃、求發展。經過三年的辛苦經營,慕容德終於佔據青州,並在廣固稱帝,正式創建南燕政權,時在公元400年。
  • 嬴政一直不敢立太子,卻給了扶蘇一張護身符,可惜扶蘇不懂利用
    秦始皇在南巡的過程中除了考察風土人情之外,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覺得自己建立的不是不朽的功業,所以應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想要證道長生的他根本沒想過要立太子。
  • 雍正王朝:整垮太子的始作俑者是雍親王胤禛,假借老八之手幹的!
    十三阿哥胤祥說話了文/日堯居康熙帝晚年最大的敗筆就是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由於沒有明確接班人,兒子又多,所以就發生了立儲風波。他的兒子們為了太子位你爭我奪,既然太子胤二次被廢,就必然有其他兄弟推波助瀾,參與奪嫡的皇子們都要嫌疑,最終是誰把太子擊垮,除了太子本人失德以外,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嫌疑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