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梁之戰中,秦獻公被魏軍的毒箭所傷,回到櫟陽後已是奄奄一息,命不久矣。但赳赳老秦,不能沒有君主。
之前因為秦獻公出於對嬴渠梁的保護,所以未曾立太子。秦獻公心中的太子人選當然是嬴渠梁,嬴渠梁雖只有21歲,但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大有明君之風範。
而贏虔在軍中雖頗有威望,戰功赫赫,軍權大,但是卻只有武將之風,沒有君王之大智慧。再者贏虔一味主戰,對大秦未必是好事。秦獻公打了那麼多年戰,尚未收復河西,國力疲憊,已經不起多少的戰爭了。贏虔驍勇好戰,脾氣暴躁,這也是秦獻公不選擇他作太子的原因。
秦獻公在臨死前曾對嬴渠梁囑咐要休戰養命,積蓄國力,為大秦立好根基,為將來抵禦外敵作大戰。這乃無奈之舉,也是最好的計策。
帝王之家在病危之際安排後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太子為立,儲君未選之時,冒然行事,勢必導致動蕩。
贏虔將軍在軍中威望極高,掌握大半兵權,並且得到了老世族的支持,如果他要謀反篡位,那是輕而易舉的事。特別是秦獻公是在與嬴渠梁獨處時死的,如果嬴渠梁被別有用心的人污衊弒君,肯定會被除死。更別說會相信秦獻公立他為太子的口詔了。
其實,這一切秦獻公早已計謀後。秦獻公的父親秦靈公在病逝時就被叔父篡位奪權。有了前車之鑑,秦獻公自然早有預備。
秦獻公先生召見贏虔一人,對贏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告訴贏虔他將立嬴渠梁為太子,讓贏虔好好輔助嬴渠梁,並且說了兄弟和睦大秦團結方可強國的道理。秦獻公也是聲淚俱下,下足了心思。
贏虔忠誠孝義,對秦獻公自然是敬佩不已。在父前是孝子,在君前是忠臣,所以雖在病重的獻公面前,也不會傷害秦獻公。
當秦獻公提出讓贏虔割手指頭並寫血書盟誓的時候,贏虔默默流淚,還是心甘情願聽從君父照做了。贏虔知道秦獻公為何讓他這樣做,而他卻沒有任何怨言。
試想下,贏虔與嬴渠梁都是秦獻公的兒子,為何卻要犧牲贏虔而成全嬴渠梁?換位思考,如果放在當代,恐怕很多人不能接受。就拿二胎這事說,父母稍微偏心,另一人就會怨氣很大,或傷心,或怨恨。
在親情面前,秦獻公是有愧於贏虔的。但在大國面前,秦獻公也是無愧的。因為立太子是為了定江山,讓江山變好,為國家謀利益。
贏虔的大義與氣度讓人欽佩,也許是血書的作用,也許贏虔本來就是忠心耿耿的人,最終他也沒有叛變,從始至終,手握大權,本來可以做大王,卻甘心作將軍,後來還為嬴渠梁做了不少事,為秦孝公變法圖強之路做了很大的貢獻。這樣的男子氣概,著實讓人拜服。可見,秦獻公之時,信義當先,很多人還是以信義為本,以不講信義為恥。血書寫著:「若負君弟,天誅地滅。」這在當時簡直太有血性與威懾力了。
嬴渠梁知道秦獻公讓贏虔自割手指盟誓後,問了秦獻公一個問題:「公父,渠梁兄弟素來同心同德,為何如此折磨大哥?」
秦獻公搖搖頭:「渠梁謹記:同德易,同心難,大德大節,求同更難。歷來公室內亂,幾曾不是骨肉相殘?嬴虔內明之人,你要倚重他。這血誓,唯防萬一也。」
秦獻公的一番話對自古以來公室之爭一針見血。是啊,在一般利益面前,同心同德容易,但當巨大的利益誘惑著一個人,就難守住大節了。這也是人性使然。為了萬無一失,秦獻公這也算是明智之舉了。畢竟在國面前,一些小情義不值一提。假如僅僅站在道德的角度評判,就未免顯得有些狹隘了。
註:素材參考來自孫皓暉《大秦帝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