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立太子,這位知名皇帝毫不猶豫殺了太子的媽,事後還語重心長作...

2021-01-09 上觀

「巫蠱之禍」使太子劉據死於非命,皇位繼承人出現了空缺。於是圍繞太子之位又展開了新一輪的鬥爭。

 

漢武帝一共生有六個兒子:除長子劉據外,次子齊懷王劉閎早逝,其餘依次為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和少子劉弗陵。劉據死後,燕王劉旦認為按照順序應該輪到自己,便上書漢武帝,表示自己願意進京宿衛,呆在漢武帝身邊,想以此討得漢武帝的歡心,被立為太子。沒想到漢武帝看穿了他的圖謀,殺掉了他的使者,還削掉他三個縣的封地。廣陵王劉胥平素喜好遊樂,行為舉止不端,也沒被漢武帝看中。昌邑王劉髆的舅舅貳師將軍李廣利串通丞相劉屈犛想立劉髆為太子,結果劉屈氂被腰斬,李家被滅族,不久劉髆也去世了。這樣一來,剩下的就是年幼的小兒子劉弗陵了。

 

漢武帝內心是非常喜歡劉弗陵的,也想立他為太子。但漢武帝考慮到劉弗陵還年幼,而他的母親鉤弋夫人也還年輕,一旦自己去世,劉弗陵繼位,鉤弋夫人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很有可能重演漢朝初年呂氏專權的悲劇。於是,漢武帝一方面委派自己信任的大臣霍光去輔佐劉弗陵,另一方面,下令將鉤弋夫人賜死。據說鉤弋夫人死的時候時暴風揚塵,大家都覺得漢武帝的這種立其子、殺其母的做法不可思議,其實漢武帝自己也感到很內疚。過了一段時間,他才向左右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過去國家在君主死後之所以會發生動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君主年幼而太后健壯,太后一人獨居宮內,狂傲不羈,淫亂自恣,一旦大權獨攬,沒有人能控制得了,呂后就是一個教訓!所以為防患於未然,不得不先除掉鉤弋夫人。

 

殺死鉤弋夫人的次年春天,漢武帝病重,宣布立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為太子,命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等輔佐太子。不久,漢武帝去世,劉弗陵即位,他就是漢昭帝。漢昭帝追封鉤弋夫人為皇太后,並為她修建了雲陵,將她重新安葬,撥三千戶守護陵墓。由於民間都認為鉤弋夫人死得很冤,所以留下了一些傳說。《太平御覽》中記載,鉤弋夫人死後,「香聞十餘裡,疑其非常人,及發冢開視,棺空無屍,惟雙履存。」

 

漢武帝「立其子,殺其母」的做法,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雖然漢朝的歷代帝王沒有沿襲這一做法,但後來的北魏王朝卻將它作為一項制度確立下來,始作俑者就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資治通鑑》中說:「魏故事,凡立嗣子者輒先殺其母,乃賜(拓跋)嗣母劉貴人死。」事實上,在拓跋珪之前並無此先例。拓跋珪決定立長子拓跋嗣為太子,於是對他說:「漢武帝殺鉤弋夫人,以防母后豫政,外家為亂也」,所以殺死他母親劉貴人,是為國家長久之計。拓跋嗣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無法接受這樣殘酷的事實,天天傷心痛哭,惹得拓跋珪大怒。拓跋嗣見事情不妙,趕緊逃了出去。據說拓跋珪因此想另立清河王拓跋紹為太子,但又必須殺死他的母親賀夫人。於是拓跋珪找了一個藉口,將賀夫人囚禁起來,準備殺掉。賀夫人送出密信要拓跋紹去救她。拓跋紹糾集了一幫人,潛入宮中,殺死了拓跋珪。拓跋嗣得知後,在大臣們的幫助下,又殺掉了拓跋紹和賀夫人,登基做了皇帝。

 

拓跋嗣雖然不贊同「立其子,殺其母」的做法,但也不敢公然違背。他立拓跋燾為太子,但並沒有立即殺死他的母親明元密皇后杜氏,但最終杜氏還是死在了拓跋燾做皇帝之前。此後,「子立母死」就成為了一項制度,只要一旦成為太子,他的母親就必須被處死。這項殘酷的非人性的制度目的是為了防止所謂的太后幹政,但事實上,北魏王朝在歷史上是太后幹政最為厲害的。因為太子的生母被賜死後,往往由保母來撫育成長。太子即位後,念其呵護養育之恩,都尊她們為保太后,甚至皇太后,這就造成了保太后幹預朝政的局面,如竇太后、常太后、馮太后等等,對北魏政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當然,這一制度的最終廢除,也頗具有戲劇性。宣武帝元恪沒有兒子,他寵愛的妃子胡充華卻寧死也要給他生一個兒子。後來胡充華果真生下了一個兒子,他就是孝明帝元詡。延昌四年(515年),元詡被立為太子,按規矩應當將胡充華處死,但元恪看在胡充華的情分上,力排眾議,斷然廢止了「子立母死」這一野蠻的制度。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第二年,元恪去世,年僅6歲的元詡繼位,胡充華以皇太后身份臨朝聽政,掌握了朝廷大權,她獨斷專行,荒淫奢靡,甚至毒死了自己的兒子孝明帝元詡,因此激化了各方面的矛盾。大都督爾朱榮乘機興兵作亂,帶兵攻入洛陽,將胡太后沉入黃河溺死,又將文武大臣2000餘人盡數殺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河陰之變」。北魏王朝也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法學所副所長/研究員

主編:王多

相關焦點

  • 孫權晚年的太子之爭,孫亮如何在兩虎相鬥中,被立為太子
    孫權晚年的太子之爭,孫亮如何在兩虎相鬥中,被立為太子晚年的孫權在太子問題上糾結了很久,在他把孫霸封為魯王之後,太子孫和感覺到了危機。朝中更是暗流湧動,一場太子之爭就此展開。孫權的女兒孫魯班親自指導孫霸,讓他主動結交知名人士。
  • 唐高宗李治有兩個嫡兄長,為什麼不是嫡長子的他被立為了太子?
    大哥李承乾為太子,卻不受李世民喜愛,二哥李泰為魏王,李世民卻對其寵愛有加。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地令李泰產生了小心思。我不就是比李承乾晚出生那麼一小會嗎,我為什麼不能做太子?所以,李承乾與李泰的太子之爭就產生了。李世民的寵愛李泰,不僅僅使李泰產生了小心思,還使很多大小官員也產生了小心思,一些政治投機者紛紛投入李泰麾下,李泰對之也來者不拒。
  • 朱元璋有26子,為何沒人為了太子位,不擇手段構陷太子呢?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圍繞著皇權的爭奪,弒父殺兄更是屢見不鮮,最出名的當屬唐朝的玄武門之變了。李世民殺死自己的兄弟,逼父親退位。不知道李世民在夜深人靜時是否想過李淵對他的好呢? 然而,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卻魂歸大地,可見在權力爭奪中,失敗者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
  • 假如太子死了,太子的庶子和同母弟誰更有法理上的繼承權?
    如果太子和太子的嫡長子都去世了,那麼太子所有嫡庶兄弟們的繼承優先權都優於太子的兒子們。歷史上真正落實嫡長子繼承制的很少,因為這裡面涉及因素太多了,比如皇帝本人的意願,擁有繼承權人的年齡與能力,宦官外戚大臣們各方勢力的強弱、態度等等。
  • 鶴唳華亭,太子逆襲,皇帝準太子全權處置齊王,其心思不言而喻
    太子蕭定權逆勢翻盤,在朝堂上鎖定齊王就是那個:令人製造檄文,意在冠禮之上構陷太子之人。皇帝蕭睿鑑心中有一絲安慰,又有一絲擔憂,偷偷地笑了笑,在朝堂上立時宣布:「太子,是你的事情,聯準你全權處置。」齊王蕭定棠當時就慌了陣腳,大叫:「陛下!陛下!」蕭睿鑑無動於衷地坐在寶座上。中書令已經無言以對,暗暗低下了頭,知道今天這個局太子贏了。蕭定權會如何處置齊王?皇帝真的會允許太子處置齊王嗎?
  • 走近唐代最悲催的太子——探秘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682—701年,本名李重照,後避武后諱改名叫李重潤,是唐高宗李治及武則天之孫,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長子。重潤幼時深得高宗的喜愛,立為皇太孫。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李重潤將按部就班地晉升為皇太子,進而成為大唐的第五任皇帝。然而,變幻莫測的政局發展,將這一切徹底改變。
  • 萬曆皇帝不立朱常洛為太子,說是宮女生的,其母說你也是宮女生的
    朱常洛長大之後,萬曆皇帝卻遲遲不肯冊立太子,作為皇帝,有兒子不立太子,這是極不正常的。有一天,萬曆皇帝到慈寧宮給其母李太后問安,李太后問他,為何不冊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皇帝卻說,他是都人之子,都人,就是宮女的意思,語氣非常不屑。
  • 100位太子,有三分之一死於非命,古代太子是最危險的職業?
    而唐高宗李治還是史上立太子最多的皇帝,一共有4人,如果加上他媳婦,這兩口子冊立過太子的數字則增加到了6人次。 而能讓太子們過上比較消停日子的,唯有宋朝——兩宋共有過14個太子,除了趙愭和趙詢早逝外,其餘的都能過上把當皇帝的癮。
  • 唐懿德太子墓壁畫:暗示皇帝身份中宗用心良苦
    唐高宗和武則天一共生有4個兒子,在長子李弘、次子李賢相繼被立為太子又相繼被廢黜後,排行老三的李顯就被幸運地推上了歷史舞臺。那幾年,對於李顯來講真是好事連連:公元680年,24歲的他剛剛被立為太子,第二年就與韋妃生下了嫡長子李重潤,這讓已經54 歲且病痛纏身的高宗皇帝格外高興,終於看到了皇位後繼有人的希望。
  •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這位皇帝卻連殺三個兒子,殺完馬上就後悔
    今天要說的這個皇帝,前期是個明君,後期昏庸無能,連殺了三個兒子,他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本名李隆基,是武則天的孫子,也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小時候被幽禁在宮中,過著孤苦伶仃的日子。
  • 晉武帝司馬炎有二十幾個兒子,為何要立一個白痴兒子為太子?
    可見其智商真乃天下第一白痴皇帝。但這司馬衷生在皇宮,身體發育的還是蠻好的,剛剛十三歲,晉武帝司馬炎就給他選好了太子妃,並且在結婚之前派了宮中才人謝玖到東宮,教授他生理知識,這謝玖離開太子東宮時已經懷上他的龍種。幾年後司馬衷在父母那裡看到一個小孩子,司馬炎告訴是他的兒子,他傻傻地笑了,早已經不知怎麼回事了。無法擔當天下重任,很想立一個聰明伶俐的。
  • 雍正王朝:整垮太子的始作俑者是雍親王胤禛,假借老八之手幹的!
    可是一直以來關於雍正帝的皇帝位置合法性飽受詬病,雍正帝在位期間也曾經書寫「大義覺迷錄」自辯,結果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十三阿哥胤祥說話了文/日堯居康熙帝晚年最大的敗筆就是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由於沒有明確接班人,兒子又多,所以就發生了立儲風波。
  • 巫蠱之禍中太子被冤殺,漢武帝得知真相後,如何處置那批小人的?
    在漢武帝時期,太子劉據就因「巫蠱之禍」慘遭滅門。事後漢武帝幡然醒悟,才明白是有人挑撥了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那漢武帝又是如何懲治這些小人的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而且還表示,公孫敬聲得知皇帝要去甘泉宮,提前讓巫師在必經之路上埋下木偶,詛咒陛下,口出惡言。當時漢武帝的身體一直不太好,所以便懷疑是否真的有人在詛咒他。他命人前往朱安世口中的地方進行查找,果然找到了寫有漢武帝名字的木偶。徵和二年正月,公孫賀被逮捕入獄,父子倆一起死在了獄中,公孫家也因此被滅族。而牽扯到此事中的陽石公主、諸邑公主,以及衛青的長子衛伉全部被殺。
  • 漢武帝得知「巫蠱之禍」真相後,是如何報復那些,殘害太子的小人
    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立青清朝詩人宋凌雲曾在《憶父》一詩中說道,「夢魂不憚長安遠,幾度乘風問起居。」遠遊在外的兒子啊,曾多少次在夢裡跨過千山萬水,回到父親身邊,輕輕問一句,您身體可還安康?其實哪裡只有兒子牽掛父親呢,身在家中的父親又何嘗沒有擔憂出門在外的兒子呢?自古以來,父子之間的情誼都是偉大的,令人動容的。
  • 做人要低調,這位太子親身示範,太高調真的會連皇位都保不住
    在趙竑被立為太子之後,丞相史彌遠就派遣了眼線來監視趙竑的一舉一動,其實這種現象在古代是常有的事情,之前就曾經有皇帝在能力超群的大臣中安排眼線,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呢,不過這都是因為皇帝害怕臣子謀反才做出來的事情。那麼對於丞相史彌遠來監視趙竑這一舉動,自然是惹惱了趙竑。於是,在某一天趙竑在那個眼線面前說道,如果他當上了皇帝,那麼他一定要把史彌遠流放,省著他還像現在這麼得瑟。
  • 皇帝夢見父親讓他立侄兒為太子,皇帝醒後照辦,結果不久帝國滅亡
    比如南燕皇帝慕容德因為聽從夢話,將皇位傳給侄兒,結果給國家帶來滅頂之災,實在是要不得。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則奇聞。慕容德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的異母弟,在前燕、後燕兩國均被封為範陽王,在北魏攻佔後燕國都中山前,負責鎮守鄴城。中山淪陷後,慕容德北逃之路被堵死,便只能率部下渡河南逃、求發展。
  • 南宋的趙旉經歷不一般,他先當皇帝,為何後來成了太子
    趙旉還不懂人事時,就頂替趙構當上皇帝了,後又做了太子。這先當皇帝,後做太子的「富貴」還沒來得及享受,小小年紀就被嚇死了。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南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朝代。
  • 巫蠱之禍後,漢武帝是怎樣處置殘害太子那些小人的?
    參與鎮壓太子的馬通,與親近江充的兄長侍中僕射馬何羅行刺皇帝被處死。總之,直接或間接導致太子劉據死亡的人,最後都被漢武帝殺了。巫蠱之亂,前後有數十萬人被無辜殺害,儼然帝王之怒,伏屍百萬。斯人已去,漢武帝萬般悔恨,然而能讓他遙相憑弔的只有聳立在京城的一座思子臺與孤懸於湖縣的一座歸來望思之臺。
  • 《長安十二時辰》裡李嶼對應唐代哪位太子?唐玄宗都拿他沒辦法
    其實,這位太子在唐代是有人物原型的。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李璵是誰? 一、李亨其人 李璵的原型是太子李亨。據《新唐書》記載,李亨原名李嗣升,又名李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兒子。
  • 歷史上可惜沒熬到頭的3位皇太子,若他們當皇帝,能避開三大災難
    封建社會皇帝立太子有三大標準:立嫡立長、立子以賢、立儲以愛。前兩個都可以理解,立嫡子(如李世民立李治),長子(如李世民自己爹立李建成),或者才能出類拔萃的兒子(如李世民自己爹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立他為太子);這些都比較符合古代的規矩,可以堵住朝臣的嘴,第三個是比較胡作非為的。無論嫡庶,只要立一個兒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