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皇帝立太子有三大標準:立嫡立長、立子以賢、立儲以愛。前兩個都可以理解,立嫡子(如李世民立李治),長子(如李世民自己爹立李建成),或者才能出類拔萃的兒子(如李世民自己爹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立他為太子);這些都比較符合古代的規矩,可以堵住朝臣的嘴,第三個是比較胡作非為的。無論嫡庶,只要立一個兒子就行了。
項羽曾想廢太子劉盈,改立庶子劉如意;萬曆皇帝對太子朱常洛是心有餘悸,幾乎要把他當作一生的恥辱,卻偏愛三子朱常洛,由鄭貴妃妃生下的皇三子朱常洵,害的朱常洛是打小就活得戰戰兢兢,快40歲的時候才等到老爹駕崩自己登基,在位一年就被殺。因此說這太子的名字,看起來風景如畫,其實和站在懸崖邊差不多,因為太子不是皇帝,但有人支持他做皇帝,正所謂山山水水,沒有哪個皇帝在位時就主動放大權給兒子,參考清朝乾隆皇帝禪位給嘉慶,實際上還是以太上皇的身份治理朝政就知道了。否則,李世民為什麼要起兵逼宮?
由於皇帝和太子本來是一對非常矛盾的存在,皇帝需要太子做繼承人,但是太子的存在或多或少又會威脅到皇權,所以太子在接受皇權培養的同時,也必須接受來自皇帝的防範、猜疑,甚至是壓制生殺,太子的更替機率比皇帝高,說的誇張一點,太子的境遇就是「爹為刀俎我為魚肉」,所以能順利競爭當皇帝的太子在歷史上是個幸運的事,畢竟各種意外事件與太子擦肩而過,太子也能掃一掃。
儘管說歷史是不可逆的,但總有些太子的遭遇令人非常遺憾,漢武帝的衛太子絕對算不了什麼。衛子夫劉據,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所生,六歲為太子,三十七歲死於巫蠱之禍,看上去是被小人陷害,其實背後運籌帷幄的是他的爹漢武帝。漢武帝為何因年老昏庸而讓劉據冤死?相反,漢武帝卻一直很清醒,而且清醒到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程度。
生下衛子夫時,劉據還沒有當皇后,他只是一個庶長子,但是漢武帝29歲才生下第一個兒子,自然欣喜若狂,因此他初期就願意投入大量精力來養育這位皇子,以免後遺症。但是隨著劉據的弟弟一個個出生,漢武帝心中對兒子的忌諱逐漸多了起來,忌諱是什麼?可以站在劉據背後的是外戚勢力,光是親信衛青就是朝堂上最兇猛的大樹!
衛青的才幹遠勝於漢武帝早期收拾的竇嬰、田蚡等外戚,漢武帝欣賞他,認為他有雄心壯志,不甘心像前人那樣守土,主動進攻匈奴,需要一位有進取心,有謀略,有謀略,能挑大梁的將領,為他完成功業。但是,漢武帝一生中最忌諱的力量就是外戚,他因為外戚才能當皇帝,又因為外戚剛登基時舉步維艱,更是藉助於培植新的外戚勢力掃除皇權障礙,他把外戚當作一把必須自己掌握的刀,一旦有一半可能脫離控制,便毫不猶豫地把它毀掉。
劉據當太子的過程,伴隨著衛青、霍去病為漢朝所滅。漢武帝重用霍去病原本是為了制衡衛青,但霍去病顯然不像衛青那樣老成,面對衛青故意疏遠,他竟然射殺了傷害衛青的李敢,以恢復與李敢的往日關係。霍去病死後,衛青更加引人注目,而劉據對衛子夫和衛青的依賴性,使漢武帝十分不安。
衛青是一個謹慎的人,他死在漢武帝之前,漢武帝並沒有像他想像的那樣放過衛家,而是利用江充等人一夥小人打壓衛家,徹底拔除了讓他憂心忡忡多年的堂皇第一外戚勢力,劉據作為站在這股勢力中間的人,怎麼能保全自己呢?在漢武帝的眼裡,他是一個走投無路的士兵,他收拾了自己的兒子,招致了大眾的反感,但他又把江充等人處死,重新刷了光彩,將「卸磨殺驢」這句話用得爐火純青!
窮太子劉據白白做了犧牲品,他以為漢武帝是自己的親爹,不會把他怎麼樣,卻不知外戚是深藏在漢武帝心底的刺,漢武帝一生都在利用外戚,防患於未然,不然他為什麼要賜死寵愛的鉤弋夫人呢?假如劉據能順利登基,昭帝、廢帝、宣帝的權臣之禍也許不會出現,西漢的走向也會更加平穩。
和衛子夫太子比起來,南宋王朝的「莊文太子」趙金明雖然不像以前那樣死去,但他的早逝卻改變了南宋的格局,間接地導致了南宋好不容易出現的繁榮昌盛。宋趙構開創了南宋,卻在悲痛中沒有一個親兒子能接任,只好立養子,即後來南宋最具權勢的皇帝——宋孝宗。宋高宗與宋孝宗這對養子都挺長壽,卻不知為什麼,都沒能多生幾個兒子。在宋孝宗將近70年的一生中,他只有4個兒子,而趙貴妃正是他能夠順利繼位的嫡子。
史上有記載說,趙貴妃是個賢明的孝子,宋高宗非常喜歡這個孩子。趙大夫1144年生下一子,二十一歲時被立為太子,但兩年後不幸因病去世,負責給他看病的御醫不中用,居然用錯了藥,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儘管宋高宗、宋孝宗為了自己的健康大赦天下,但趙大夫還是年老輕狂,導致宋孝宗後來只能立第三子趙惇為太子,宋孝宗62歲即位,只剩趙惇所有兒子中的唯一一個,不傳給他誰?
誰知趙惇不但有精神疾病,還是個妻管嚴的人,聽信讒言,荒廢朝政,甚至疏遠了自己的爹,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宮廷爭鬥,甚至鬧出了內禪,秦檜之後權臣韓侂胄、史彌遠相繼登場,南宋陷入內亂,在外族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南宋君臣那段時間淨搞內部么蛾子,盛世能不是曇花一現?假如趙安沒有死,而是順利接任宋孝宗,南宋的內亂也許可以避免,令人嘆為觀止。
至明朝,又出現了一位非常遺憾地死去的太子:「孝康皇帝」朱標。朱標和衛太子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他們都是嫡長子,比如他們的性格都很溫順寬厚,再比如,他們的老爸都是牛人。
不知是歷史開了一個玩笑還是怎麼的,他們父親的壽數驚人一致,他們父親的壽數也驚人一致,漢武帝和明太祖都有70歲,衛太子和朱標都有37歲,撐死的只有父親的一半。算作還不覺得奇怪,認真算作,未免太巧合。父親很厲害,兒子卻沒有那份福氣,朱標是朱元璋的嫡子,受人厚望精心培養,如果他能夠順利登基,藍玉就不會死,朱棣也不會有那個膽大妄為的人,發起改變明朝歷史走向的「靖難之役」。
劉據、趙安、朱標,全都死得很慘,經過仔細研究,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強爹,這再一次證明,太子不好當,爹太強,太子要混飯吃不容易。這樣說吧,古代如此,現代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