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也就是北京故宮,是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一,明朝至今,歷經風雨的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見證了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榮辱興衰、王朝更迭。
紫禁城歷經4個時代(明朝、清朝、民國和新中國),在位的皇帝有二十四位,分別是明朝的十四位皇帝(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清朝的十位皇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
明朝的十四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年號「永樂」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他以次年為永樂元年(1403年),從此開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統治。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年號「洪熙」
明仁宗(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長子,其 母為仁孝文皇后。徐達外孫。明太祖也挺欣賞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冊封為燕世子。明成祖即位後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即位。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年號「宣德」
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坊間傳聞其出生於建文元年),生於燕王府 。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愛。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皇太孫,多次跟隨朱棣徵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年號「正統」
宣德二年(1427年),孫嬪為明宣宗朱瞻基產下長子朱祁鎮,晉封貴妃。明宣宗體弱,冊立出生四個月的朱祁鎮為皇太子,其母孫貴妃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駕崩,遺詔皇太子朱祁鎮即位。
明朝代宗朱祁鈺(1450~1457年),年號「景泰」
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1428年),長兄明英宗即位後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兵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
明憲宗朱見深(1465~1487年),年號「成化」
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受命監國,朱見深被立為太子。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其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闢,朱見深再次被立為太子。天順八年,憲宗即位。
明孝宗朱祐樘(1488~1505年),年號「弘治」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萬貴妃病死,憲宗也因悲傷過度於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於九月壬寅日繼位。
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年號「正德」
朱厚照生母為張皇后,兩歲時即被立為皇太子。由於明孝宗一生只寵愛張皇后,而張皇后只為其生了兩個兒子,次子朱厚煒早夭,弘治十八年(1505年),15歲的武宗即位,次年改元為正德元年(1506年)。
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年),年號「嘉靖」
正德二年(1507年),朱厚熜生於興王府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死後無嗣,其生母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明朝朱載坖(1567~1572年),年號「隆慶」
朱載坖早年受封裕王,明世宗病死後繼位。少年時因其母親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所以很少得到父愛。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載坖即位。
明神宗朱翊鈞(1573年-1620年),年號「萬曆」
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年號「泰昌」
萬曆十年出生,從小不得父愛。身陷黨爭和皇權交替問題,經歷了國本之爭、梃擊案等重大歷史事件。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駕崩後,正式即位,年號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年號「天啟」
皇孫朱由校幼小,萬曆帝讓皇太子朱常洛的選侍李氏撫育朱由校。當時有兩位姓李的選侍,為了區分,時稱東李、西李。照顧朱由校的就是西李。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駕崩。八月,皇太子朱常洛即位。
明思宗朱由檢(1628年~1644年),年號「崇禎」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生於慈慶宮,天啟二年(1622年),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
清朝的十位皇帝: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年),年號「順治」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極駕崩,由於未預定儲嗣,所以在這一突發事件後,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與其長子肅親王豪格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皇位之爭。爭奪者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精明的多爾袞隨機應變,提出以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年號「康熙」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燁年僅八歲,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福臨突然病逝。順治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臨終時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選其為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當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燁即位於太和殿,時年僅6歲(虛歲8歲),頒詔大赦,並改為康熙元年。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年號「雍正」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36~1796年),年號「乾隆」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皇位。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年),年號「嘉慶」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立愛新覺羅·顒琰為皇太子,並下令從1796年2月9日開始改用「嘉慶」年號。1820年9月2日(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清仁宗駕崩。1820年10月3日(嘉慶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愛新覺羅·旻寧即位。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年號「道光」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帝親赴熱河秋獮,旻寧跟隨父皇前往。此時嘉慶帝病重,御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禧恩、和世泰等人當眾開啟乾清宮的鐍匣,宣布嘉慶四年的時候的詔書,立旻寧為皇太子。嘉慶皇帝駕崩後,當日就護送嘉慶帝的靈柩回北京。八月,旻寧在太和殿登基。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年號「鹹豐」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丁未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硃筆,立其為皇太子。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宣宗逝世後,正月二十六日(3月9日),鹹豐帝正式即位。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62~1875年),年號「同治」
同治帝載淳的即位是清朝帝王中最順理成章,最沒有爭議的一個,鹹豐皇帝共有兩個兒子,載淳是他的長子,次子出生之後未命名就夭折了(同治帝即位後追封為憫郡王),所以載淳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年號「光緒」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
清憲宗(其後人在臺灣上的廟號)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年號「宣統」、「康德」(偽滿洲國)、「清廢帝」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慈禧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籤署的特赦令獲得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