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紫禁城至今已落成600年,那紫禁城是誰建的呢?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所建,如所有的帝王一樣,建造紫禁城的皇帝朱棣希望朱家的帝業承傳萬世,但他絕對想不到,幾百年之後,他的宮殿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遊覽勝地。
在這麼多人湧進昔日的皇家禁地自由自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有多少人是可以解讀他們觀看的這座古老的紫禁城?有多少人了解600年特展文物背後的故事?600年前的紫禁城,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今天所見的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六百年,
一個展覽,3個單元,
18個歷史節點,450件珍貴展品,
讓我們一起走近那600年漫長的歷史中去。
01
從皇宮到故宮博物院
位於北京城中心的明清皇宮紫禁城,早已成為「故宮」,現在準確的名稱是「故宮博物院」。
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進行籌建,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北狩,住在燕王府內,調動軍隊徵討韃靼和瓦剌,此後大部分時間住在北京,除了軍事目的以外,督造紫禁城的意圖明顯。由於他居住的舊宮殿同時也是新宮殿的建築工地,因此,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太液池西岸的元隆福宮和興聖宮進行翻修,以便朱棣在紫禁城建成以前居住。這一年,朱棣回南京待了幾個月,目的也是騰出元故宮大內,讓新宮殿的建設工程全面展開。
永樂十五年(1417)開工,永樂十八年(1420)落成。
六百年前(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明成祖朱棣的身影出現在奉天殿(後改名皇極殿、太和殿)上。那應當是紫禁城落成後的一次朝會。
六十二歲,對於明朝皇帝而言已經算得上高壽了。那時的朱棣有些老了,雙目有些渾濁,雙鬢也已染上微霜,不再像發起「靖難之役」和決策遷都時那樣雄姿英發、決勝千裡。縱然,他身體裡的雄性荷爾蒙尚在,但體力與心力都已成強弩之末。所幸,他的諸項大業,此時已基本完成。
於是,在接受朝賀的第二天,志得意滿的朱棣就發布了一道諭旨,動員朝廷的群臣,要選賢任能。敕諭的內容如下:
上天之德,好生為大。人君法天,愛人為本。四海之廣,非一人所能獨治。必任賢擇能,相與共治。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君此道,歷代以來用之則治,不用則亂,昭然可見。……爾文武群臣,職無崇卑,體朕斯懷,各盡其道……為民造福,悉力一志,敬之,慎之。朱棣敕諭
我不知朱棣那天是否曾抬頭看天,不知他眼裡的天空是否像我看到的天空一樣深邃和幽藍。天是一個巨大、無邊的屋頂,罩在紫禁城之上,是建築之上的建築——其實整個宇宙,都是一座設計精美、結構嚴密的建築,大地上的山川也是建築,疏密有致,大氣磅礴。
1911年辛亥革命終結了中國的帝制,皇帝退位,紫禁城成為故宮。故宮的前半部分歸中華民國政府管轄,成立古物陳列所,向博物館方向邁進;故宮的後半部分仍由以遜帝溥儀為首的「小朝廷」居住使用。
1924年11月,溥儀被「請」出故宮。1925年10月10日,神武門掛出「故宮博物院」的匾牌。10月10日下午2時,故宮博物院成立暨開院典禮在乾清門前隆重舉行。
至此,與故宮的前半部分一起,昔日禁備森嚴的皇宮從此成為公眾自由出入的博物館。
02
故宮600年特展文物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貫穿七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每一件文物上,都收斂著歷朝的風雨,凝聚著時間的力量。
此次紫禁城600年特展上很多文物都是首次展出,有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來展現紫禁城600年的風雨歷程,是一場穿越浩瀚時間與空間的絕妙之旅!
第一單元:宮牆一體
1、《徐顯卿宦跡圖冊·皇極侍班》
《徐顯卿宦跡圖冊·皇極侍班》這幅圖為明代餘士、吳鉞合畫,代表年代在明(1368—1644之間)。這幅畫詳細記錄了萬曆年間徐顯卿的翰林官涯事跡。
關於徐顯卿做官升職記,我們從這裡講起。
徐顯卿,南直隸長洲人。18歲中秀才,25歲第一次參加鄉試,便名列榜首,後因家庭原因(父親病故不得不退出),直到隆慶元年(1567)秋,才再次赴南京參加應天鄉試,並順利中舉。這一年的徐顯卿已經31歲,因時間緊迫,匆匆趕往京師,準備參加來年春天的會試。
考取庶吉士後開始了翰林院為期3年的讀書。
萬曆二年,已經從一個學生升為貢院的考官,主持會試。
萬曆十一年,47歲的徐顯卿給萬曆皇帝當經筵的展書官。經筵,即為皇帝講解經傳、史書。
自隆慶四年至萬曆五年(1570—1577年)之間,徐顯卿作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修撰(從六品)、侍讀(正六品),大朝時在皇極殿(即清 太和殿)輪侍東班。
按明朝典制,大朝在皇極殿舉行。大朝時侍班的翰林院官員在殿上距離皇帝十分接近,故徐顯卿詩序說:「凡遇升殿,輪侍東班,蓋天顏咫尺雲。」
《徐顯卿宦跡圖冊·皇極侍班》畫面描繪大朝時皇極殿前百官朝拜的全景。除錦衣衛及侍衛將軍外,各級官員均身著紅色朝服。皇極殿門口錦衣衛將軍侍立兩邊,其他侍衛將軍分立於殿、陛等處。徐顯卿因在皇極殿內侍班,所以在畫面中沒有直接顯示。此幅畫面是現在已知的明代大朝這一隆重禮儀之全景的唯一記錄,是難得一見的有關明代品官生活經歷的畫作,對明代萬曆年間的品官常服色彩研究具有極高的史料研究價值。
第二單元:有容乃大
1、貂皮金鳳嵌珠寶皇后冬朝冠
這是皇后大婚時所戴,我國佩戴朝冠制度,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孟子.公孫丑》即有「立於惡人之朝,以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之說。
貂皮金鳳嵌珠寶皇后冬朝冠,是在冬季遇到朝會,如萬壽、冬至、元旦三大節慶典,冊立皇后禮儀,或者坤寧宮有薩滿教的祭祀活動,太廟祭祖等重要的場合,才會戴。
皇后冬朝冠上共飾有10隻金蕾絲鳳,鳳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鳥,被尊為百鳥之王。以鳳為主要飾物的朝冠,可以體現出佩戴者的高貴身份。不僅如此,皇后冬朝冠的製作更是獨具匠心,經過複雜的工藝手法,使鳳、翟及各種珠寶躍然冠上,金光熠熠,充滿珠光寶氣,可以堪稱為皇宮珍寶中的極品。
朝冠所裝飾的各種珠寶中,以東珠、貓眼石最為名貴。東珠實際上是珍珠的一種,清代有「東珠月孕生輝,寶光圓潤」的說法,為了表達對祖先的尊崇,將東珠列入朝冠之中。凡是皇后的朝冠,必須要用顆粒大而且數量多的上等東珠。東珠在清代裝飾中也成為了等級和皇權的象徵。
皇后冬朝冠是神聖的,複雜的裝飾、奇特的選材、鮮明的寓意、莊重的造型,無不體現著皇后的尊貴。
2、清代家具
清代的各種不同質地、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家具,有很多前代們沒有的品種和樣式,造型更是變化無窮。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其綿延268年的歷程中,經歷了封建文化的鼎盛期、衰退期和與現代文化的接壤期。家具作為其社會文化和家庭文化的集中體現品,在這個朝代的發展轉型中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點。可以說,家具不僅展現了民眾生活方式的變化,也從本質上表達了民族的心理意識和精神特質。
3、琉璃走獸
這一組脊獸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
在紫禁城古建築屋頂上,脊獸的數量和位置都有一定之規,絕對不能逾矩。太和殿作為規制最高的建築物,其屋頂脊獸數量最多達十個,且數量為雙數,在紫禁城所有古建築中僅此一例。這十件康熙年間的琉璃瓦脊獸,按從前到後的順序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其中行什僅太和殿獨有。
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的猴面人像,頗似傳說中的雷震子,將它置於太和殿之巔,有驅雷避火之意。
4、明黃色緞繡藤蘿紋夾襯衣(清光緒)
最初的一縷春風颳進紫禁城的時候,宮殿裡的女性都會在第一時間換上春日裡的薄裳。因為皇帝的聖旨降下,后妃們必須在指定日子裡換上應節的服裝。今從《大清會典》裡,我們還會查到這樣的記錄:「每歲春季換用涼朝帽及夾朝衣,秋季換用暖朝帽及緣皮朝衣,於三九月內,由部擬旨,預期請旨。」
宮廷裡最早的花開,可能並不在御花園裡,而是在后妃們春衣上。因為在清代,宮廷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從后妃、公主、福晉下至七品命婦,在穿用便服時,倘若在服飾上織繡花卉,必須是應季的花卉。
朝廷的帝後服裝,有禮服、吉服、常服等各種分類,應用於不同場合,寫在《大清會典》裡,禮序森嚴,一絲不苟。一如鄭欣淼先生所說:「清代統治者制定的服飾制度之龐雜、條律之瑣細在中國歷史服飾史上無出其右。」那是王朝的服裝,施加在她們的身上。就像男人們的朝袍一樣,它們象徵著女人們在宮廷等級秩序中的位置,每一個紋樣的變化,都關乎她們的榮辱變遷。她們是王朝的女人,她們的服裝,是代表王朝(或者說,代表皇帝)的意志,而不是代表自己。
5、長春宮燙樣
我國北方一到夏天,陽光直曬,酷熱難熬,室外活動存在諸多不便。
為此,清宮在舉行某些活動時,內務府便事先派人在院子裡用杉篙搭起涼棚,上覆葦席,覆蓋住整個院落。這樣既能遮擋陽光,又可防止天空飄落的灰塵和鳥類的糞便。
目前,故宮博物院仍完整地保存著一具清宮遺存的長春宮燙樣。
展出的長春宮燙樣,是清同治年間做的。小院一派夏意融融,涼棚幾乎覆蓋整個院落,上開天窗、亮窗,窗上懸掛布帳,既可遮陽,也能通風,宮人還可以根據陽光強弱調整布帳。
所謂「燙樣」,是指按照實物比例縮小、用草紙板、秫秸、油蠟和木料等材料加工製作的模型,因製作工藝中有一道熨燙工序,故稱為燙樣。
長春宮為紫禁城西六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初名長春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此後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長春宮門楣上掛有鹹豐御筆「澄心正性」匾,宮內懸乾隆御筆「德洽六宮」匾。
清鹹豐九年(1859年),清廷對長春宮院落進行了較大的改建,拆除了長春宮門及其前宮牆,將原來的兩進院改為與太極殿相通的四進院。晚清同治皇帝親政後,慈禧太后曾由養心殿後殿西燕喜堂移居長春宮,並於同治十三年、光緒十二年和二十三年對此地進行多次大修。
長春宮建築至今保存完好。長春宮一大亮點,是廊內牆壁上清朝光緒年間畫苑繪製的十餘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畫面內容全部為大觀園景致。
長春宮燙樣,其涼棚的形式與長春宮正殿建築一樣,共分為5間,下部用杉篙高高支起,高度超過長春宮和體元殿的殿頂,然後再搭出一個懸山式殿頂,上覆葦席。殿頂的南北兩坡,按建築間數開出5個天窗,以利於光線的攝入。天窗上沿安有兩個捲簾,其中下層為卷箔,放下可以防沙塵;上層為油布,用來防雨。涼棚簷下形式與建築本身一樣,周圈安有上亮,以增加涼棚內的亮度。整個涼棚塗成紅色,與建築本身顏色完全一致。
長春宮燙樣是故宮博物院僅存的、與皇宮建築有關的兩具燙樣之一,從中可以了解清宮夏季防暑的一項具體措施。
6、延禧宮燙樣
延禧宮,東六宮之一,明永樂朝始建,清康熙二十五年重建,位於東二長街之東。凝祥門與昭華門之間南向者為延禧門,門內為延禧宮,為皇帝妃嬪的寢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及鹹豐五年(1855年)兩次遭遇火災,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共25間。
據內務府《奏銷檔》載: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亥初,延禧宮不戒於火,由東配殿起火,延燒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六間,後殿五間,東西配殿六間,東水房三間,共燒房二十五間。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太監張伶喜口傳奉旨:「延禧宮工程,照普式修建。經總管內務府奏,明年方向有礙,擬先勘估,如後年方向相宜,即行修建。」
此具燙樣,即大約為當時樣式房奉旨而做呈上預覽的。
延禧宮的具體規模和形制,是仿照長春宮的樣式來重建。延禧宮雖有旨重建,但不知何因,終未建成。宣統時期改建為遊息之地,隆裕太后令在此修建水池,並在池中建水晶宮,題匾「靈沼軒」。
在建築設計中,製作燙樣是非常關鍵的步驟,需恭呈皇帝預覽,欽準後才能據此繪製施工設計畫樣,編制工程做法,以及核算工料錢糧。
在今天看來,這些當年工程專用的仿真模型已經連同其攜帶的科技、工藝及歷史文化信息,成為研究、透析中國古代建築所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7、金嵌珠石金甌永固杯
金甌永固杯
金甌永固杯是清宮內不多見的皇帝專用飲酒器,金甌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權永固。「金甌永固」杯被清代乾隆朝以後的歷朝皇帝沿襲相傳,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器物。
仔細看此杯,不愧為皇室祖傳珍寶,杯口邊鑄有「金甌永固」,寓意江山永固。通體鏨刻吉祥圖案寶相花, 其上鑲嵌珍珠、紅藍寶石和粉色碧璽。杯兩側為雙立夔耳,夔龍頭各嵌珍珠一顆 ;底部是三象首為足,外形呈鼎式,象與吉祥的祥諧音,預兆皇宮住宅「太平有象」。在杯身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向上奔騰的夔龍,代表著生機與威嚴。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三十歲時,命內務府造辦處,用黃金和珍貴寶石為原料用花絲鑲嵌工藝,打造一個別具一格的「金甌永固」杯,為天下祈願。
乾隆皇帝曾對於金甌永固杯的製作過程嚴格把關,在製作過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細地畫圖樣呈覽, 經他本人親自過目批准後才能承做。金甌永固杯上有浮雕紋飾、銘文、款式。杯口一面鑄「金甌永固」,另一面鑄「乾隆年制」。金杯鑄成後,燦爛奪目,渾然天成,既彰顯皇家尊 貴奢華,又寓意吉祥太平。
筆者猜想也許這個杯子是乾隆皇帝為自己而立之年打造的生日禮物。
第三單元:生生不息
我們的文明,就是在永恆的接力中,層層遞進,生生不息。正如一個生命的終結,恰恰是另一個嶄新生命的開始。
照片可以讓我們品嘗回憶的滋味,歷史仿佛都歷歷在目。
我們觀看故宮博物院特展所藏的老照片,清末和民國的人和事躍然紙上。這種可以鎖住過去,等到未來再次開啟的經驗,讓我們所擁有的其他東西都無法和照片相比,人們珍惜的照片背後總有對自己或他人來說重要的故事,而保存這些影像則成了留住過往的重要方法。
呈現在展板上還有大量的史料以及實物展品,從他們的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用鮮活的親身經歷作為文獻的補充。
03
守護與傳承
擇一事,鍾一生
文物是一個民族長久延續的物質記憶和情感寄託,一件器物、一幅圖畫、一方碑刻,都有歷史的印記,縱然它們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但身上所蘊含的歲月讓我們倍感珍貴。
為了更好地發揮出文物的價值,我們需要處理好文物保護與文物利用的關係。
近幾年,《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走紅,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評和熱議。除了本身對於故宮這些文物的好奇和吸引,也讓大家了解到破敗的文物是如何保存下來的,這是帶著「工匠精神」的一群人,他們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使其文物得到了更好地保存和升華。
《國家寶藏》憑藉九大博物館專業的支撐和央視一流的媒介技術,通過自帶流量的明星效應「國寶守護人」傳播文物歷史知識和文物保護意識,讓我們每一個觀眾能深深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也因此,故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據有關部門測量,故宮每天接待合理人數在三四萬人次左右,六萬人次是最大極限。但近些年遊客數量一直呈直線上升趨勢,曾創下了日接待量十二萬人次的歷史性記錄。
隨著遊客的增加,故宮的生態壞境必然會受到影響。故宮通過新媒體為文物做好宣傳工作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但作為一座歷史積澱厚重的博物館,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如何平衡好故宮文物的保護和旅遊壓力,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重中之重。
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全社會意識到保護文物、保護故宮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勢在必行,通過多類型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宣揚文物保護的價值觀,在此基礎上重視對生活廢棄物、景區生產規範治理與對遊客行為的約束,讓文物保護意識成為每個人的實際行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護好民族記憶、傳承好優秀文化,彰顯中國文化的自信。
故宮博物院一定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顯卿宦跡圖》圖像解析
2.《中國文物常識》
3.《文物背後的歷史》
4.《故宮的古物之美》
5.《故宮影像文物保護淺談》
6.《跟著樣式雷燙樣重遊延禧宮》
7.《紫禁城.長春宮涼棚燙樣》
8.《清代皇后的冬朝冠》
9.《乾隆帝親自督造,只為一個杯子》
圖片攝影:石麗雲
好物分享時間
紫禁城是中華文明的寶藏,600年光陰,傳世建築,文物珍寶仍然歷久彌新,任朝代更迭,她依舊曲折幽深,風姿綽約、美輪美奐。如果你也對偉大祖國的壯美山川和人文歷史、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有著濃厚的興趣,就讓《每日人文地圖》2021年日曆帶你暢遊。2000多張手繪插畫,生動又多彩,讓你盡情領略美麗中國的山水與特色。同時還兼具日曆的功能,有足夠的空間記錄閱讀體驗或是每日心情;超高的顏值,讓它成為了送給親朋好友的極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