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輩子,他做了三次皇帝

2020-11-24 騰訊網

1917年,民國六年,「宣統九年」。

這一年,6月16日,陳寶琛、梁鼎芬兩位「帝師」一起走進毓慶宮,告訴溥儀:「今天不用念書了。」

原因是前清兩江總督兼攝江蘇巡撫張勳要來請安。

按照慣例,兩位「帝師」開始教溥儀,等會兒召見張勳時要怎麼應對。總體原則就是要他保持謙遜,以顯聖德。

這一年,溥儀12歲。日常生活除了跟著師傅們讀書、看報,就是玩遊戲。他還是個孩子。

但他不僅是個孩子。他知道張勳及其軍隊一直保留著辮子,知道張勳在袁世凱死後曾發表通電,第一條就是表示「尊重優待清室各條」。他因此對張勳頗有好感,想看看這位「忠臣」長什麼樣子。

這次召見僅持續了五六分鐘。

溥儀對張勳的印象並不太好:一身紗袍褂,胖乎乎的,黑紅臉,眉毛很重,辮子花白色。「如果他沒鬍子,倒像御膳房的一個太監。」

少年溥儀要到半個月後才了解這次召見的意義。這個相貌不咋滴的胖軍閥,半個月後讓他登極做了「真皇帝」。

1

1917年溥儀復闢朝服照

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溥儀第二次做皇帝。

他第一次做皇帝時還太小,未滿三周歲,只知道哭。見了瀕死的慈禧,嚎啕大哭。舉行登極典禮,中場也是放聲大哭。

第二次做皇帝,這個表面懵懂的少年已經略有感覺。

當天,還是在毓慶宮,陳寶琛、梁鼎芬和朱益藩三位師傅一齊出現,面色都十分莊嚴。陳寶琛先開口:「張勳一早就來了……」

溥儀插話:「他又請安來啦?」

「不是請安,是萬事俱備,一切妥帖,來擁戴皇上復位聽政,大清復闢啦!請皇上務要答應張勳。這是為民請命,天與人歸……」

溥儀後來在「反省式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回憶:「我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喜事弄得昏昏然。我呆呆地看著陳師傅,希望他多說幾句,讓我明白該怎麼當這個『真皇帝』。」

陳寶琛給他支招,說不要立刻答應張勳,要先推辭,半推半就,最後表示勉為其難接受。

溥儀按照陳師傅的教導操作,接受張勳勸進,當天就又成了「大清帝國」皇帝。

然後,陸續有成批的人來給他磕頭、請安。太監們拿來一堆寫好的上諭,一口氣就下了九道上諭,包括即位詔和各種封官分豬肉。

少年溥儀也許並不太懂復闢意味著什麼。他僅知道內務府的人多了,穿戴整齊了,迎來送往頻繁了,幾個太妃高興了。他自己不用念書了,每天只需半天接受陳師傅們的指導,半天看待發的上諭和內閣官報,接受各種人的叩拜,或者把內廷養的駱駝弄出來溜溜。

2

溥儀和婉容

但是,這個12歲的孩子是有皇帝癮的。

宣統三年,溥儀雖然退位,但通過民國政府清室優待條件,遺老遺少們仍在紫禁城內廷保留了小朝廷。

溥儀後來在回憶錄中「吐槽」,他從退位後到1924年被驅逐出紫禁城,度過了人世間最荒謬的少年時代。「中華號稱為民國,人類進入了二十世紀,而我仍然過著原封未動的帝王生活,呼吸著十九世紀遺下的灰塵。」

這其中,包括別人向他應話的「嗻嗻之聲」,他從小便習慣了。如果別人不以這個聲調回答,他反而覺得不能容忍。

對於跪地磕頭,也是這樣。他從小就看慣了人家給他磕頭,大都是年歲比他大十幾倍的,有清朝遺老,也有親族中的長輩,有穿清朝袍褂的,也有穿西式大禮服的民國官員。

小朝廷中的宮廷群體把「恢復祖業」(其實就是搞復闢)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這個小皇帝身上,因而極其重視溥儀的教育問題,為他制定了嚴格的帝王教育計劃。

溥儀的師傅(即「帝師」)均由隆裕太后於飽學之士中親自挑選,其中有清末狀元、大學士陸潤庠,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陳寶琛,滿漢雙榜進士伊克坦,文學大儒梁鼎芬,翰林兼御醫朱益藩等。

為了將溥儀培養成合格的大清皇帝,帝師們教授的內容都是儒家的經典以及列祖列宗治國馭民的經驗。

童年時代的溥儀經過這些「洗腦」,雖然也保持著其他孩子一樣愛玩的天性,但他的腦子裡已經裝滿了「效法康乾」「光復舊物」「還政於清」等夢想。

這明顯不是一個心地單純的孩子。

3

溥儀英文手跡

回到「宣統九年」。

溥儀的「真皇帝」不過做了四五天,宮中就掉下飛機炸彈,遺老遺少們嚇傻了。

據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空襲,宮中根本不知道怎麼應對,各人趕緊躲到各自的臥室裡,把廊子裡的竹簾全放下來,以為這樣就安全了。

當然,段祺瑞的討逆軍也只是恐嚇為主,沒有真炸。

但局面已經完全變了。少年溥儀的記憶中,前幾天那種歡天喜地的氛圍沒有了,磕頭的不來了,上諭沒有了,大多數議政大臣們也沒了影子。

幾天後,辮子軍戰敗的消息就傳入宮,張勳早早躲到荷蘭使館去了。

溥儀的父親載灃和陳寶琛帶來了擬好的退位詔書,垂頭喪氣。溥儀看了,又害怕又悲傷,不由得放聲大哭。

僅僅12天,帝位又沒了,就像遊戲結束了。

後來,民國許多寫到這場復闢大戲的筆記,都把溥儀和小朝廷的遺老遺少寫得很被動。比如寫張勳凌晨兩三點擁兵入宮,把溥儀從床上拎起來,強令他登極,溥儀被嚇得大哭不止。

在最愛君看來,這些說法都是別有用心的造謠。溥儀是哭了,但他分明是丟了帝位才哭,不是撿了帝位還哭。

但是謠言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符合民國官方對這場復闢的定性。

復闢失敗後,民國政府並未追究溥儀及其小朝廷的任何責任,而是把責任都算到了張勳頭上,說「張勳叛國矯挾,肇亂天下」。

實際上,自民國元年退位後,小朝廷內部的復闢派就沒有停止過活動,對張勳搞復闢一直也是主動參與謀劃,根本不是被動迎合那麼簡單。

溥儀後來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當時當權的北洋系元老們都曾是熱心於搞復闢的人。所以他們把張勳當做靶子來打,對溥儀卻無一不是盡力維護。

4

張勳

溥儀沒弄明白的是,作為一個孩子,他不過是成人世界的一顆棋子。

張勳搞復闢,源於民國總統黎元洪請他進京調停府院之爭。當時,為了是否加入協約國參加世界大戰,想奪實權的黎元洪和想武力統一全國的段祺瑞鬧得不可開交。

結果,段祺瑞被免了職,跑到天津,暗地裡卻要發兵威脅京師。

黎段相爭,爭成了張勳的機會。張勳此前已經探了各省督軍和馮國璋、段祺瑞的底,都支持他搞復闢。他為此飄飄然,認為自己做了督軍們的盟主和復闢的領袖。

誰知,張勳剛搞復闢,段祺瑞就誓師討逆。各地督軍也紛紛變卦。張勳成了孤家寡人。

搞定了辮子軍,段祺瑞以再造共和之功重返中央,跟黎元洪say goodbye。

小朝廷自以為的復闢大事,不過是民國政治權力重組可以利用的小旋律罷了。

連孫中山當時都很「別有用心」地希望小朝廷公開搞搞復闢。早在張勳搞復闢前4個月左右,孫中山就預言了這場復闢必然發生,並表示歡迎一時復闢的成功。

孫中山的理由是,眼下的共和擁護者不少實際上是帝制擁護者,一旦時機成熟,就要破壞現狀,復闢必定成功。但是,因民情不能容忍,復闢又必定會很快失敗,到那時,帝制餘黨就會被全部消滅,中國才能迎來真正的、理想的共和時代。

很明顯,孫中山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局。

帝制派並沒有因復闢受到追責,更沒有全部消滅。

後來,吳佩孚曾上書向溥儀稱臣,張作霖向溥儀磕過頭,段祺瑞主動請溥儀見面……

5

晚年溥儀

「宣統九年」復闢失敗後,隨著一些遺老的陸續故世,少年溥儀逐漸成長。

小朝廷青年成員更多去追求時尚生活。三年後,溥儀在紫禁城內帶頭剪掉了辮子。

時間的推移,以及現實復闢的無望,或許會重新塑造一個溥儀。直到1924年,馮玉祥鹿鍾麟驅逐溥儀出宮,宣布「大清宣統帝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

事情就起了變化。驅逐溥儀表面上看來是剷除了「帝制」的最後象徵,實際上是迫使懷抱復闢之心的溥儀真正走上復闢之路。

1928年,孫殿英盜掘東陵,乾隆、慈禧都遭到剖棺毀屍的厄運,而國民政府對這一引起公憤的惡性事件處置不當,未能妥善安撫溥儀,致使溥儀等人更加仇視民國。

溥儀後來自己說,這一事件比他自己被驅逐出宮還嚴重,致使他復闢、復仇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

後面的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了。溥儀逮到機會出逃東北,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出任偽滿洲帝國皇帝。

這是他第三次做皇帝了。

比起12歲那年的似懂非懂,他無疑是越成熟越墮落了。

然而,最愛君最後想指出的是,溥儀小朝廷的一步步墮落,幕後推(黑)手離不開各派爭權奪利的民國政府。共和共和,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如果沒有馮玉祥貌似民族英雄的驅逐行動,溥儀在紫禁城內乖乖待著,騎他的單車,打他的電話,拍他的照片,他或許一輩子還是那個12歲的少年。

只是,歷史又豈容假設呢?

參考文獻:

溥儀:《我的前半生》,群眾出版社2013年版

趙英蘭:《從紫禁城到天津時期溥儀的復闢心理分析》,第四屆溥儀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劉平、孫昉:《溥儀小朝廷的政治史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2期

陳明:《孫中山就帝制復闢問題的一次談話》,《嶺南文史》1991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一輩子生活在三個女人的「手掌心」的皇帝,看看他有多傀儡
    先看看他的社會關係:他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弟弟是唐睿宗李旦,兒子是唐少帝李崇茂,侄子是唐玄宗李隆基,最重要的是,他母親是聖神皇帝武則天。看完他的社會關係,你就會發現唐中宗社會關係複雜,無人可以比擬,有了這樣的社會關係,本應愛做皇帝是風風火火的,做事可以一手遮天,然而,事情絕非這樣。其實呢?
  • 《清平樂》曹皇后:做皇帝的妻子,不如做他臣子,找好定位最重要
    這麼優秀的妹子,在嫁皇帝之前,居然還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那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曹丹姝從小和李植,也就是觀察使李士衡的孫子定了婚。李植想當道士,不想結婚。但婚姻這事由不得他。結婚那天,李植剛和曹丹姝拜完了堂,居然偷偷溜走做道士了。兩人就合離了。有過這樣的經歷,再做皇后,姑娘的心理得多強大啊。
  • 乾隆皇帝是個敗家子?但他這一點比其他皇帝做得都好
    這位皇帝頻頻登上螢屏,總是一副儒雅和風流倜儻的形象。因為他一次又一次被"戲說",他的風流韻事和那些"大明湖的夏雨荷"也成為人們的談資。他是個享福的皇帝,實際在位時間達63年多,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還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在半個多世紀裡,他敗光了爺爺、父親留給他最後的家底,在治國上似乎也沒有什麼作為,康乾盛世後清朝走上了下坡路。 難道乾隆皇帝在治國上真的一無是處嗎?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當然有他的過人之處,特別是在治理貪汙方面,堪稱皇帝中的楷模。
  • 三位「皇帝專業戶」大比拼,前兩位不幸出局,只有他被贊德藝雙馨
    娛樂圈三位「皇帝專業戶」大比拼,前兩位不幸應聲出局,只有他被贊「德藝雙馨」常言說得好:「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就是說人呢,要想一輩子留個好名聲真的不容易,事實確實如此。唐國強版諸葛亮一度成為了他演藝史上的一大亮點和經典,後人很難超越。唐國強出演過很多朝代的帝王,像《雍正王朝》、《李衛當官》、《大唐情史》、《貞觀長歌》、《武則天秘史》還有現代版的「毛主席」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唐國強所扮演的皇帝角色近六十餘次 曾被稱為是:「演遍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皇帝」,或許有一點點誇張,但確實是成為了「皇帝專業戶」。
  • 乾隆皇帝,為何9次路過濟南而不入城?這座城市讓他恨了50年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開始了第四次南巡,進入山東境內後,乾隆皇帝仍舊選擇了德州府而不是更大的濟南府駐蹕。途徑濟南府時,乾隆皇帝賦詩一首,將自己的憾恨傷痛一吐為快: 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 明代三才子之首楊慎,和嘉靖皇帝鬥了一輩子,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當他在此處看到不遠處的一眾神色古怪的大臣時,也就突然明白了這群人當然不是來跟自己表達友好感情的,於是桂萼臉色一變,撒腿就跑,身後卻是楊慎帶領一眾大臣窮追不捨。但要說桂萼也是命大,早年在南京做小官,平日裡沒少鍛鍊,跟這幫整日出入車轎的,一屁股肥肉的大臣比起來跑的就是快。一溜煙地就逃出了宮門,剩下楊慎一眾人在後面氣喘籲籲,咬牙切齒。
  • 人各有命,這4生肖天生就是「皇帝命」,一輩子發大財行大運!
    人各有命,這4生肖天生就是「皇帝命」,一輩子發大財行大運!屬雞的人天生就是「皇帝命」,發大財行大運,一輩子運勢非常旺。而財運也是如此。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說的就是屬雞的人,在未來十年的時間裡。是他們證明自己的最好機會。因為得到財神的守護。
  • 望子成龍,這位唐朝皇帝做得最好,五個兒子有三個當了皇帝!
    而對於皇帝來說,望子成龍,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繼承自己的皇位。 不過,對於唐朝的一位皇帝來說,生了五個兒子,其中三個最終成了皇帝,這在封建王朝中,無疑是比較罕見的情況。縱觀整個唐朝,也只有這位皇帝有三個兒子都當了皇帝。一定程度上,在皇帝之中,望子成龍,自然要屬本文要說的唐穆宗最為成功了。
  • 男子生活缺衣少食,中狀元後做事常常令皇帝難看,卻三次當上宰相
    這副自嘲聯的含義是自己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977年,31歲的呂蒙正帶著母親的厚望赴京參加禮部的省試。禮部的考試分為三場,一場帖經,一場詩賦,一場試策。經過三場考試下來,呂蒙正所考的成績非常出色。他住在京城中,等待即將就要開始的殿試。一天呂蒙正閒著沒事做,他就去請當時京城中很非常名的活神仙王抱一看相。王抱一一看到呂蒙正,就託掌嘆了口氣:「我走遍了全國各地,尋訪貴人,我今天才真的看到。
  • 他是北宋兩朝元老,還曾三次任宰相,後人卻對他褒貶不一
    他的名字還被真宗寫在屏風上,此後數十年的時間裡,呂夷簡歷經宦海沉浮,曾三次出任宰相一職,被真宗、劉太后和仁宗倚為朝廷棟梁。然而,後人卻對呂夷簡褒貶不一。讚揚他的人,認為他是北宋棟梁之臣;批評他的人,則覺得他是打擊同僚的奸詐小人。這是為什麼呢?少年英才呂氏在北宋是名門大族,呂家幾代人都在朝為官。
  • 末代皇帝溥儀為什麼不能生育?你看看小時候,宮女都對他做了啥
    溥儀的人生故事其實和這首詩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非常符合。1908年溥儀被迫送進了紫禁城,然後接受了慈禧太后的懿旨,當上了皇帝。但是1911年民國政權建立,1912年封建歷史完全退出舞臺。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帶著一乾親眷匆忙逃離紫禁城。自此之後溥儀就徹底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前半期生活中溥儀手中根本就沒有任何自主權,就相當於是一個傀儡一般生活。
  • 聰明人,一輩子「三不做」
    做壞事,必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做好事,則終會在某一天得到對應的補償。生活中,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不會做下面這三件事,因為他們明白這三件事做了,只會損耗自己的福氣。01不做背後損人的事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惡無異於在背後說人壞話。
  • 清朝有十二個皇帝,其中有兩個皇帝被嚴重高估了,他們都是誰?
    說起清朝被高估的皇帝都有誰?看到這大家可能會疑惑,別著急慢慢往下看就知道了!乾隆皇帝:如果說康熙算是「過在後世,功在當下」的話,那乾隆無疑是被吹噓得太過分了。「勞模」皇帝雍正在位13年,勵精圖治,甚至將軍機處遷至養心殿不過百步之外的距離,為的就是方便處理政史。雍正駕崩時,國家財政較其登基時增長了十倍,國家穩定富強,政治清明。而就是這樣一手好牌,卻讓乾隆糟蹋了個稀爛。
  • 夏養皇帝菊,記住「3個」要領,次次開花多,一開就三個月
    夏養皇帝菊,記住「3個」要領,次次開花多,一開就三個月今天陽臺花草匠來跟大家說說:皇帝菊。前段時間很多網友都對一種菊花格外的喜愛。這菊花其實也是野菊花中的一種花朵,顏色非常金燦燦的,而它的名字也是十分的霸氣,被稱作為皇帝菊,因此這花引起了眾多花友的注意。
  •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時刻都想離開京城,剛有機會走,卻成開國皇帝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時刻都想離開京城,剛有機會走,卻成開國皇帝文|武品文史說起開國皇帝給人的印象,大多都是勇猛無敵且足智多謀,非常善於馭人之術。但是他們也都經歷過九死一生,但凡運氣差一點都會改變歷史。就算是運氣極好的,有著「位面之子」之稱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也是通過雙手拼殺出來的,就更不用說劉邦、朱元璋這樣的草根皇帝了。
  • 書生4次考秀才落榜,一氣之下,帶領全村揭竿而起,結果做了14年皇帝
    他收拾好行囊,滿載著全村的希望和家人的囑託,到花縣正式參加縣試,取得全縣前三甲的成績。隨後晉級到廣州參加府試,眼看距離秀才只有一步之遙,結果洪秀全落榜了。 少年洪秀全帶著沮喪回到家中,大家紛紛安慰他,說他將來必定能夠進士及第光宗耀祖,洪秀全也覺得這回是經驗不足,下次必然能夠成功。沒想到,此後3次參加秀才考試,全部栽在廣州的府試。
  • 封神榜中他是紫薇大帝!只因生前悲慘遭遇,轉世三次拯救華夏
    封神演義中,大家都非常佩服西伯侯姬昌,天為他會算命。他流傳下來的周易八卦,名傳千古。他之所以有閒工夫來算命,就是因為他被紂王關了起來。在封神演義中,能夠看出,許多紂王的藩國在和商朝對著幹。但是姬昌去朝歌之前,就算出命來,自己會被關押七年,西周的皇子皇孫、眾位親人不要過來看他,以防不測。但是,這可是七年啊,誰能這樣乾等著。尤其是大兒子伯邑考,非常孝順,整日惦記著父親。於是不顧家人反對,帶上賀禮來到朝歌,看望父親。倒黴就倒黴在這裡了!伯邑考長得非常俊俏,而且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看慣了紂王霸道的樣子,讓妲己瞬間就喜歡上了伯邑考。
  • 這一朝代,發生了什麼?所有皇帝竟然都死於非命!
    毫無疑問,皇帝無數男士做穿越白日夢時的首選職業。在古代,皇帝就意味著,頂級豪宅,巨額財富,無數地皮,以及佳麗三千,想想就很爽很美好。但是皇帝也是危險係數最高的職業。政變、刺殺、下毒、過勞死、死於房事過多等等花樣死法,一不小心,可能就會丟去性命。
  • 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表,皇帝一天都做什麼,看以後你還想當皇帝嗎
    做皇帝聽起來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每天只要批奏摺,看看書,想吃什麼山珍海味都有。那麼在清朝當皇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一個字——累,兩個字——無聊,三個字——不自在。其實在清朝當皇帝是一件很沒有自由的事情。身為帝王,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被人注意著,一言一行都需要幾經斟酌之後再說出來。你是不是也很好奇清朝皇帝一天都做些什麼呢?
  •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他這一輩子算錯了3個人,導致遺憾一生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他這一輩子算錯了3個人,導致遺憾一生大家所看到的有關歷史的分析,都是喜好這方面的人寫出來的。但是寫一定根據歷史寫,不可以歪曲歷史的事實,這也對想了解歷史的人一個尊重。在三國裡面,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是劉備的人,他幫助劉備立了很多大功。這個人就是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