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才子之首楊慎,和嘉靖皇帝鬥了一輩子,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2021-01-08 魚羊秘史

明嘉靖三年,楊慎帶著屁股上的杖傷和前所未有的精神打擊,蜷縮在一輛破舊的馬車內,離開京城,向流放之地——雲南永昌衛——進發了。

這位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剛剛遭遇了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次打擊,出身名門,在政治上被寄予厚望,徹底斷絕了仕途之路,幾代為官的楊氏家族也就此沉淪下去,不再有重現榮光的機會。這大概應驗了父親楊廷和「傀儡場」的預言:楊氏父子早年過於耀眼的成就用盡了楊氏家族的氣運,致使盛極必衰。

而由盛至衰的轉折點,乃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01

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子。太后張氏與首輔楊廷和商議,立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朱厚熜為帝,是為嘉靖皇帝。

按照諸大臣與太后的意思,嘉靖必須尊武宗之父明孝宗朱佑樘——他的伯父——為皇考(父親),捨棄生父興獻王,改稱叔父。對於年僅十三歲的嘉靖來說,這決不能接受。年幼的皇帝為了使生父獲得皇帝的尊號,與太后和以楊廷和為首的諸大臣展開了較量,歷時四年終於以嘉靖獲勝告終,然其影響歷時多年仍未消弭。這場以禮儀定製為名的討論,實際上是發生在皇帝與群臣之間的政治權力爭奪,深切影響了明朝今後百年的走向,也決定了許多大臣的生死榮辱,在失敗者陣營中,楊慎的名字不幸地列在第一位。

在這場決定命運的「大禮議」事件中,楊慎的正式入局要從父親楊廷和辭官開始。

嘉靖三年,歷盡四朝風雨的首輔楊廷和終於對政治和官場徹底耗盡了心力,這位六十五歲的老人向皇帝提出辭職。因為朝局已定,加上在「大禮議」事件上的意見相悖,嘉靖帝也不再挽留,巴不得趕緊送走這位權傾天下的老首輔。對於楊廷和本人來說,早日離開這場暴雨中的漩渦也是好事,但血氣方剛的長子楊慎卻沒有體會到父親的輕鬆。在他看來,父親是受到了政治迫害,加上本人的性格耿直,不容邪惡,他決定要在這場暴風雨中成為「撥亂反正」的舵手。

這場「大禮議」的雙方矛盾實際上是「古禮與人倫」的矛盾,孰是孰非,至今也沒有定論。因此我們不去論述楊慎立場上的對錯,只需要把目光望向其做法。

02

在楊慎看來,父親的離去是因為「小人」張璁、桂萼的誣告,此二人又是支持嘉靖做法,與群臣針鋒相對的反對者。因此,對他們下手,是最直接有效的做法。但是,如果要在「大禮議」辯論上駁倒對方,屬實艱難。於是,這位極具文採學識的大才子想出了一個驚人的餿主意:打死張、桂二人。動手的人是包括自己在內的群臣,動手的地點就定在皇宮大內的左順門。

率領一眾文臣在皇宮大內殺人,恐怕上下五千年也找不出這樣的事了吧。這種做法在其他朝代根本無法想像,但在妖孽輩出的大明朝卻真的可以!

左順門是皇宮內的一處極其特殊的地點——文臣群毆打人的地方。

在正統年間,這裡就打死過三個人,由一群弱不禁風,但滿腔憤懣的御史言官赤手空拳,揮著拳頭送三個奸黨上了西天,且所有行兇者全部無罪釋放。久而久之,在這裡傷人甚至是將人打死,都依照前例默許,不予追究。

楊大才子帶領的一眾「怒漢」就在這裡等待著即將進宮的張璁和桂萼,準備一擁而上,對其飽以老拳。

張璁事先聽到風聲,沒有進宮,但桂萼並不知情,傻乎乎地邁進了左順門。當他在此處看到不遠處的一眾神色古怪的大臣時,也就突然明白了這群人當然不是來跟自己表達友好感情的,於是桂萼臉色一變,撒腿就跑,身後卻是楊慎帶領一眾大臣窮追不捨。

但要說桂萼也是命大,早年在南京做小官,平日裡沒少鍛鍊,跟這幫整日出入車轎的,一屁股肥肉的大臣比起來跑的就是快。一溜煙地就逃出了宮門,剩下楊慎一眾人在後面氣喘籲籲,咬牙切齒。

楊慎先生的第一個計劃就這樣失敗了,原因:身體素質不過關。

03

死裡逃生的張璁和桂萼有了警醒,也是他們幸運,找到了足夠硬的後臺——翊國公郭英和三邊總制楊一清。有了這兩位大爺保護,楊慎再想帶人群毆肯定是不行了。

於是,楊慎子承父業,學起了父親楊廷和用過的招數——上疏辭官。

楊慎是名門之後,又是當年狀元(與唐伯虎同科),青年翰林,在朝中也算是一呼百應。上次的群毆計劃雖然失敗,但責任在於群臣缺乏運動,跑不過桂萼,眾人對先生的智謀依然很有信心。這次楊慎打算聯名上奏,共計三十餘人一同遞上了辭呈奏疏,認為這樣可以使皇帝緊張,從而收回成命,貶謫張桂二人。

奏疏內容是這樣的:「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者,冷褒、段猶之餘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願賜罷斥。」

簡而言之:皇上你親小人遠賢臣,我們高尚我們不玩了。

如果是在孝宗朝,溫和的皇帝朱佑樘會對這樣的招數妥協。又或者是由老江湖楊廷和對年幼的嘉靖帝使出,也許會奏效。

但楊慎既沒有他父親那樣的政治手段,對手嘉靖帝也不像孝宗那樣溫和。這位明朝智商最高、城府最深的皇帝對此等招數絲毫不懼,直接下旨抓捕帶頭的八個人,三十餘本奏章看都不看一眼,權當不知道。

楊慎的第二套手段就這樣胎死腹中,這位缺少官場鬥爭經驗的狀元郎面對比他小二十歲的少年天子居然無計可施,他徹底失去了平靜的氣度,已然決意要大鬧一場。

女人失態時的三板斧絕招:一哭,二鬧,三上吊。

楊慎先生用盡了儒生的招數也無濟於事,只好學女人的辦法來對付嘉靖了。

04

三年,七月,戊寅日。

近兩百位大臣聚在一起,決定仿效先輩百官,集體進宮,打算靠哭和鬧迫使皇帝妥協。楊大才子在此時就起到了宣傳鼓舞的作用,在吵鬧咆哮怒不可遏的百官面前,他大聲喊出了整個大明朝三百年最響亮也最具有煽動性,讓人熱血沸騰的口號:

「國家養士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這句話仿佛一盆炭火掉在一車乾草上,迅速點燃了在場眾人積壓許久的怒火。二百多人穿過金水橋,向皇宮挺進,準備清君側,誅殺小人。

當然,為人臣子的終究不能衝到皇帝身邊去揍人(雖然這樣的事在大明朝也發生過),眾人的做法還是跪在殿前。之前是少數人靜跪進諫,這次的場面要大上許多,也能充分表現明朝大臣的獨特個性:二百多人拋開架子大哭大鬧,學著平日見到的市井潑婦、地痞流氓,紛紛各顯神通。整個紫禁城都能聽到他們的熱鬧勁兒。

年僅十七歲的朱厚熜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面,一時間不知道該怎樣應對,他明白,這是自己和群臣之間的第一次直接碰撞,也將是獲取「大禮議」勝利的最好機會。

群臣的想法與嘉靖不謀而合,於是更加賣力氣地大哭大鬧,活脫脫一出精彩的大戲。

楊慎信心滿滿,以為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片刻之後,出現在楊先生眼前的不是什麼曙光,而是錦衣衛的飛魚服。

相較於前幾次的不在意,朱厚熜先生這次決定一勞永逸——記下在場所有官員的姓名,共計二百二十餘人,全部投入監獄,等候發落。

明朝皇帝沒有宋朝皇帝的良好品德,從不把什麼「刑不上大夫」放在心上,尤其是正德和嘉靖這哥倆,對付難纏的眾臣,最愛用的手段就是「廷杖」——大棍子打屁股,並且不斷刷新同時行刑人數紀錄。

前一次的紀錄是由武宗創下,一百零七人。這個記錄足以使其他朝代的皇帝羨慕不已。但嘉靖皇帝一生不落後於人,暗下決心,要在第二天創造新的輝煌!

第二天,皇極殿下。

一百三十四位大臣被按在地上,扒下褲子露出屁股,上百根大棍齊齊落下,一時間「聲響震天,血肉橫飛」,當場就有十六人因體弱支持不住而被杖斃。

在一排排血肉模糊的屁股中,有一個是屬於楊慎的,這位向來順風順水的大才子遭受了有生以來最為劇烈的痛楚,當然,這還不算完。

05

十天後,嘉靖的怒火還沒有散去,楊慎連同當日群臣中的領頭人物王元正、張翰卿等共七人就又來了一場哭諫,當眾伏地大哭。哭完之後,第二頓廷杖來了。

這次他直接昏死了過去。

如果他就此死去,明朝將會失去一位震古爍今的文學家,大才子。但對於楊慎個人來說,他將得以躲避整個後半生的折磨與侮辱。

是幸運?或者更多的是不幸——他活了過來。

在他昏死過去的短暫時間裡,出於極端的厭惡和痛恨,嘉靖皇帝擬好了對他的處罰決定,自此決定了這位剛直不阿的大才子今後三十餘年直至死去的命運。

流放雲南永昌衛,終生不得返。

於是楊慎拖著傷痕累累的身軀,伴隨著斜陽、瘦馬、老僕、枯藤老樹昏鴉,踏上了終生流放的道路。

也許到這時,他才漸漸明白父親為何在權力達到巔峰時毅然隱退的心境,在疲憊受傷的身軀中,一顆漸漸開悟的心,一個真正瀟灑淡然的靈魂已然成長起來,支持著他走過本應灰暗的後半生,煥發出一道貫穿宇宙的光芒。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薩埵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權力的遊戲——嘉靖皇帝修墳史
    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外,他是唯一一個同時設計了父母、自己、兒子三代陵墓的明朝君主。而他的這三次設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又都堪稱明陵之最,而且其中又全都飽含了權力的隱喻。讓我們打開帝陵古墓的大門,一起解讀嘉靖皇帝的權力密碼吧!
  • 楊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鴻儒
    一闋膾炙人口的《臨江仙》是為《三國演義》開篇詞,選自明代楊慎所著《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其詞大氣磅礴,讀來盪氣迴腸,不禁令人遐思,作者楊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又有怎樣的人生經歷?  楊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 明代有兩條孝順胡同,分別在內城和外城,哪條胡同是楊慎出生地
    12月1日,《北京晚報》刊登了《大儒楊慎的戲劇人生》一文,講述了明代大儒楊慎的曲折人生。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祖籍廬陵。鮮為人知的是,他與北京有著不解之緣。明萬曆年間陳文燭所編《楊升庵太史慎年譜》記載:「弘治元年(1488)戊申十一月初六日,生公於京師之孝順胡同。」
  • 嘉靖皇帝——看似精明,實則活得像個「傻子」!
    在明代皇帝中,嘉靖是最長袖善舞的。他既能夠保證大權在握,又不像朱元璋和明成祖那樣辛苦,倒黴的便只有他的臣僚和帝國。——易中天《嚴嵩與張居正》  說起明朝,第一時間你會想到什麼?是朱元璋對人權的蹂躪?還是朱棣靖難之役後的強盛?還是鄭和下西洋的輝煌?又或者是奸臣如嚴嵩、清官如海瑞的為官之道?
  • 他是明朝第一才子,寫下的這首詞膾炙人口,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明朝第一才子楊慎就是一位悲情詞人,由於他為人耿直,敢於說實話,經常是上書言事,為此也是得罪了很多人,並且還得罪了當時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所以他也是被貶到雲南。正是在雲南他四處遊歷,觀察民風民情,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與當地人交流,在雲南期間,他寫下了無數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 明史:他才思敏捷,3個字讓皇帝定下太子,結局讓人意外!
    明史:他才思敏捷,3個字讓皇帝定下太子,結局讓人意外!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和你名義上是君臣,實際上我已經將你當兒子,你在我面前可以知無不言。能夠享受到朱元璋如此待遇的年輕人便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解縉和歷史上其他的才子一樣都有點恃才傲物,這樣的人有十分突出的優點同時這種優點有時又會變成致命的缺點。
  • 唐伯虎最經典的五首詩詞,不愧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桃的文化意涵,自古以來以桃的意象廣為文人雅士引用,所有對於美好事物的寓意,均以桃隱喻之,尤其是用來表達閒居和隱逸生活的志向。回到唐伯虎的這首《桃花庵歌》,這首詩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雖然滿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豔字眼,卻毫無低俗之氣,反而筆力直透紙背,讓人猛然一醒。「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 這一輩子,他做了三次皇帝
    「如果他沒鬍子,倒像御膳房的一個太監。」少年溥儀要到半個月後才了解這次召見的意義。這個相貌不咋滴的胖軍閥,半個月後讓他登極做了「真皇帝」。11917年溥儀復闢朝服照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溥儀第二次做皇帝。他第一次做皇帝時還太小,未滿三周歲,只知道哭。見了瀕死的慈禧,嚎啕大哭。舉行登極典禮,中場也是放聲大哭。
  • 《老九門》中的九門之人最後如何了?他們的結局怎樣
    當然長沙一直是文明古城,也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三叔微博發表了老九門的前傳,即九門尚未形成之前的故事,故事圍繞一座老長沙的青銅礦展開,可是到最後的九門之人結局如何呢?大家都知道老九門分為 上三門,平三門和下三門。上三門為官主要人物是張啟山,二月紅,半截李。平三門主要人物是陳皮阿四,吳老狗,黑背老六。下三門為商主要人物霍仙姑,齊鐵嘴,解九爺。二月紅結局:《老九門》中二月紅活到了102歲,自然老死,妻子丫頭因為患病早早離開人世,給他留下三個兒子。
  • 精美拓片魁星踢鬥、獨佔鰲頭,你了解背後的文化麼?
    傳說魁星是個才子,曾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卻因貌醜驚嚇了皇后被亂棍逐出皇宮,憤而跳入東海,玉皇深憫其人,賜硃筆一支,命其掌管人間科舉文運。還有一種說法是:魁星高中進士,在殿試之時,皇帝見他相貌如此醜陋,跛腳加麻子,就問他為什麼臉上長了這麼多斑點?魁星答道:「麻面滿天星。」
  • 明代江西為何多高官?
    —1380年)之後,明代就不再設丞相一職,所有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由若干組成一個辦事機構,輔助皇帝處理臣工們的奏摺,先行擬票,供皇帝採納。這三五個閣臣,自然根據資歷、能力、官階有個排序,後來約定俗成,排在第一的,就被稱為首輔、元輔或首揆,後之者稱次輔或次揆。
  • 高拱與張居正,都曾是神童,又約定匡扶社稷,最後卻反目成仇
    高拱十七歲時以『禮經』奪得鄉試(明代省一級主持的科考)第一名,以後卻在科考之路上跌跌撞撞,直到十三年後(1542年)才考中進士,並被選為庶吉士(明代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援,有『儲相』之稱)。由此可見,當你在成功之路上跌跌撞撞之時,千萬不要灰心喪氣,堅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
  • 清官「海瑞」的晉升路:時勢造英雄,結局卻是一個悲劇
    海瑞才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拘捕,隨身攜帶的數千兩銀子沒收充公。然後海瑞一本正經上書給老大的老大,也就是這位公子哥的老爹,說總督大人您愛民如子家風頗嚴,這人肯定是假冒你家公子,我給拘了並沒收了贓款。這位總督大人也只好自認倒黴。海瑞的這招屢試不爽,還是在他七品芝麻官的時候,當時正三品的都御史鄢懋卿,位高權重,還和當時的首輔嚴嵩關係親密。
  • 為什麼歷史上皇帝大多信奉道教,而平民大多信奉佛教
    因為皇帝沉迷道教,自然上行下效,大臣們為了討好他,紛紛專心撰寫青詞,很多人也因此得到提拔,受到重用。當時的內閣首輔嚴嵩,更是被人們譏諷為「青詞宰相」。  嘉靖皇帝渴望長生不老,他寵信的道士告訴他,每天喝早晨的新鮮露水,有助於延年益壽。於是,嘉靖命令宮女們每天凌晨採集露水。這讓宮女們苦不堪言,最後爆發了壬寅宮變,嘉靖差點被殺死。
  • 時代需要高效流暢的中央文書處理制度,而明代票擬,可為今日之鑑
    明清內閣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將擬定之辭書寫於票籤,附本進呈皇帝裁決,稱為"票擬"。"批紅",亦稱"批朱":指皇帝或由其所指定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字對票擬內容進行謄錄或批示。"票擬"與"批紅",二者相互銜接,共同構成明代特色中央文書處理制度——票擬制度,而該制度之嬗變興衰,也從側面反映出明代政治生態之變遷歷程。
  • 世風與需求:明代嘉萬時期的書畫消費
    明代嘉萬時期(公元1522—1619年),即嘉靖、隆慶和萬曆時期,時間跨度近百年。這一時期既是明代經濟的空前繁榮期,也是書畫收藏家相對活躍的時期。沈德符記下了當時的盛況:嘉靖末年,海內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園亭、教歌舞之隙,間及古玩。如吳中吳文格之孫,溧陽史尚寶之子,皆世藏珍秘,不假外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