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兩條孝順胡同,分別在內城和外城,哪條胡同是楊慎出生地

2021-01-12 北京日報客戶端

12月1日,《北京晚報》刊登了《大儒楊慎的戲劇人生》一文,講述了明代大儒楊慎的曲折人生。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祖籍廬陵。鮮為人知的是,他與北京有著不解之緣。明萬曆年間陳文燭所編《楊升庵太史慎年譜》記載:「弘治元年(1488)戊申十一月初六日,生公於京師之孝順胡同。」

楊慎三十六歲以前,除短暫回鄉丁憂以及參與鄉試外,絕大部分是在北京度過的。直到嘉靖三年(1524),三十六歲的他,因為「大禮議」獲罪於明世宗,遠謫雲南永昌衛,直至七十二歲卒於戍所。

明代時,孝順胡同在哪呢?

眾所周知,明代在北京城建城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初,徐達攻佔元大都後,將大都北垣(今北土城元大都遺址一線)向南收縮至今安定門、德勝門一線。隨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期間,將南垣(今古觀象臺至東、西裱褙胡同一線)向南拓展約800米至如今「前三門」一線。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為抵禦蒙古諸部不斷地侵擾,明廷決定在京城四周增築一圈外城。因財力所限,同年十月完成環護南城的一段,隨即停止營建。北京城「凸」字形內外城格局得以定型。

從嘉靖三十九年(1560)張爵編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現存最早記錄北京胡同的專著)中得知,當時京城內有兩條孝順牌胡同,明代後期它們都改稱為孝順胡同。

一者在當時的東城明時坊。其西起崇文門裡街(即今崇文門內大街),東至內城南城根,位於泡子河南岸,與船板胡同一河之隔。另一條在南城正東坊,西起正陽門大街(今前門大街),東至崇文門外大街。該胡同北起打磨廠街,南至蔣家胡同(即今大江胡同),鮮魚巷從中間穿過。

東城的孝順胡同,1974年改作曉順胡同。如今,這條胡同位於崇文門內大街東側,是一條不足30米的背街小巷。南城的孝順胡同,後來改為南曉順、北曉順胡同,胡同大體格局保存還算完整。

那麼,楊慎出生於哪一條孝順胡同呢?

曉順胡同位置示意圖,明代大儒楊慎出生於此的可能性極大。馮晨清 製圖
 明代兩條孝順牌胡同(明後期都改為孝順胡同)示意圖

兩條孝順胡同形成時間有早晚

楊慎的生平研究,以嘉靖年間簡紹芳的《贈光祿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楊慎年譜》為肇始,數百年間延綿不絕,成果頗豐。但對其出生地鮮有論及。楊慎出生的弘治元年,早於《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的成稿七十餘載。當時,北京外城尚未出現。由於可供參考的史料鳳毛麟角,陳文燭之說又語焉不詳,造成後世學者看法產生歧義。部分學者持東城之說,清末學者朱一新《京師巷坊志稿》中則斷定,楊慎出生在南城。近百年來,兩派各執一詞,都未拿出有力證據。

筆者追本溯源,通過對比論證,得出的結論支持楊慎出生於明代東城明時坊孝順胡同這一說法。下面試做如下分析。

元代時,東城孝順胡同所在的文明門外,正是通惠河流經之域。明成祖時,外拓南垣,此地區首次納入北京城範圍內。隨之而來的通惠河改道使這一河段失去上遊水源,逐漸枯竭收窄,最終形成明清時期的泡子河。隨著紫禁城修建完畢,一大批被召至京的江南工匠留在北京,另外政治中心北移,大小官員以及四面八方的商賈也紛紛舉家北遷。他們當中就有一部分選擇在長安街以南、崇文門以北,拆除大都南垣以及填平舊護城河後形成的大片空地上安家。崇文門內大街東側的裱褙胡同、蘇州胡同、鎮江胡同等均產生於此背景下。從「拆牆填河」到名臣于謙正統初年安家西裱褙胡同的史實來看,這片胡同群形成的時間不超過30年。同時,大批軍隊被調來拱衛京師,以「神策衛胡同」的名稱推測,應有一支禁軍就駐紮在這一帶。多種因素合力下,有理由相信:不遲於明英宗後期至明憲宗成化初期,即十五世紀中葉前後,孝順牌(後改孝順)、船板等胡同相繼孕育而生。這一時期要早於楊慎出生日期。

反觀南城孝順胡同,情況就複雜地多。考古發現,三裡河地區正好處於古高梁河故道之上。元末開鑿的金口新河就曾流經此地,永樂大典《順天府志》記載,明初洪武年間,「河在府城南麗正關外,此河系前元開浚,欲導金口水以通舟楫者,後竟莫能行而故道尚行,今時有潦泉通流焉。」

明代永樂皇帝遷都後,在正陽門一帶統一規劃興建商業街區,保存至今的廊房諸巷,均為當年的產物。而之所以選擇正陽門大街西側興建廊房,想必也與東側地勢較低不無關係。

明正統年間修建了三裡河作為護城河的洩水河道。明代嘉靖年間,通惠河疏浚,加之外城護城河的開通,三裡河洩洪功能大大削弱,水量變小,水道隨之收窄。與此同時,外城的修築加速推動了南城的「城市化」進程。小商販、手工業者在正陽門外的空地擺攤,沿三裡河周邊形成了魚市、豬市、米市、菜市等各類集市。最終,河道乾涸後被填平,並演變為彎曲交錯的胡同群落。

對比正陽門大街西側的廊房諸巷,顯而易見,三裡河地區胡同群明顯帶有一些隨意性,但並非毫無規律可循。以河東岸的長巷一條至四條為例,從排序和總體走勢上看,應是以河岸為起點,自西由東不斷延展而成。而河西岸正好相反,那裡受正陽門大街影響,空間狹長且有限,因為緊鄰「御街」,兩側沿街地段不僅關乎皇家出行觀感與顏面,其特有的地理優勢和商業價值也彰顯出來,三裡河西岸、正陽門大街東側自然會受到重視,逐漸形成居住區域並向東擴張。

因此,結合三裡河的演化過程,南城孝順胡同的形成時間不應早於楊慎出生的弘治時期,甚至晚至嘉靖中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明早期官員大多住在內城

另外,從明代建築規制來看,楊慎出生於東城孝順胡同的可能性也更大。明代建築規制承襲前代,且愈發嚴苛。《明史·輿服志》不僅收錄有關宮室之制、王府及公主府制,還有百官第宅之制。明代不同品軼的在京官員,通過賜、置、建、租等不同方式散落居住京城之中,陸容《菽園雜記》就指出「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反觀南城,明代早期是市井之地,為小商販、手工業者聚居之所。商賈嘈雜,雞鳴犬吠之聲不絕於耳。深悟儒家之道的楊春及楊廷和父子(楊慎的祖父和父親),雖然在楊慎出生時均僅為區區七品小官,但畢竟是金榜題名的「天子門生」,即使經濟再拮据,也不至委身於此。現存史料也反映出,外城修築前的南城,除少數權貴置辦的莊園、別業之外,鮮有官員居住的記載。

在城市管理方面,明代實行嚴厲的夜禁制度,城門晨啟晡閉。《大明律》中規定:「凡京城夜禁,一更三點鐘聲已禁之後,五更三點鐘聲未動之前,犯者笞三十。二更、三更、四更,犯者笞五十。」城門關閉後任何人不得隨意進出,夜間城內街道上有兵丁巡城。弘治年間,主要街道上還設柵欄阻斷交通。如今前門一帶的「大柵欄」即因此得名。

與夜禁緊密關聯的是官員參朝,俗稱「上早朝」。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雞鳴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臨百官。」遷都北京後,幾任皇帝也是如此,皇帝起這麼早,大臣們更得披星戴月上朝。楊慎曾寫過《候朝簡王舜卿》一詩,詩中描寫了官員上朝時的情景:「文華接武英,鳳吹應雞鳴。月晃牙牌字,風傳玉佩聲。天香飄左掖,宮漏隔西清。不是班行迥,焉知夙夜情。」可見,明代統治者多要求官員按時早朝,而遲到的官員將面臨諸如廷杖等嚴厲的懲罰。故此,官員們都會選擇靠近皇城的地方居住,以免上朝遲到招致皮肉之苦。

「內擾外掠」下內城更安全

作為帝國的心臟,重兵拱衛下的京師本應固若金湯,然而,大明京畿重地下的社會治安卻長期受到「內擾外掠」之苦,險象環生。先說「內擾」方面。《明實錄》中就記載有許多起歷朝發生在京城及周邊的盜搶劫掠事件。正德十二年(1517),官居大學士的楊廷和,就曾上奏明武宗,講述了盜搶事件帶來的困擾,「近日武清、東安等縣,俱有盜賊生發,少則四十人,多則百餘人……燒毀房屋,殺擄人口,搶奪財物,往來公差內外官員悉被其害,道路為之不通。而京城之內,東直門及大時雍等坊,強賊白日剽殺。」

再看「外掠」方面。終明一朝,蒙古諸部襲擾掠奪不斷,京師亦未能倖免。前有正統十四年(1449)的「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後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庚戌之變」(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因對明朝「貢市」不滿而發動的戰爭),這也最終促使明世宗下定決心增築京師外城。試想,在此之前,如此惡劣的治安環境,手無寸鐵的大明官員們怎麼可能置一家老小性命於不顧,冒險安家於外城呢?

基於以上幾點分析,筆者有充分的理由認定:楊慎的出生地就在《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記載的東城明時坊內的孝順牌胡同,即今東城區崇文門內大街南段東側的曉順胡同一帶。

以楊春父子當時所任官職、品軼推測,楊氏位於京師東南一隅的宅第規模應該不大,是一座再普通不過的老北京四合小院。可以想像,隆冬時節,小院門外的泡子河早已結冰,皚皚白雪覆蓋其上,伴著紅彤彤的爐火,楊慎呱呱落地(弘治元年戊申十一月初六)。

現如今的曉順胡同,是一條東起後溝胡同,西端止於北京同仁醫院東區之東牆,僅為30餘米的小巷,寥寥兩三所院落分布在小巷兩側,但這條短巷,或許是這座城市與楊慎重要的聯繫紐帶。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李仲民

流程編輯 吳越

相關焦點

  • 胡同推「共生院」模式 留住北京鄉愁和文脈
    東城區的雨兒胡同毗鄰玉河,東起南鑼鼓巷,西至東不壓橋胡同,是老北京的大雜院區。  5年前,這裡的29號院和30號院曾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習近平總書記來看望住在這裡的老鄰居,並聆聽了他們對老城區改造的看法。  5年過去了,一種新的改造模式——「共生院」為這條老胡同注入了新的活力。
  • 蒙語的「井」音譯成了 「胡同」,給北京語言留下了印記
    實際上,北京地區有人類居住,就開始有了北京的語言,那是幾千年前的事兒,已經不可考了。別說幾千年前,就說從北京建城,據有些專家認為,北京有個建城史,有個建都史。建都是從遼、金的都城開始(註:遼代,北京作為陪都,成為遼的南京,後來金攻陷遼,遼南京經過修繕,擴建成為金中都)。建城史呢,到現在接近3000年了。
  • 高考日說說北京文昌廟,帽兒胡同留有珍貴石碑
    頤和吳老 攝明清時期北京的文昌廟位於帽兒胡同(今東城區),始建不詳,景泰五年(1454)重修過,明成化十三年(1477)再次重建,重建之後明憲宗朱見深為此廟命名為:「敕建護國帝君廟」。當時,明憲宗朱見深寫了碑文並賦詩一首。明憲宗在碑文裡講述了重建的原因:「都城艮地有梓潼舊廟(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其官民士庶祈籖(qiān)者絡繹不絕,歷有靈驗,惟殿宇窄狹難於瞻禮。」
  • 東四胡同裡這個「百歲」半截碑,塵封了一個動人故事……
    東四三到八條胡同是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胡同四合院裡歷史文化遺存眾多,有一些尚待發現。東四地區的文物愛好者近期在育芳胡同10號、原箴宜女學校址內,發現了箴宜女學堂創始人繼識一的紀念碑。它的發現,填補了箴宜女學堂創建於班大人胡同(現育芳胡同)沒有實物證據的缺憾,也把被當時的傳教士讚譽為「20世紀初北京著名的女性改革家繼小姐」塵封的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走進育芳胡同10號,在院子東房的夾道裡,放著一塊不起眼的半截石碑,碑通高約88釐米,寬約48釐米,厚約19釐米。碑首是二龍戲珠浮雕,碑身上有陰刻的一百餘字碑文,右上題刻「繼識一女士紀念碑」,左上落款題刻「中華民國八年」。
  • 老北京東城有多富呢?清代胡同裡有鑄幣廠,還曾發生一樁懸案
    都說北京城是「東富西貴」,老北京的東城有多富呢?舉個例子,清代戶部寶泉局四個鑄造「京錢」的作廠,全部都在東城。郝飛 攝從東四北大街拐進東四四條胡同,走不了多遠就看到一個氣派的廣亮大門,大門邊懸掛銘牌,上書「北京市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寶泉局東作廠舊址」。泉是錢的雅稱,寶泉局正是明清兩朝重要的金融機構。
  • 考生求籤問福的胡同裡,文天祥寫出了正氣歌|那些北京的故事
    來北京旅遊的人很多都聽過南鑼鼓巷的大名,在這條商家雲集的喧鬧街巷東邊,有一條與平安大街平行的、安靜的胡同——府學胡同。這條貌不驚人的胡同裡自700多年前就匯聚了眾多才高八鬥的文人學子,元朝時,更是將此地的報恩寺改成了京城第一學府——順天府學,專門招攬本地高材生,為胡同北面不遠處的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輸送人才。
  • 《芝麻胡同》的京味幽默,猶如看了第一屆民國逗哏大賽…
    二十年前馮小剛的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讓億萬中國觀眾感受了一把詼諧幽默,也讓演員發覺原來演電影也不必過分束手束腳,能給觀眾帶來歡笑和快樂才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何冰在裡面飾演的梁子戲份不多,但他滿嘴跑火車能貧,一開口就引人發笑,狗腿子的扮相看著十分滑稽。
  • ​ 北京的胡同裡面竟然隱藏著這麼多的秘密,你知道嗎
    導語:北京的胡同名其實算是比較人性化的,尤其是極具有方位感,同一個地名的四個方位,甚至是走向都會出現在胡同牌子上。比如說在北京的普度寺前巷,後巷,東巷,西巷。這就是因為普渡寺而得名的,但是我們要尋找那座隱藏其中的普度寺,反倒是被這些胡同給搶了鏡頭。
  • 胡同裡的兩文人,一清華導師純粹至投湖,一北大教授逛窯子寫豔詩
    織染局胡同,是明代內織染局所在地而得名。內織染局即為紫禁城皇宮大內的宮廷官署,由宦官掌權,下屬朝陽門外的「外廠」為御用緞匹絲綢織染的生產廠,還有海澱的「藍靛廠」負責染料顏料生產。清朝時將內織染局改為寺廟,寺名華嚴,其所在位置即為現在的織染局小學。乾隆將內織染局改名為織染局,轉移到萬壽山,立石為《耕織圖》,在今昆明湖西岸。
  • 明代北京城是如何按照陰陽八卦思想修建的
    明代北京城是一座充滿了陰陽八卦思想的都城,是由外城和內城組成的。外城位於南面,是乾位,象徵「天」,為陽;內城位於北面,是坤位,象徵「地」,為陰。為配合天圓地方、乾坤照應、陰陽合德,外城略寬,呈扁圓形;內城略窄,呈方形。
  • 北京人必去的小眾文藝胡同,速來全景「淘寶」!
    ↑↑↑戳圖片,VR全景打卡胡同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符號有這樣一條胡同既古樸又現代既留存著北京傳統文化記憶又有新的消費理念生活體驗這裡匯聚著83家獨具匠心的精緻小店被網友稱為任務一:尋找京味明信片↑↑↑戳圖片,VR全景打卡胡同五道營胡同蘊藏著北京人的記憶和鄉愁老北京人於連成在這裡開了一家小店「北城根兒」衝亞在這裡有沒有找到京味十足的明信片呢?
  • 謝霆鋒現身北京胡同,疑似回應與王菲戀情,張栢芝三胎完全可拋開
    謝霆鋒現身北京胡同,疑似回應與王菲戀情,張栢芝三胎完全可拋開 最近謝霆鋒頻頻登上熱搜,行動也飄忽不定,先是獨自一個人在西湖邊上聽歌,如今又獨自一人出現在了北京胡同。正是因為謝霆鋒的舉止太過反常,所以大家對鋒菲戀產生了很多的質疑。
  • 首博收藏二隻,最有元代特徵是這隻
    大鐘寺東院的鐵獅子 攝影:梁欣立北京作為金、元、明、清四朝古都,有不少守門神獸、獅子。除了石獅子外,還有許多鑄鐵獅子,分別擺放在皇宮、府衙、大宅院及廟宇的大門旁,以彰顯地位威武,迎接祥瑞之氣,也有避邪之意。
  • 易烊千璽沐浴陽光,行走在胡同裡悠閒自得,琥珀色瞳孔透徹迷人
    你看易烊千璽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行走在胡同裡悠閒自得、怡然自若,少年完全是在放鬆身心準備以全新面貌迎接高考!令人驚豔的是他那雙琥珀色瞳孔透徹迷人!易烊千璽ins文案如下:大太陽~~~ 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卻明確表明了當時的環境以及襯託了他愉悅的心情,同時風格延續、自成一派,很有大佬範!此次更新的ins是生動形象的視頻,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金黃燦爛的暖陽,雖夕陽西下,但風光仍在、神採依舊。
  • 明代三才子之首楊慎,和嘉靖皇帝鬥了一輩子,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明嘉靖三年,楊慎帶著屁股上的杖傷和前所未有的精神打擊,蜷縮在一輛破舊的馬車內,離開京城,向流放之地——雲南永昌衛——進發了。這位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剛剛遭遇了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次打擊,出身名門,在政治上被寄予厚望,徹底斷絕了仕途之路,幾代為官的楊氏家族也就此沉淪下去,不再有重現榮光的機會。
  • 楊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鴻儒
    一闋膾炙人口的《臨江仙》是為《三國演義》開篇詞,選自明代楊慎所著《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其詞大氣磅礴,讀來盪氣迴腸,不禁令人遐思,作者楊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又有怎樣的人生經歷?  楊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 北京城的布局和風水有什麼關係
    北京,具有聞名於世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北京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是燕國國都所在地,因而歷來有「燕京」之稱。公元1153年金朝從會寧府遷都至北京,改名為中都,此後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為都城。北京保留有我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紫禁城,紫禁城雄偉壯闊的古建築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寶藏令無數人心往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