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北京城是「東富西貴」,老北京的東城有多富呢?舉個例子,清代戶部寶泉局四個鑄造「京錢」的作廠,全部都在東城。
郝飛 攝
從東四北大街拐進東四四條胡同,走不了多遠就看到一個氣派的廣亮大門,大門邊懸掛銘牌,上書「北京市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寶泉局東作廠舊址」。泉是錢的雅稱,寶泉局正是明清兩朝重要的金融機構。
寶泉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設立寶源局,鑄造「大中通寶」,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在江西設置寶泉局。明洪武元年(1368年)頒布洪武通寶錢制,在各省設置寶泉局,鑄造「洪武通寶」。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在北京東城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設置寶源局,隸屬工部,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又在北京設立寶泉局,隸屬戶部。
清朝沿襲明制,在工部和戶部分別設立寶源局和寶泉局,寶源局所鑄錢幣供工部所管各項工程使用,寶泉局所鑄錢幣供全國使用。《大清一統志》記載:「寶泉局舊在東四牌樓北,仍明舊址,別設四廠,建爐鼓鑄。四作廠:一在東四牌樓四條胡同,為東作廠;一在錢糧胡同,為南作廠;一在鑼鼓巷千佛寺胡同,為西作廠;一在北新橋三條胡同,為北作廠,俱屬戶部。」據《乾隆京城全圖》所示,寶泉局應在今北新橋南大街路西位置。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寶源局被裁撤,宣統二年(1910年),寶泉局亦被裁撤。
時至今日,寶源局、寶泉局、北作廠、南作廠、西作廠皆不存,唯有東作廠舊址尚在。
進得東四四條83號,轉過一字素心影壁,就進了東作廠舊址大院。《乾隆京城全圖》所示,這裡為一方形大院,東南角為兩進院官廳,其他坊所零星布置四五座小房,但經過多次改建、擴建,原有格局早已改變。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辦公地,後成為軍隊幹部職工宿舍。也許正是這個緣故,大院的自建房特別整齊,一排排一列列,高度基本一致,像極了部隊的營房。
越過自建房低矮的屋頂,古樸厚重的硬山合瓦式屋頂畫出了大院的天際線。
這是個三進院子,據介紹,一進院的大門西側是一排通脊連簷的13間倒座房,前有廊,為五檁後封簷戶硬山合瓦過壟脊頂,其北為一排七檁帶前廊硬山合瓦過壟脊頂建築,也是13間,中為過廳;二進院為前廊後廈硬山合瓦過壟脊頂北房13間;三進院北房9間,為七檁帶後廈的硬山合瓦過壟脊頂。
儘管院裡蓋了幾十間自建小房,但是大院乾淨整潔,不僅地面全部鋪裝,公共衛生間裡甚至還有暖氣。三年前,東四四條83號院開展精細化「微整治」,大院居民全員參與,僅大掃除就搞了二百多次,寸土寸金的院子裡甚至拆出了一個小廣場。
大院中央有一塊難得的公共活動空間,布置了城市小品,地面還鑲嵌有6個金燦燦的造幣模型,宛若銅錢,定睛看來,分別是天啟通寶、隆武通寶、裕民通寶、嘉慶通寶、祺祥通寶和宣統通寶。
看到「隆武」這個南明年號,不禁讓人想到寶泉局的一位名人和一樁懸案。《大清會典》記載:「寶泉局設滿漢侍郎各一員以總之,滿漢司員各一員為監督,其下有大使五員。」寶泉局的歷任監鑄,最有名的當屬《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更有意思的是,孔尚任完成《桃花扇》的時候,正是其在寶泉局擔任監鑄之時,而《桃花扇》寫的是南明時期的家國悲情與愛恨離仇。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孔尚任任國子監博士。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春,遷戶部主事,任寶泉局監鑄。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桃花扇》三易其稿而書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初,晉升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三月中旬,被罷官。
孔尚任被罷官的原因,至今仍是懸案。一個說法是,他創作了揭露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順天鄉試黑暗的《通天榜傳奇》,並盛演京城,被康熙當面「斥逐」。還有一個說法是,其在寶泉局監鑄任上受牽連而被罷官。寶泉局監鑄在當時人眼中是一個肥缺,但也是「高危職業」。孔尚任曾作詩調侃:「銅山金埒勢崢嶸,暴富乞兒恬不驚。每日垂鞭歸府第,有人來看孔方兄。」
康熙三十八年,戶部左侍郎魯伯赫上疏,言寶泉局收貯廢錢,攙鑄四年有餘,且紅銅錢鉛多銅少,折耗甚多,收來的廢錢也是鉛多銅少。究其原因,一是寶泉局收購小錢時不認真驗看,或收取賄賂;二是爐頭工匠私鑄鉛多銅少小錢,轉賣寶泉局,從中牟利。不論哪種原因,孔尚任作為寶泉局監鑄都無法推卸責任。
當然,坊間還流傳另一個說法,就是《桃花扇》風行一時,洛陽紙貴,連康熙皇帝都命人找來一讀。雖然文中並無一字反清,但其中情節仍不免惹怒龍顏。
320年前的懸案今日已無法破解,轉而想來,時任寶泉局監鑄的孔尚任應是有機會常來東作廠的。熊熊爐火前,閃閃銅幣間,孔監鑄是否想到了香君滴血,素扇點紅?
(原標題:胡同裡的鑄幣廠)
文/劉揚
來源/北京日報
內容來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