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鴻儒
楊慎畫像。
楊慎塑像。據四川日報
□陳婧妮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闋膾炙人口的《臨江仙》是為《三國演義》開篇詞,選自明代楊慎所著《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其詞大氣磅礴,讀來盪氣迴腸,不禁令人遐思,作者楊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又有怎樣的人生經歷?
楊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楊慎生前與解縉、徐渭合稱明代「三才子」,「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為第一」;身後齊名李白、蘇東坡,「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追瞻其一生,從朝臣到戍卒,從京師到邊陲,歷經跌宕而愈挫彌堅,終成就一代鴻儒,為明代乃至中國古代文化做出巨大貢獻。
楊慎出身新都楊家,祖父為湖廣提學僉事楊春,父親為兩朝首輔楊廷和。深受家風薰陶,楊慎幼時便顯露出過人天才,時人誇「神童」。孩提時能作近體詩,擬作《弔古戰場文》,寫出「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復擬《過秦論》,切中肯綮,揮筆即就,楊春讀後有「吾家賈誼」之嘆。
少年時期的楊慎學名已傳遍天下,被稱「無書不讀」。13歲隨父入京,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其中尤以一首《黃葉詩》轟動京華,受到時任內閣首輔李東陽盛讚,並收入門下,稱其為「小友」。21歲時參加會試,文章本已被列為卷首,不料試卷被燭花燒毀,以致名落孫山。此後又經幾年刻苦努力,終於在正德六年(1511年)23歲時高中狀元。
楊慎是整個明代270餘年間四川地區唯一一位狀元,自他之後,其弟楊惇、楊恂先後中進士,楊愷、楊忱中舉人。下至楊慎子嗣,楊家四世,「一門七進士,科第甲全川」,成為明代四川地區科舉文化的盛事名典。
楊慎為官耿介,愛憎分明,往往以進退得失為輕,以氣節品格為重,侍上待下,言必由衷。
明武宗貪戀遊玩,不理朝政,楊慎上《丁丑封事》切諫武宗「偏聽生奸,獨任成亂」,無果,一氣之下託病辭官回鄉。
武宗死後無嗣,由其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世宗意欲將自己的生父興獻王尊為「皇考」,享祀太廟。此舉有違皇統,受到群臣激烈反對。世宗聽信桂萼、張璁的主張並重用二人,堅持為「議大禮」做準備。楊慎毅然上疏:「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者,冷褒、段猶之餘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願賜罷斥。」嚴正表達了君子小人不兩立、正道邪說不同行的態度。
嘉靖三年七月,楊慎與學士豐熙等再上《議大禮疏》,領群臣撼廷門哭諫,喊出「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的赤膽宣言。奈何秉性剛直的楊慎既失歡於皇帝,又結怨於權奸,十日之內被杖責兩次,死而復甦,又被貶至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終生流放,永不赦免。
此後三十餘年戍邊歲月,楊慎遊歷於四川和雲南之間,凡逢弘傳中華文化之事,必竭力參加。充分發揚中華民族文化之美,在中華西南邊陲播撒中華主流文化的種子,身體力行帶動西南各族社會上中下各階層民眾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向心力。
楊慎致力於西南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教化兄弟民族士紳子弟及平民。通過文化教育、結社、講學、題贈、撰寫序跋等,實現了西南地區的文化普及與提高,帶動了西南地區的講學之風,提高了雲貴人士參加科舉的積極性。
為解決當地少數民族缺少史籍的問題,他學習民族語言、了解民俗風情、考察河流山川,編纂有《南詔野史》《南中志》《雲南山川志》《滇程記》《滇載記》《滇候記》《滇產記》等書籍,極大豐富了雲貴方志文獻資源,成為研究西南民族歷史的寶貴財富。新四軍秘書長、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原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李一氓「題辭贊」曰:「升庵功業,當以在雲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漢族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與融合,對中華民族的成長有貢獻。」
推動各民族在中華主流文化旗幟下的大融合,是楊慎對中華文化史做出的重要貢獻。
漫長的流放生涯,未能頹廢其精神,進而堅韌其心志,在困厄的環境下,楊慎三十餘年如一日苦心孤詣,矢志學問。
治學貴專,他主張躬身體驗、獨立思考,貴知重行、知行合一,強調實踐致知,尤其注重考據。貶謫雲南之後,發現所見之實與典籍所載時有偏頗,從而探本溯源、辨偽存真,堅持「嘔心苦志,摹文讀經,延搜百氏,窮探古蹟,鑿石辨剝泐,破冢出遺忘」,由此開啟明清徵實考據學之端,並在一定程度上奠定、引領了清代學術的發展方向。
治世在博,楊慎一生留下著述多達400餘種(今存174種),《明史·楊慎傳》稱「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清代學者李調元《函海》序裡道「新都楊升庵博學鴻文,為古來著書最富有第一人」。
楊慎不僅在經、史、詩、文、詞、曲等方面造詣很高,在醫藥、民俗、金石、書畫、植物、動物、天文、地理等方面都留有著作,「凡宇宙名物,經史百家,上至稗官小說,醫卜技能,草木蟲魚,靡不究心多識,闡其理,博其趣,而訂其訛謬」,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百科全書式大學者。
楊慎一生致力「德業」,常與人曰:「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心力中來」。無論外在環境是順是逆,他都不改堅守德業的初心,從未頹廢自棄,力爭有所作為,誓要做「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真儒士。
在30餘年的流放生涯中,楊慎譜寫《南枝曲》,以生在「窮山絕域」仍能「絕世獨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又作《山茶花》,盛讚其「綠葉紅英鬥雪開」的傲然風骨,於詠物之中寄寓自己高潔的人格理想。在修齊實踐中,他沒有因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取向,而是無論窮達,都堅持「修齊」為「本」、「治平」為「用」,傾其所學,執念濟世,決不獨善其身。
楊慎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於戍所,臨終時,還諄諄告誡後人「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諒無補於事業,要不負於君親」,高度概括了其一生的人格追求與理想信念,流傳千古,激勵後世。正如遊居敬為楊慎所作《墓銘》中贊道:「先生之生,岷蜀之精。先生之出,朝廟之英」「惟忠惟義,遠近頌之」。
楊慎一生命運坎凜,顛沛流離,正因為洞明「是非成敗轉頭空」,才能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深知「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才能「慣看秋月春風」,其洞穿古今的歷史視野和笑看風雲的豪邁情懷,令人仰止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