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需要高效流暢的中央文書處理制度,而明代票擬,可為今日之鑑

2021-01-16 青樓大茶壺

導讀

票擬,也叫做票旨、條旨。明清內閣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將擬定之辭書寫於票籤,附本進呈皇帝裁決,稱為"票擬"。"批紅",亦稱"批朱":指皇帝或由其所指定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字對票擬內容進行謄錄或批示。"

票擬"與"批紅",二者相互銜接,共同構成明代特色中央文書處理制度——票擬制度,而該制度之嬗變興衰,也從側面反映出明代政治生態之變遷歷程。票擬制度為清代所繼承,光緒二十七年,推行新政,清廷下令廢除題本,票擬制度也隨之消亡。可時下再次研究其風貌,不乏借鑑之意!

01、 票擬制度之背景及起源

明朝草創之初,曾進行一系列制度改革來加強君主權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參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 遂罷中書省。"同時撤銷尚書省,改為六部直接受命於皇帝。

然而,大規模撤銷中樞決策機構使得直接呈送皇帝本人公文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皇帝各人即便勤於政務、宵衣旰食,也於長時段時間及精力上難以維繫;再者,皇帝各人又無法保障通曉各方面政務,使中央文書處理效率與質量下降。

因此,朱元璋本人決意於大內添置一批顧問以備諮詢——洪武十五年,仿照唐宋舊制,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 以其常授餐於'大內',常侍皇帝'殿閣'之下,故名為'內閣'。但是最初內閣既非官署,亦非官名,只是簡任文臣入閣,參與機務。永樂年間解緒、黃淮等七人首先受命任職於文淵閣。

當時的閣臣們的工作只是參贊機要,而不得幹預九卿諸司事務。至仁、宣之朝,閣臣皆永樂朝耆舊,威隆權重,內閣之權逐步膨脹,閣臣始獲得代皇帝草擬本章之權(當然,票擬制度誕生伊始,票擬權並非獨屬閣臣。"宣德中詔少師吏部尚書賽義、少保太傅戶部尚書夏元吉輟部事。朝夕侍左右顧問,賜珊瑚筆、格玉硯條旨,然不與閣職。"票擬由內閣專掌也須經歷一發展過程),而宣德朝,司禮監秉筆太監又獲得謄抄批紅之權。皇帝、司禮監及內閣三者形成相互掣肘、彼此制衡的鼎立之勢,而貫穿明清兩代之票擬制度,也於此時初具雛形。

《大明王朝1566》劇照

02、 票擬制度之實施流程

其程序為:大臣奏章遞進以後,經通政使司官員和宮門守衛送到司禮監之文書房,文書房登記後,交司禮監呈送皇帝審閱;皇帝閱後再由司禮監交文書房送內閣票擬,內閣票擬後再經過以上程序抵達御前,經皇帝同意後由司禮監批紅,經文書房"落底簿"(用以記錄票擬底文之"絲綸簿"設立於正統、景泰朝時期,後曾廢弛,又至遲於萬曆中期恢復,關於其樣式現已無考),然後經過內閣發至六科,六科審核無誤,即交六部執行,如有違失,則可駁回。此外,皇帝還可以把這份奏疏壓下,既不發下也不打回內閣,而是做冷處理,稱為留中。

在上段文字中,頗有幾處需要解釋之處。

第一, 內閣票擬本職為"代王言"而非自言,即"票擬"本質上並非閣臣將自身對於奏疏處理意見上報,而屬於代替皇帝進行批答。因而皇帝若在本章發閣前已有定見,則派遣太監口傳要旨,為內閣事先確定原則;若無定見,則僅派太監赴閣商議。某些影視劇中將"票擬"理解為閣臣將自身處理意見書於票籤之上,以待皇帝裁決,這屬於錯誤臆斷。

第二,宣宗朝,司禮監獲得替代皇帝批紅權力。"宣廟始……中易紅書批之,上或親書或否。"((明)黃佐 《翰林記》卷2《傳旨條旨》)"凡每日奏文書,自御筆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遵照閣中票來字樣,用硃筆楷書批之。"((明)劉若愚《明宮史本集》)宣宗本意是委託部分識文斷墨之太監來負責謄抄並無異議的內閣票擬,以批閱減輕負擔。一般來講,司禮監批紅權分掌於秉筆太監與掌印太監二人之手。秉筆太監代替皇帝批朱,而掌印太監則負責對於批紅審核蓋章。然而,司禮監太監實際所為並非僅"謄寫抄錄",而是將自身意見與影響力注入明代中樞體系,這點將於下文敘述。

第三,票擬並非閣臣於中央文書處理體系中向皇帝施加自身意志唯一方式,即便皇帝所下達詔書並未按照閣臣票擬之言,內閣仍有駁回權,這即稱為"封還執奏"。"封還執奏"制度屬於一種內閣對皇帝不適當政令牴觸表達。皇帝下令內閣草敕,若內閣認為其屬於"亂命",可封還詔令,並附上疏議以提出內閣處理意見。如嘉靖元年楊廷和封還世宗"大禮儀爭"。"封還執奏"並不具備強制效力,皇帝個人可繞開內閣,"旨從中出"。並且,封還執奏成功率並不高,皇帝是否採納完全依賴於皇帝個人修為及素養,貿然使用封還執奏駁斥皇帝甚至會為自身招致禍端,故而若非原則性問題或雙方矛盾尖銳至難以調和,閣臣一般不會選擇以這種姿態對線皇帝本人。

央視紀錄片《中國通史》

03、 從票擬制度演變分析三方勢力消長

在票擬制度中,扮演重要角色者包括皇帝本人、以司禮監為代表內廷閹宦勢力及以內閣為代表外朝文官勢力。三者勢力消長,一定程度上反映於票擬制度變遷演化歷程之中。

第一, 司禮監勢力膨脹與票擬制度異化。按上文說述,司禮監本身職責僅為以硃筆謄抄由皇帝所同意之閣臣票擬意見作為最終批示,不得私自改動。然而,司禮監並非恪守"遵照閣中票來字樣"之規章,而是擅自作出改動,使得"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明史·職官志》)甚至誕生權閹自擬票籤自行批答之局面,如武宗朝權閹劉瑾委託松江人張文冕於私宅中草擬票籤,而天啟中,魏忠賢甚至已越過內閣票擬,私自用硃筆批示公文、處理朝政。

第二, 內閣首輔權勢盛衰與閣臣票籤分合。明代內閣票擬權經由一個 "協恭——首輔專斷票擬——協恭——分票"之演變進程。所謂"協恭",即內閣諸臣僚共同商議出一個公文批示處理方案,書於票籤之上,所擬之批示代表內閣集體意見。而嘉靖末期至於萬曆初期,皇帝多不理朝政,內閣首輔大權獨攬,壓制於六卿之上,赫然為真宰相。此時內閣內部高度統一,票擬意見基本聽命於首輔,其他次輔多數情況下只是動動筆動動腿,形成一人專斷形勢。而自張居正受清算之後,內閣首輔權勢驟衰,而內閣票擬再未恢復至專斷。

(目前保留有 明 周永春 撰 六卷本《絲綸錄》彙輯萬曆二十三年至三十九年涉及六部奏章的票擬底簿,屬於殘本)

第三,皇權對於內閣票擬權之侵奪與壓縮,集中表現於明代晚期崇禎朝中。中朝執行批紅權時有時會涉及"改票"(即皇帝按照自身理解對內閣票擬進行修改再進行批紅。由於"票擬"通常由實現商定書寫,明中前期罕見"改票")。"改票"盛行於崇禎朝。由於自身性格原因,崇禎帝自身並無卓絕才能,然而其通過對大小章奏的"改票",試圖表明其在理政能力上對閣臣群體的全面超越,同時展現出對士大夫輔政的戒備與疏離,使得內閣政治參與熱度下降,中樞機構運行體系分崩離析。並且內閣票擬署名制度即誕生崇禎十年御史倪元珙上書建議(倪元璐《倪文貞公集》卷十一),背景為天啟年間內閣票擬由"協恭"(閣臣達成一致)轉為"分票"(閣臣各抒己見),以削弱內閣整體凝聚力。票擬署名制度在明朝僅推行八年,目前有些介紹籠統地稱明代票擬需要署名,這是不恰當的。

04、票擬實物分析與利弊闡述

明代票籤實物,今日已無從所見,僅能從某些殘留科抄題本中了解票擬與批紅內容。然而即便是從此種吉光片羽之中,今人也能略窺明代公文語言習慣之演化嬗變。如按照票籤所應遵守程式,如處理地方督撫請示報告性本章,凡事關兩個以上的部門,則票擬"該部知道"、"該部核議具奏",如僅事關某一部門者,則票擬"X部知道"或"X部速議論具奏"(X代表該部名稱)。然而,在後期二者之間批覆模式界限模糊,用語逐步混淆。"該部知道"這一批覆用語,其內涵在明中後期嬗變,涉及某一特定部門也採用"該部知道"這一話語程式來擬票。"票旨/事有關兩部以上者/必明票之/三部以上/始曰該部/天啟而後/無人知此典故矣/每有一部/亦稱該部"(《中書典故匯紀》 卷二 民國嘉業堂叢書本 所引 《春明夢餘錄》)下圖即反映這種現象。

(上圖為《崇禎十二年三月欽差分守昌宣二鎮等地方太監魏邦典為捐造火器事科抄題本》(《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明清檔案卷·明代》),其中所涉及者僅兵部一部門,依舊用"該部知道"進行批覆。)

票擬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處理效率,減輕了皇帝的負擔;而共同商議則有利於決策的透明化,集思廣益也可以使問題考慮得更全面合理,不容易形成獨斷專權的局面;正統以後形成了內閣與司禮監雙軌輔政的局面,使其互相制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然而,由於後期明代太監的權勢走盛,負責批紅的秉筆太監又都為皇帝所寵信,因此內閣所擬的票籤在批紅時往往被秉筆太監所改動,使得明代宦官氣焰囂張,歷朝無出其右。而內閣中又容易出現意見不一時之糾紛,乃至演變為黨爭,如明清嬗代之際之東林、浙、楚等派系林立,朝中相互傾軋。

一個時代需要流暢高效率之中央文書處理制度,而明代票擬,或許能作為今日之鑑。

相關焦點

  • 從宦官幹政導致異化著手,漫談明代票擬批紅制度的發展
    明代的票擬披紅制度就是文書御天下的重要體現,體現了各方權力的制衡,對於大明帝國的發展與興盛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文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不斷地發展而且隨著朝政的繁忙文書的作用尤為重要,記錄了國家很多重要的信息。明代剛剛建立,朱元璋就開始著手處理朝中政務對於宰相制度十分不滿,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了丞相胡惟庸,並且撤銷了宰相制度要求後代不允許設立丞相制度。
  • 多爾袞:票擬太麻煩,以後奏章暫由我代批,內三院就別管了
    但在「票擬權」的歸屬上面,多爾袞卻並未全權交由這些「內閣」舊臣所在的「內三院」處理,而且在順治二年,更是以「票擬流程太麻煩,難免誤事」為理由,讓各部官員將奏章直接上奏御前,莫名有著內三院就別管政治事務的意思。換言之,也就是基本架空了「票擬權」,政務奏章的審核和決策皆被時任「首席攝政王」的多爾袞一手包攬,從而起到穩固他「首席攝政王」地位的作用,同時也能實現預防清朝發生皇權旁落事件的目的。
  • 王振忠|兩份徽州文書中的晚明歷史
    而在事實上,徽州文書不僅種類繁多,其他區域的民間文獻難以望其項背,而且,即使是狹義的「文書」——契約,反映的內容也相當豐富多彩。譬如,數年前我在歙縣綿潭的田野調查中,就曾拍攝到汪啟淑的數份契約,這些文書,生動地反映了盛清時代這位江南著名藏書家在松江一帶的鹽業經營實態,為傳世的其他史料所未逮,彌足珍貴。
  • 其實這和明朝的票擬一樣
    到了明朝時期,就變成了票擬,也就是來自全國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內閣學士「用小票墨書」,即把批閱建議寫在紙上並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以進呈。明清內閣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將擬定之辭書寫於票籤,附本進呈皇帝裁決,稱為「票擬」。清朝雍正皇帝設軍機處後,重要奏章改用奏摺,票擬制度也就算廢除了。
  • 何為制度
    在「活」的制度史提出之後,鄧小南繼續在不同場合推進和深化此一研究理路。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兩點。第一,明確以信息渠道、信息溝通,以及與之相關的政令文書為研究重點。對於文書制度——包括各類官方文書(敕旨制誥、內降御批、奏札章疏、表狀符牒、簿歷帳籍等等)負載的信息、形成的過程、傳遞的途徑、處理的環節——之集中關注,正反映出這一趨勢。
  • 朱瞻基創立的一項制度,結束了仁宣盛世,還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
    朱瞻基所處的時代,就是這樣的一個交替的時代。他開創了仁宣盛世,同時也是他的政策,讓盛世不能再延續。 朱瞻基登基,全面接手全國兵權 據說,建文元年(1399年),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恰好做了一個夢,夢到朱元璋把象徵皇權的大圭送給了朱棣,並對朱棣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夢醒後,就聽到下人來報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若有所悟。
  • 公務員選拔千年輪迴:科舉制度失敗因時代
    中國歷代官吏選拔之法  中國古代官吏選拔的方式根據主要特徵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和3種制度  中國古代官吏選拔的方式有多種,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等。根據主要特徵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和3種制度,即先秦的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
  • 深化以案為鑑以案促改 鞏固和發展朝陽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11月25日下午,朝陽區「以案為鑑、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會召開。朝陽區委副書記、區長文獻在會上強調,全區各級黨員幹部要深入貫徹落實市級精神,深化以案為鑑、以案促改,推進綜合施策、精準施治,切實增強拒腐防變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一以貫之把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引向深入,鞏固和發展朝陽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為譜寫新時代新朝陽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宏志、區政協主席陳濤等區四套班子領導,區法院、區檢察院領導出席會議。
  • 明代女子鳳冠:綴龍鳳以耀軀,雍容華貴背後的時代取向
    典章制度:宋朝服飾制度的繼承宋朝載入冠服制度,僅為皇后、公主等人所佩戴,而品級之妻不預。明朝黃帝朱元璋承襲宋朝冠服制度並加以發展,在《皇明典禮制》中記載:洪武五年四月己亥,禮部奏更定品定命婦冠服制度,並詳細規定了各品級官服配飾圖案等的區別,後明代萬曆、嘉靖又加以調整,使得明代服飾制度更加完善具體。以鳳冠制度為例,其形制相對於宋代來說,更為嚴格複雜,從定陵四頂明朝鳳冠圖我們可以看到明朝比之前裝飾更為華麗。
  • 明代的火政制度隨談:須臾火發天為紅,峁屋疾卷如飛蓮
    火災的破壞性之大、蔓延之迅猛以及造成後果之嚴重,是靠個人難以抵禦與控制的,這便呼籲強有力的政府指導下,建立災前的預防、災中應對及撲救、災後的服濟以及對火災責任人的處罰制度。防火宣傳明一代,皇帝曾多次通過撰寫諭旨的形式,通過地方耆老向民眾宣讀,來進行宣傳教化。"以"令"的法律形式存在。
  • 明清的政治制度,對比之下,有何不同,又有何發展呢?
    明朝和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兩個朝代,兩者相互關聯十分密切,可以說清承明制毫不為過,因為統治者個人的不同,現實需要,民族調節等等原因,兩個朝代的制度都有些什麼呢?又有什麼發展呢和不同呢?明朝一、中央行政制度1、內閣明初朱元璋殺左丞相胡惟庸,順勢廢除丞相制度,隨後接著設立殿閣大學士,後來此制度有所發展,成祖時改為內閣,後權力不斷誇大,有首輔次輔之分,有票擬之權。2、廠衛制度東廠、西廠與錦衣衛的合稱,太祖時設立錦衣衛,到成祖時又設立西廠,後來還有東廠中行廠等。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機關,權力極大。
  • 趙毅,武霞:明代基層士人中的藍袍大王
    藍袍大王即是明代基層士人中的另類。本文擬從這樣的人物入手,分析他們的行為活動以及相關的士風、地方社會治理等問題,力求更加全面地認識「士」這個群體。明代的基層教育結構中還存在大量的由私人興辦的鄉學,同時書院大興,再次達到了其發展的輝煌時期,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制度健全,配合了以科舉為導向的學校教育,擴充了明代的教育資源,完善了教育體系。這樣的教育現實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出現了大量的讀書人。傳統意義上稱呼為「秀才」的讀書人在明代稱為「生員」,即國子監及政府地方學校的學生。
  • 星期制度引進前,古代中國人是如何放假的?
    人需要工作,當然也需要休息,由每周休息一天改成每周休息兩天,實際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因為只有生產力提高了,才能創造出足夠的資源讓大家休閒放鬆,但是,無論是單休還是雙休,現代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是在「星期」的基礎上規定的,那古代沒有「星期」的時候,休假制度是什麼樣的呢?
  • 範金民 | 明代江南田宅買賣的「找價」述論
    關鍵詞  明代江南;田宅買賣;找價  明清時代的田宅交易,絕賣之初往往並未完成過割轉移手續,在一定的時間內,原主通常會提出加價要求,這就是時人和今人所說的「找價」。  學界對於明清時代田宅買賣的這種找價,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不無遺憾的是,或許受材料的限制,既有研究的探討雖號稱明清,但往往由明代切入,即直接指向清代,就清代事例立論,明代的事例則殊少引述,明代的找價情形基本上無從睹見,這自然不利於我們理解明代田宅交易的具體情形。現摭拾材料,搜集事例,專文考察明代江南的田宅找價,期能細化和深化相關研究,為後續研究打下基礎。
  • 人民時評常用高級詞、比喻句、擬題八式、句式...
    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詞彙儲備做點更新了,表達同樣的意思,如果有一些稍顯陌生化而內涵豐富、角度新穎的詞句,會讓文章顯得更有檔次。 今天我們就推送人民日報等央媒評論中最常用的高級詞彙、比喻句、擬題六字訣、固定搭配,助你完善素材庫,修飾文採。 乾貨滿滿,快快收藏!
  • 經濟高效的汙泥處理——汙泥固化/穩定化技術
    終端汙泥處置技術包括——填埋、建材利用、土地肥料利用等,目前問題是,全國大多數水廠仍然未經處理直接填埋造成嚴重二次汙染。固化穩定化技術可以高效廉價的對汙泥進行固化、幹化、穩定化處理,處理後汙泥可實現安全、衛生填埋,也可以用於建材利用或作為綠化用土使用。
  • 戴姆勒、吉利及旗下品牌擬就一款高效混合動力系統展開合作
    【2020年11月20日,德國斯圖加特、中國杭州訊】戴姆勒股份公司(梅賽德斯-奔馳股份公司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團(沃爾沃汽車母公司)擬就一款用於下一代混動車型技術的高效動力系統展開合作 合作方擬共同開發混合動力系統解決方案,以打造規模效應、提高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預計合作領域將包括工程研發、採購、產業化及效率舉措等。 合作雙方都將高效動力系統技術視為當下汽車工業轉型的核心之一,該領域的技術將加速向零排放出行的轉型。雙方將利用其全球研發網絡,共同開發用於混動技術的下一代汽油發動機。
  • 自考「公文寫作與處理」思考題(第十一章)
    ⑸ 公文的分發要建立登記交接制度,以便及時收回,防止文件散失。  6 公文的傳閱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答:⑴ 傳閱的順序,一般應先送給機關的主要領導、主管負責人和主管業務部門傳閱,然後送其他有關需要閱知的對象。  ⑵ 傳閱文件應以文書人員為中心進行傳遞,這種傳閱文件的方法稱為「輪輻式傳閱」。
  • 這份文書寫作經驗貼一定要收藏,實用!
    文書督導來啦!閃亮登場如果你需要啟發,需要進一步開闊思維,或者需要確定方向,沒問題,和我們的文書督導老師聊聊。他們是一群俊男靚女指引後,同學一般能更有條理或想法地把自己的觀點立場表達出來。文書的框架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中文問題裡即按照重要框架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