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火政制度隨談:須臾火發天為紅,峁屋疾卷如飛蓮

2021-01-10 尕衫憶史

明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前代的經濟結構,農業經濟機構逐步由單一的糧食生產走向與商業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經濟作物以及加工這些經濟作物的手工業為主的新型農業結構。尤其是明中期以後,以東南地區為先導的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市鎮從事各種工商業活動。

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入城市,城市的人口集中,建築密集毗鄰,加之許多貧困商民的住房極其簡陋,或用木板,或用席棚,稍有不慎,就會發生火災。據《中國火災大典》統計,發生在城鎮的居民、店肆火災1289起,佔火災總數的36%,居於首位。另外,皇宮、衙署、倉庫也是史料中火災頻繁出現的地方。火災的破壞性之大、蔓延之迅猛以及造成後果之嚴重,是靠個人難以抵禦與控制的,這便呼籲強有力的政府指導下,建立災前的預防、災中應對及撲救、災後的服濟以及對火災責任人的處罰制度。

防火宣傳

明一代,皇帝曾多次通過撰寫諭旨的形式,通過地方耆老向民眾宣讀,來進行宣傳教化。"以"令"的法律形式存在。 京師地區的防火宣傳至關重要,關乎京師地區民眾的人生與財產安全,也關乎皇陵、宮殿、官署等重大建築的存危,故"小心火燭"的宣傳教化,得到自皇帝到官吏、民眾的重視與執行。此外,皇宮在京師的建築中無疑是最具重要性的,皇宮內部的消防宣傳更加細化、更具制度性。

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時鐘聲,宛如梵宮,凡遇有風之日,即輪按一人,大聲巡警日謹慎燈燭、牢插線香。禁地嚴禁火燭如此。凡文書房、司禮監、監官、典籍,各佔過宿直房。長庚橋到御酒房,大大小小五十四道門,住著多名答應長隨,如遇到大風天氣,則一門傳向一門,大聲喊道:"謹慎燈燭、牢插線香!"提醒人們注意防火。

在地方,火甲人也經常通過夜巡的形式來宣傳"小心火燭",富人會僱人,窮人只能靠自己。但遇大風,不許張燈燒紙,縱狂飲酒.""為了加深人們的防火意識,民間還將有關防火的標語寫在店鋪或房屋的門、窗、牆上,更有民間藝人通過口技的表演形式,模擬火災、火災現場人們的施教情況,間接地起到宣傳防火作用。

救火器材的預備

火災具有爆發的突然性與嚴重的毀滅性特點,一旦發生, 再準備救火用具便施救不及,這需要事先準備好救火用具,未雨綢繆,防備不確定性的火災。如延平府的"冷鋪"便備有"滅火之具",今冷鋪建在坊巷, 每十餘家間置一所,蓄滅火之具,而冷鋪兼防盜賊焉。消防用水對於火災的撲滅至關重要,明代官方和民間都十分重視取水用具的準備和維護。

明代皇宮,清明時節,定時疏浚溝渠,維護保養消防用水工具,同時將宮中消防所用銅缸中的水及時更新,這些看起來繁瑣,但對於皇宮重地也是必要的。在地方,平時也注重備取水用具,萬曆時,江西南安府知府商以任,便規定"每家各置吊桶一個,帶繩長一-尺五丈,其桶比日常吊水者大一倍。""嘉靖十三年,上虞縣"城中火。知縣崔鳴玉令民置水龍而,存城隍廟中,命住僧守管,以作將來救火之用。

此外政府也重視城市內消防井的建設。徐便任遼東指揮金事時,因開原城發生數起火災,"令多鑿井防之,火不復起。"明代蘇州古七井裡即齊門路,自跨塘橋直北至齊門,有古井七口在路旁,以厭城中火患。共有七口消防取水用井。在有些易患火災特殊地方,同樣也會有救火用井,如嘉靖中,在肅州草場, 天津張愚內穿數井,以防火災。

除了消防取水用具準備與消防水源建設,還有其他滅火用具的準備。如明代杭州城內的"教火兵丁",每人特製號衣一件,背縫白布一方。明茅元儀《武備志》也提到,"須設兵一支,或五十名或一百名,擇城當心處或寺觀民寓,專司救火。其城中各坊著保長、總甲各分住處,多備水桶、 藤鬥、鐵勾、麻搭、竹梯、斧、鋸。可見火鉤、麻搭、梯、鋸等也是必備的。購買火具的資金來源,在杭州是由政府提供,其置備火具號衣等項, 移會布政司本部院項下。官銀二十兩,發給該營,以免借名克餉。

建築防火

我國古建築基本上採用木構結構或磚術結構,這無疑增加了火災發生的概率,並且無論是單體建築還是大規模的建築群,往往千門萬戶,相互連接,一旦發生火災,施救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為了減少木質材料引起的火災,明政府的重要建築會減少木質材料的使用,如萬曆二年,北京貢院,"東西號舍七十區, 區七十間"房屋都將舊制板屋改成了瓦甓,這樣便可以防"火燭",減少火災隱患。此外,明代在房屋建築方面有關於修建防火牆與保持房屋間距的技術規制。

防火牆的修建

"治牆",即修築防火牆,封閉火勢,阻止火災蔓延。防火牆一般採用磚石結構,以磚砌為主,建築在房屋的四周,可把燃燒的木結構包在裡面,代表性的如明代徽州知府何款在任時動員人們修築防火牆,前任知府認為徽州城之所以火災嚴重,在於其"君治廳事及正門"丙向,而堪輿家認為丙屬火,便採取關閉正門,另開側面的方式以求避火,但並未如願,何歆與前任知府有不同的防火理念,他認為"降災在天,防患在人",經過走街申巷的調查後,確信徽州城之所以火患常發,因為"無牆備火患",於是動員人們修築防火牆。

保持防火間距

防火間距,即在建築物構建過程中,留有一定的距離,以斷火路,阻止建築物之間的火勢蔓延。《大明律》 "侵佔街道" 條規定:" 凡侵佔街巷道路而起蓋房屋及為園圃者,杖六十。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不少因為民房侵佔街道,導致火患,從而官方出面調整,留出一定防火間距的事例。宣德九年,工部尚書吳中向宣宗反應要求北京城中居民按照永樂時期"離城二十餘丈"標準居住。因為連月陰雨,宜宗憂民之苦,令俟秋後雨止而遷。

救火組織

明代的救火組織,京城主要由五城兵馬司專司救火:地方政府軍事及行政長官負有救火職責:同時明代在城市與鄉村普建基層組織,通過火甲制度進行火災的預防與撲救工作。這三個層次的救火組織都具有治安消防一體化的特徵。"

一、京城一五城兵馬司五城兵馬指揮司,是京城治安、消防一體化的機構,他既有擒捕賊盜的職責,也有率領弓兵、火甲救火的責任。"凡地方或有盜賊生發,及督弓兵、火甲人等擒捕。凡官民房舍火起,不分地方,各司督領弓兵、火甲等,俱持器具救火。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各指揮一人,正六品:副指揮四人,正七品:吏目一人。指揮巡捕盜賊,疏理街道溝渠及囚犯、火禁之事。

明初,置兵馬指揮司,設都指揮、副都指揮、知事。後改設指揮使、副指揮使,各城門設兵馬。洪武十年,定京城及中都兵馬指揮司,都為正六品。洪武二十三年,改設五城兵馬指揮司,其中中城稱中兵馬指揮司。

二、地方政府明代的地方政權採取省、府、縣三級管理體制。省按"三司"分工治理,明中期始又先後在"三司"之上設置了巡撫或總督等官職,開始時總督和巡撫只設在少數地區,並且性質是臨時性的機構,隨著時間的推移,總督職權日益擴大,也負有一定的地方治安消防職責。 其職責範圍為行政、民政、和錢穀、災荒賑濟等,也有治安消防管理之責。

三、基層組織

明代因襲歷代的統治辦法,於城鄉普建基層社會組織裡甲和老人制度。在城市,明政府對集中在城裡的大量城市居民,根據所在地區街道,分別按坊廂隅所進行編制,城內為坊,有坊長:近城為廂,有廂長,在坊、廂、裡之下有甲,甲有甲首。城市人口密集,財富集中,發生火災,將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所以城市廂、坊、裡、甲有防火救火的責任與義務。

救火程序與方式

明代的救火程序沒有細緻的規定,總的原則是火災發生,立即警報:本坊失火,本甲人立刻趕到救火,守城官兵參與撲救, 地方行政、軍事長官負責救火的指揮。火災發生後,一般有火警發出,每個地方的具體警報方式不同, 其火災發生的警報,由在城當心或寺廟觀火之兵發出。

得知起火之後,本坊火甲人等須及時趕到,否者要受到處罰。每火起,即本坊保甲同火兵救之,不得喧譁。守城兵夫各顧垛口,就使本家失火許離次。若本坊保甲救援不力致有蔓延,及不系本坊居民乘機搶火,查出以軍法重治。

本坊火甲人役負責本坊火災的撲救,且撲救過程中不得喧譁,如果救援不力,則要軍法重治,各守城兵夫各顧自己守護垛口。先取長梯,放於順風近鄰處所。甲內之人急將家中原貯缸水,移在吊桶,各攜出陸續上屋澈潑,以滅火焰,各營兵續救之,火必可滅。

除了本甲人,守城營兵也要後續前往撲救,各兵帶水一桶赴救,毋空拳徒行,有懶而不赴,與赴不帶水者,各查點罰糧。除了本甲人役負責趕往本甲起火地滅火之外,明代的重要禁地諸如皇宮、皇陵往往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消防事務,有火發,立刻趕往,撲救火災過程中,得遵守紀律。

如不得喧譁,一聞火發,即戴號帽、披號衣,手持火具,都司率以前往,觀風勢所向,相機拆救,期以立時滅息。不得生事害人,不許虛應故事,不許乘機偷搶物件,不許任意擊傷居民。有一於此,是當重處。不得藉機生事,不能傷人,否則要受到重罰。在火災撲救過程中,地方行政、軍事長官出現在現場,負責指揮。

火災發生後,如果不能夠撲滅,為了使民眾的生命財產減少損失,需要拆毀起火之建築,或拆除火路上未燒之建築,以斷火路,阻止火勢蔓延,讓其在起火地漸燃漸燼。火鉤、火索、撓鉤、麻搭、短梯、鐵鋸、榔頭等便是破除、拆卸用具。這裡需提到的麻搭,據《武備志麻搭圖說》記載"麻搭,以八尺杆西散麻二斤,蘸泥漿,皆以蹙火。"就是在八尺長的竹杆上系扎二斤散麻,救火時蘸上泥漿塗抹房屋或物品,也可以蘸水進行溼潤以防止延燒,還可以用來扑打火苗,阻斷火路。

破拆房屋時,除使用斧、鋸、榔頭等工具外,在火場上還利用大索和鐵錯,把它們套掛在房梁或立柱上,用力猛拉即可將房架拉倒。將救火看成與甲內每家每戶公共利益的大事,被拆毀房屋的人家之損失,則經過估算以後,由甲內兩百家共同賠償其損失的三分之一,此規定便減少了破拆房屋過程之中屋主的阻力。

後記

明代的火政在前朝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了,這為保護當時的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過激勵政策,在整個火災的防護以及處置的過程中,將軍民融為一體,發揮社會最大的凝聚力,從而在相對落後的封建時期,有效地降低火災的損失。在今天的防火規定中,同樣能看到明代火政的影子,給後代許多寶貴的啟示。

相關焦點

  • 時代需要高效流暢的中央文書處理制度,而明代票擬,可為今日之鑑
    批紅",亦稱"批朱":指皇帝或由其所指定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字對票擬內容進行謄錄或批示。"票擬"與"批紅",二者相互銜接,共同構成明代特色中央文書處理制度——票擬制度,而該制度之嬗變興衰,也從側面反映出明代政治生態之變遷歷程。票擬制度為清代所繼承,光緒二十七年,推行新政,清廷下令廢除題本,票擬制度也隨之消亡。可時下再次研究其風貌,不乏借鑑之意!
  • 從宦官幹政導致異化著手,漫談明代票擬批紅制度的發展
    明代剛剛建立,朱元璋就開始著手處理朝中政務對於宰相制度十分不滿,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了丞相胡惟庸,並且撤銷了宰相制度要求後代不允許設立丞相制度。裁撤了中書省和尚書省,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皇權也是大大的增強。一、明代的票擬批紅制度宰相制度的廢除在一定程度上也結局了威脅皇權的因素,加強了皇權。皇權的加強自然也給皇帝帶來了很重的負擔。
  • 趙毅,武霞:明代基層士人中的藍袍大王
    明代的基層教育結構中還存在大量的由私人興辦的鄉學,同時書院大興,再次達到了其發展的輝煌時期,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制度健全,配合了以科舉為導向的學校教育,擴充了明代的教育資源,完善了教育體系。這樣的教育現實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出現了大量的讀書人。傳統意義上稱呼為「秀才」的讀書人在明代稱為「生員」,即國子監及政府地方學校的學生。
  • ...觀念的變異與農耕文學的轉型——以明代後期的市井小說為論述中心
    而社會化的小商品交換形態則曾在明代嘉靖後期至萬曆時期的一定區域範圍和一定程度上得以顯現。此後又時現時隱,直至改革開放初期才得以較充分發展。中國文學發展的情形也大體如是。在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附帶式的商品交換經濟基礎上所產生的文學我們稱之為農耕文學,而社會化的小商品經濟活躍時期和活躍地區產生的與其商品觀念相一致的文學,我們稱之為商業文學[③]。
  • 賓縣疾控中心提示:謹防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全年均有發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流行的高發季節。賓縣疾控中心提示,要正確認識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傳播途徑和臨床表現,有效進行預防。
  • 寧波煜柏拍賣:明代單色釉瓷器的幾個典型作品
    明代生產的單色釉瓷器。單色釉也稱「一色釉」。因釉中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在瓷器的坯體上施釉後經窯火燒,呈現出美麗的色澤,即成單色釉瓷器。如釉中含有一定量的鐵,經窯火燒成後呈青色,即為青釉瓷器;含有一定量的銅,經窯火燒成後呈紅色,即為紅釉瓷器。
  • 何為制度
    閻步克對此頗為推重,對該學派重要學者如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艾森斯塔得(S.N.Eisenstadt)等的研究極為熟悉,並曾翻譯後者的《帝國的政治體系》一書。(40)「結構—功能」主義注重結構,而制度正是最重要的結構之一,故在閻步克看來,制度史研究是一種結構功能研究。
  • 明代有哪些珍貴的錢幣?
    明代主要的錢幣有洪武通寶、永樂通寶、大明通行寶鈔、銀錠等。錢鈔並用,紙幣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制度是這一時期的特點。明太祖朱元璋早在1361年就開始鑄造大中通寶,建立政權後初期大力推薦紙幣,因此銅錢鑄量比較少,尤其是折二以上的大錢,更為稀少。下面介紹幾種比較稀有的珍品大錢。
  • 俗語「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現在還有用嗎?聽了反正不吃虧
    引言宋代「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十分推崇項羽此人,曾經作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過,這位著名軍事家、西楚霸王項羽卻因為不明白「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的道理,最後落得個楚歌絕唱、烏江自刎的結局。
  • 第七節 論疾厄
    例如,原命局的疾厄已有隱患,限歲的疾厄宮再逢惡煞衝剋,化忌引動,則易致災病;看限年,亦以原命所主的疾厄宮為本質,看大限小限流年的疾厄宮的星曜組合,是加強還是削弱本質的病症,以定疾病發生的時間。例如屬土的為脾胃,屬木的肝膽,屬金的為肺腑肺經,屬火的為心血管,屬水的為腎與泌尿系統。病的輕重,看四煞同守的情況,有煞者重,無煞及三方有吉者輕。一般以見煞忌刑耗虛等星曜為疾病的克應,即主會生病。逢化忌星,尤其是限年化忌星,發病急;無吉而逢煞忌星聚,危險性很大。  奴僕宮可看出不明原因的疾病,怕逢破軍,尤其是在子卯辰午未禍緊之宮為兇。
  • 範金民 | 明代江南田宅買賣的「找價」述論
    明代江南田宅買賣的「找價」述論  範金民  摘要  明後期,江南各地田宅買賣盛行找價之風。制度規定田產所有權在賣斷後須即時轉移,但並未兼顧田宅買賣時的複雜情形和原價與時價的差距。田宅找價既遵照制度的規定,又因應了後續的價格變動,部分維護了原主的合法權益,適度的「找價」,反映出田宅交易中的權利平衡點。
  • 星期制度引進前,古代中國人是如何放假的?
    1995年五一勞動節,我國出臺了一個規定: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統一的工作時間,星期六和星期日為周休息日。」這就是現在大家都遵循的「雙休日」制度,即每個星期的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休沐」日回家陪老婆孩子同時,古代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慢」,現代工業社會,飛機高鐵呼啦啦跑,但古代可沒這個條件,所以古代人辦事節奏都比較慢,所以古代官員如遇有急事不能去官署辦公時, 也有「 急假」 。如晉代規定: 「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為限,千裡內者疾病中延二十日。 」 ,而且到了東晉時期,家居外地的官吏探親時,政府需給路程假。
  • 農村諺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富不住大屋」,是啥意思?
    農村有句老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是什麼意思?農村老俗話是非常的多,這也是老祖宗歷經千百年經驗,去其糟耙留其精華而獲得結果,所以說一些農村俗語包含著很多大道理。而今天我們說一下這句關於養生和生活的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到底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第一,「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的意思。「老不洩殘精」的意思:古人云:「人有三寶精氣神」,而這「殘精」中的精,當然也是精神氣足的意思。而這裡的洩則是指的消耗。
  • 世風與需求:明代嘉萬時期的書畫消費
    如生活上追求奢靡,崇尚外觀,講究時髦,就是一種社會風氣。世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與反映,同時,又反作用於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正如宋應星所言:「風俗,人心之所為也。人心一趨,可以造成風俗;然風俗改變,亦可以移易人心。」明代後期的世風主要是崇奢黜儉,與奢靡之風緊密相連的是有閒階層的長物之好。
  • 疾厄宮細節分析(3)
    第三十四種:武曲貪狼 空劫(命、疾厄宮),胃癌。第三十五種:武曲破軍 陀羅(命、疾厄宮),呼吸(水)。第三十六種:武曲 火鈴(命、疾厄宮),呼吸(火)。第三十七種:廉貞(命、疾厄宮),癌症。第三十八種:廉貞,血氣之疾(命、疾厄宮)。(寅木)逢煞,高血壓。(申金)血液循環之疾。
  • 秀懷王朱見澍:明代唯一死後回北京安葬的親王,女兒待遇堪比公主
    歷史上只有宋孝宗的生父趙子偁曾被追封為秀王,出處可能是他去世的地點:秀州(今浙江嘉興)。朱見澍的封國當然不在嘉興(明代已改秀州為嘉興),而是在河南汝寧府(府治在今河南省汝南縣,轄地大致為今河南駐馬店大部及信陽部分地區)。天順三年四月(公元1459年),英宗命忠國公石亨為秀王行冠禮,賓贊者為吏部尚書王翱和翰林院學士李賢。
  • 【面相】| 男女宮 奴僕宮 妻妾宮 疾厄宮
    ,黑痣斜紋,到老兒孫有克,口如吹火,獨坐蘭房,若是平滿人中,難得兒孫送老。,主男女悲哀,紅黃,主喜至,三陽位紅,生兒,三陰位青,生女。妻妾宮論曰:魚尾須要平滿,不宜克陷,豐滿則夫貴妻榮,奴僕成行,婦女魚尾奸門明潤,得貴人為夫,女人鼻如懸膽,則主富貴,缺陷則主妨夫淫亂,敗家放蕩,不旺夫,婦人面如滿月,下頦豐滿,至國母之貴,氣色青,則主妻妾憂愁思慮,赤,主夫妻口舌,黑白,主夫妻男女之悲,紅黃色見,主夫妻男女和諧之喜,如有暗昧,主夫妻分離,不然隔角少情。
  • 【史海鉤沉】範金民:明代江南田宅買賣的「找價」述論
    但不無遺憾的是,或許受材料的限制,既有研究的探討雖號稱明清,但往往由明代切入,即直接指向清代,就清代事例立論,明代的事例則殊少引述,明代的找價情形基本上無從睹見,這自然不利於我們理解明代田宅交易的具體情形。現摭拾材料,搜集事例,專文考察明代江南的田宅找價,期能細化和深化相關研究,為後續研究打下基礎。
  • 紅陶獸形壺暗合原始人對血與火的崇拜
    原標題:紅陶獸形壺暗合原始人對血與火的崇拜   紅陶獸形壺精巧的造型也是從滿足這一功能出發:尾部設一筒形口,可注水;嘴巴張開,可出水;背部有抓手,便於提放;腹部鼓起,腿部粗壯,巧妙擴大了盛水容積;四足鼎立,可以放在火上加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紅陶獸形壺嘴部的張開角度、背部提手的設置等,已經超越了對動物具體形象的模仿,是一種出於實用性的創作了。   紅陶獸形壺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典型器物之一。
  • 劉曉藝:《衣食行:〈醒世姻緣傳〉中的明代物質生活》
    第二章——奢侈品經濟與金融制度一、枚舉明代著名奢侈品二、顧繡事件三、深度分析禁奢性社會氣質四、白銀的稱王五、明代鑄錢第三章 飲食篇一、民以食為天二、自耕農經濟的興衰在多雨的舊金山,難得閒下來的周末下午,泡壺茶慢慢消磨著,那些山東方言熟稔地敲打在耳邊,就如簷外的雨。以《醒世姻緣傳》為素材做英文的物質史論文,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成筐累篋的物質描寫,怎麼還原為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