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主要的錢幣有洪武通寶、永樂通寶、大明通行寶鈔、銀錠等。錢鈔並用,紙幣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制度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明太祖朱元璋早在1361年就開始鑄造大中通寶,建立政權後初期大力推薦紙幣,因此銅錢鑄量比較少,尤其是折二以上的大錢,更為稀少。下面介紹幾種比較稀有的珍品大錢。
一、萬曆年造背九錢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始鑄的珍貴泉種,為明代銅錢中的珍品。這枚錢幣是1959年在北京郊區明朱忠禧墓中出土的,同墓出土的還有一枚「萬曆年造」背八錢大錢。目前這枚大錢收藏於首都博物館,各位讀者有機會可以去欣賞。
二、明代泰昌折五銅錢
泰昌皇帝(明光宗朱常洛)是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即位後僅一個月就暴病身亡,根本沒有來得及鑄造自己年號的錢幣。我們現在看到的泰昌通寶銅錢均為泰昌皇帝的兒子(天啟皇帝朱由校和崇禎皇帝朱由檢)補鑄的,基本上是小錢。下面這枚泰昌通寶折五錢可以說是泰昌年號唯一的一枚大錢,改變了貨幣史上「泰昌年間無大錢」的觀點,具有較高的文物和學術價值。
三、天啟通寶背文「金五錢」銅錢
明熹宗朱由校時期鑄造年號天啟的小平錢、折二,當十錢等,版式變化多樣,但背面寫「金五錢」式樣的銅錢為明天啟通寶錢中最為罕少者之一,有譜定其一級,位列明代珍泉之冊,一般難見實物。北京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天啟背文「金五錢」的天啟通寶,僅兩枚,收藏價值很高。
四、大明寶鈔
鈔體呈豎長形,色澤泛青(因使用桑皮紙),長一寸,寬六寸。該紙幣是世界上發行面積最大的紙幣,幣值分成了6個等級: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兩百文、一百文。為了照顧當時大字不識的老百姓,朱元璋還非常貼心地設計了一系列圖案,即在紙幣上畫上一串串的錢幣圖案,一串代表一百文,十串就是一貫,十分通俗易懂。
但當時的老百姓不喜歡寶鈔,而喜歡使用真金白銀。隨著時間的流逝,紙質的寶鈔很難保存完好,因而更為珍貴,目前多見於博物館和拍賣會。
除以上四種大錢外,明代還有許多其他珍貴的錢幣。包括明代滅亡之後,在中國南方建立的南明政權,還有吳三桂反清建立的政府,存在時間都非常短,鍛造的錢幣大多被清朝搜刮焚毀,存世量極其稀少,如果題主需要,我可以在下次詳細介紹南明時期的錢幣。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