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作為法定貨幣,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作用,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這是 錢幣作為法定貨幣在流通領域中具有的職能。然而,當拋開其作為法定貨幣的角色,而作為一種藝術品和文物, 錢幣又具有了另一種特殊的職能——收藏價值。
名 稱 由 來
1. 以幣面文字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明刀」,漢、魏、晉、南齊等時期的「五銖」以及唐朝以後的「元寶」、「重寶」、「通寶」等,都是因幣面的文字而得名。
2. 以幣面圖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鑄銀元,因錢幣中央有蟠龍紋,故稱「龍洋」。
3.以幣體形狀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針首刀」、「圓首刀」、「三孔布」,漢代的「莢錢」,以及秦後的「方孔錢」,都是根據幣體的不同形狀而命名的。
4. 以幣體重量命名。秦始皇時全國統一鑄幣「半兩」和開始鑄於漢文帝五年時的「四鑄」,都是以當時每枚錢幣的實際重量命名的。
5. 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等發行的貨幣,都在本區內流通,故稱「邊幣」。
6. 以譯意命名。維吾爾語「普爾」譯意為錢,「普爾錢」由此得名。
7. 以通稱命名。「番餅」是舊時對流入中國的銀元的俗稱。過去在廣東通稱外國為「番」,中國舊稱銀幣為銀餅,故對外國銀幣稱「番餅」。
8. 以幣材產地命名。朱提銀是漢代一種白銀名稱,產於雲南昭通的朱提山。後世稱銀為朱提,即由此而來。
9. 以幣材與幣形結合命名。「馬蹄銀」因其製作材料為銀,又形如馬蹄,故名。錢:周朝有一種鏟形的耕具叫錢,它的形狀和漢字「大」差不多,古人經常把它作為交換的媒介物,後來金屬貨幣又仿它製造,「錢」就成為貨幣的通稱。
10. 以錢幣圖案命名。原產於墨西哥的」鷹洋「、原產於荷蘭的「馬劍」、原產於日本的「龍洋」等都是根據錢幣上的圖案加以命名。泉:漢代統治者出於聚斂財富的願望,將「錢」改稱為「泉」。泉是由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直到現在,集幣迷們仍以「泉友」相稱。
白水真人:王莽代漢稱帝後,十分嫉惡劉氏,因為錢字有「金刀」,而「劉」字正是由「卯、金、刀」組成(皆指繁體字),王莽便改稱錢為「貨泉」。「泉」字由「白、水」兩字組成,故稱「白水真人」。
孔方兄:又稱「孔方」、「家兄」,古人把一百來個半成品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銼外沿,圓棍穿錢,修銼時來迴轉動,方棍穿錢,就避免了這些麻煩,於是銅錢中間有了方孔。錢為何稱「兄」?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
青蚨:這是虛構出來的一種蟲,見於晉幹寶的《搜神記》。據說其蟲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無論遠近。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買東西,無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這則傳說寄託了錢久用不減的心願。
宋人洪邁《夷堅志.支志》記載,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老官板:我國明朝時把壞錢叫做「板兒」,稱好錢為「老官板兒」,簡稱老官板。此典出於官局鑄錢每板為六十四個,板板一個模樣,故有此別名。民間諺語中給予了新的含意,用「板板六十四」來形容拘泥呆板不善隨機應變的人。除上述古錢別稱外,尚還有很多代名詞如紫紺,錯刀和赤仄等。銅錢,則是民國時期對歷代古錢的稱呼,上海人則讀作銅細的,以來區分民國流通的銅元,直到今天,還被廣泛地作為財富的象徵,鈔票的代用詞,成為我國古錢稱呼中家喻戶曉至今尚在使用的錢幣代用詞。
收 藏 價 值
1.藝術欣賞
不論是人民幣金屬幣,還是人民幣紙幣;不論是普通流通人民幣,還是紀念性流通人民幣;不論是已經退出流通領域的人民幣,還是現實流通的人民幣;不論是古錢幣,還是外國錢幣,其圖案不僅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圖像,也有名山大川、風景名勝、國卉名花,這些藝術圖案都是經過著名的藝術家群體反覆揣摩、精心設計的,它們都是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因此,從錢幣身上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藝術的薰陶。
2.知識與功能
從錢幣身上,我們可以了解到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科技等很多方面的知識,通過這些知識使人們受到各種教育。從錢幣人物圖案上可以了解各國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例如:第三套人民幣中的1角券正面圖案,反映了黨的教育方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第四套人民幣通過不同的人物圖案,反映了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體現了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體現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以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政策。從人民幣名山大川、風景名需要繼承和弘揚的傳統文化。從人民幣上的輪船、火車、汽車、飛機、收割機、橋梁、水電站等圖案可以了解我國不同時期工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情況,這些圖案也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時期的成就。人民幣上不僅有上述各種精美的藝術圖案,而且作為我國的法定通貨,票面上均印有國徽(第一套人民幣誕生時因國徽還未設計故未印國徽圖案),這是國家權力的象徵,表明人民幣的法定地位,同時也時刻喚起人們的愛國意識。另外,從人民幣材質、印製等方面,也可以了解有關水印、油墨、印製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總之,小小錢幣,知識大世界。錢幣流通的世界性,決定其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宣傳品,具有任何一種宣傳媒介無法比擬的廣泛性,因此,人民幣的普及知識和教育功能是不容低估的。
3.文物價值
其印製鑄造質量反映了當時的印製鑄造技術和工藝水平。因此,從誕生和流通於不同時期的錢幣票面上,就能了解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歷史背景。
4.保值增值
隨著錢幣收藏隊伍的不斷壯大,一些停用退出流通領域的錢幣和限量發行的金屬流通紀念幣越來越少,受價值規律影響,這些錢幣價值直線上升,並隨時間推移,增值潛力越來越大。總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將更加豐富多彩,一股新的群眾性的錢幣收藏熱潮必將更加高漲。錢幣的藝術性、知識性、史料性和娛樂性在全國人民文化生活中也必將發揮它獨特的作用。
收 藏 六 忌
錢幣收藏需要比較長時間的鍛鍊。學習大量的知識。初學者最應該注意的主要有六點。
1. 忌頭腦發熱,感情衝動。購買古錢幣一看真假;二看品相;三問價格。要學習掌握購買錢幣的交易技巧,在錢幣市場或金店內發現自己喜歡的藏品,不要喜形於色,直奔目標,不惜重金買下。而是暗中觀察,不動聲色,迂迴接近,不妨先探問其他錢幣的價格,以分散賣者的注意力,然後不經意詢問價格,故意把它說得一文不值,俗曰:褒貶是買家,把價格侃到最低時再成交。
2. 忌隨心所欲,見啥買啥。錢幣收藏要有目標、有計劃。古今錢幣紛繁浩翰,品種極多,僅人民幣就有紙幣系列、普通流通紀念幣系列、貴金屬紀念幣系列,它們之下又可分若干系列。所以,必須根據自己的財力和愛好,有選擇地加以收藏,最好是少而精、成系列收藏。
3. 忌受挫後偃旗息鼓。錢幣市場充滿誘惑和風險。首先是收藏假幣贗品的風險。初涉收藏者買入假幣贗品不足為奇,就連專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錢幣造假古今有之,特別是價格昂貴的珍稀錢品贗品更是防不勝防。其次是價格風險。如1997年香港回歸時,正逢錢幣市場炒作登峰造極,錢幣市場詮釋了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話,從而加大了收藏者的投資衝動,不惜在高位接盤,當時200多元的香港回歸普通流通紀念幣(兩枚面值20元),市場價僅21元。收藏者如不慎買入假幣贗品或遭受價格暴跌的打擊,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而是要加強學習,認真汲取經驗教訓,總結摸索錢幣市場的運作規律,趨利避害,做一名成熟、理性的投資者。
4. 忌急功近利。錢幣市場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企盼自己的錢幣藏品快速升值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錢幣收藏是一種志趣高雅的活動,收藏之道,貴在賞鑑。古人談收藏的益處:一是可以養性悅心,陶冶性情;二是可以廣見博覽,增長知識;三是祛病延年,怡生安壽。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錢幣收藏活動的經濟價值導向也是不容置疑的。錢幣收藏者要有一個平常心態,由過去趨利性收藏轉到觀賞、把玩、研究、交流上來,提高錢幣收藏的品位,養成寧靜、淡泊的操守,擺脫銅臭的困撓和煩惱,感悟收藏真諦。
5. 忌不懂裝懂,長期當外行。了解掌握一定的錢幣知識是錢幣收藏者的必修課和基本功。隔行如隔山,如果你對錢幣常識一知半解或道聽途說,就猶如盲人摸象,在收藏過程中就會常交「學費」,上當受騙花冤枉錢。這就需要錢幣收藏者不斷學習有關錢幣知識,提高錢幣鑑賞能力,了解和熟悉歷代錢幣的形制、材質和錢文書體的變化,並知曉古今錢幣造假制假的種種手法,發現假幣的種種破綻。這些經驗的獲得,一是向書本學,購買有關錢幣方面的書籍資料。二是從實踐中學,多接觸錢幣實物,細心揣摩,進行分析比較和把握。三是要向專家請教。四是經常與藏友交流,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6. 忌聽賣者講「故事」。諸如拿「祖傳」、「扒房子、挖地基時發現」、「急用錢」之類的「故事」說事。須知這些故事大都是賣者自己瞎編的,在美麗的謊言背後卻隱藏著矇騙買者上鉤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