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已經舉行的一些錢幣拍賣會來看,整體行情已經比2019年秋拍上漲了20%左右,就連普通老百姓都最為熟悉的「袁大頭」銀元,品相好一點的精品,也都已經賣到了上萬元,最貴的「袁大頭」如今價值20萬元以上,當然,如果是收藏級的精品,早已動輒數百萬元,而且未來仍然有繼續看好的空間!錢幣為什麼會成為拍賣市場的強勢板塊,同時後市還能看好呢?
其一,未來兩三年,宏觀經濟的下滑壓力都會很大,因此,普通消費品會因為經濟疲軟而面臨通縮,但各國為了刺激經濟推出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則會推高資產價格和奢侈品價格,帶來所謂的「結構性通脹」。錢幣收藏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又是最容易「濃縮財富」的收藏門類,幾百萬甚至更多的資金,就可以濃縮在這小小的方寸之間,還容易流通,自然會成為財富人群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
其二,錢幣又是最為國際化的收藏門類,而且有著國際化的真偽品相評判標準,因此,無論您把錢幣帶到哪裡,其價值都是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可的。
其三,錢幣可以做到完全沒有真偽的爭議,就連品相都可以標準化!這樣的屬性在後疫情時代,是十分適合作為資產配置的收藏選擇的。
在錢幣領域,有諸如PCGS(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 )、NGC (Numismatic Guaranty Corporation )等國際化的專業評級公司,能夠被這些評級公司「裝盒」,該錢幣便是真品無疑,同時,每一枚錢幣的鑄造年份、鑄造地、面值、品相評分,都會在盒子上寫得明明白白,很多財富人士會覺得收藏圈「水深」,但錢幣收藏卻是極為容易入手。因此,我們已經看到近兩年來,錢幣收藏市場湧現出了更多的高端高淨值人群,這使得該市場未來將會進一步被看好,可以說,錢幣收藏正當時。
機制幣
清光緒丙午年造大清金幣庫平一兩樣幣一枚,光邊大雲版
NGC AU58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罕見的中國最早期的機制金幣!1906年戶部天津造幣總廠以純金試鑄,是中國唯一一次以中央名義製作的金幣,因清政府藏金不足及金本位制未立而未發行,存世僅見丙午、丁未年號樣幣,開門到代者均極少,向為頂級大藏家所追捧。
中國的機制幣誕生於晚清時期,機制幣,顧名思義是指機器打制的錢幣,俗稱「硬幣」,光緒十年(1884),吉林機器局開制吉林廠平銀元,這是中國機制幣中最早出現的龍紋,但發行量很小。標誌中國近代機制幣正式發行的是廣東龍洋。光緒十五年(1889),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在廣東試製七錢三分銀元,並有輔幣四種,之後各地紛紛仿效。
清光緒三十三年北洋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銀幣樣幣一枚
金盾PCGS MS62
中國晚清的機制幣,有著著名的兩大爭論焦點,前面一件涉及的是「金本位之爭」,而這件,涉及的則是「圓兩之爭」。
清代機制銀幣的幣制單位問題,在其開鑄之前便爭論不休。在廣東省成功開制銀圓之後,就有人主張中國龍銀應該沿襲傳統用銀習慣「兩」,但也有部分人主張仿國外「圓」作為計重單位,由此,到底是以「兩」還是以「圓」作為計重單位的「圓兩之爭」論戰正式端上了舞臺。西方國家總結了銀幣通行幾百年的經驗發現:25g~28g是銀幣的最佳規格,我國開鑄銀圓伊始仿製的是外國銀圓,把主幣重量定為27g的庫平七錢二分,俗稱「一圓」。「兩」指的是清政府用銀的重量標準「庫平兩」,起源於康熙年間,但具體規格到了《馬關條約》才有了明文規定,一兩約為37.3g,但各省因製作材料和方式的不同實際上稍有出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老錢幣在不同地區保存,其形成的包漿質感會有截然不同的差別,平添了幾分把玩的樂趣。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鬚龍」版壹圓試鑄樣幣一枚
又是一件大名品,1911年天津造幣總廠試鑄的精品,中國機制幣發展到清代末期,清政府希望發行能夠全國通用的統一貨幣,到了宣統二年底,造幣總廠禮聘義大利人喬治(Luigi Giorgi)任總雕刻師,到職後次年(1911)春提案,在提案的樣幣中,試樣有五種,正面設計大致相同,背面蟠龍則有長鬚龍、短鬚龍、反龍、大尾龍及曲須龍等。
「長鬚龍」是宣統三年銀主幣系列中最具人氣的版別,圖案精美,龍清晰立體,生動傳神,呼之欲出,環五彩包漿,狀態味道一流,十分難得,為海外資深收藏家出品。
清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大尾龍」版壹圓樣幣一枚
相比較「長鬚龍」和「反龍」,宣統三年銀主幣系列中這種「大尾龍」更加罕見,因龍尾明顯特大並有十一條尾鰭,俗稱「大尾龍」,是宣統三年銀主幣系列中極為珍貴的版別。
這枚 樣幣雕刻極為精美,龍鱗粒粒飽滿,呼之欲出,鏡面版底完美無瑕,五彩銀光,品相極佳;不愧為中國機制銀幣之頂級大名譽品!
民國三年袁世凱像壹圓「L.GIORGI」籤字版銀幣試鑄樣幣一枚
民國時期的銀幣,題材自然有很大不同了,民國初期最標誌性的銀幣圖案便是「袁世凱」了,民國三年二月《國幣條例》公布定下銀本位幣制後,天津造幣廠即開始籌備新幣,由義大利籍總雕刻師L.Giorgi操刀設計制模。「新鑄銀幣陽面恭摹大總統五分側面像,上列中華民國三年六字;陰面嘉禾二本,左右交互,下縈結帶,中鐫壹圓二字」,此即所謂的「袁大頭」銀幣。
袁世凱(1859—1916)
「袁大頭」是中國近代數量最多、流通最廣的銀元;產制總額超過10億枚,它在中國近代貨幣史上有重大的意義:完成了驅逐外國銀元、消除前清龍洋、統一中國銀幣的歷史性任務。前文中提到,即便袁大頭髮行量巨大,但如今一枚品相完美的袁大頭在市場上也已經價值不菲了!
這種帶有L.Giorgi名字的是樣幣,正式鑄造時將籤名去之,故籤名版之「袁大頭」壹圓銀幣留存極為罕見。喬奇所雕刻之幣模,均有籤名版留存,多半為「L.Giorgi」,亦有「Giorgi」或「L.G.」、「G.L.」等,數量極少,皆為藏家追逐的珍品。
這枚樣幣刻模深峻精美,人像生動傳神,絲毫畢現,鑄造精美,人像背面「壹」字打制清晰完整,壓力十足,鏡面底版無傷,側看反射奪目五彩光澤,十分珍罕,向來為中國銀元之大綱目性名譽品,海外資深藏家之經典舊藏,低評。
1912年孫中山像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弌角十枚當一圓銀幣試鑄樣幣一枚
孫中山頭像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俗稱「小孫頭」或者「孫小頭」)是民國初年的名品,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成立,由於幣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鑄大漢銀幣,福建改鑄中華元寶外,主要的造幣廠,大都仍沿用前清鋼模鑄造銀幣,以供流通需要。
此幣鑄工極為精美規範,人像紋飾精美,打制深峻,壓力十足,鏡面底版盡顯樣幣風採,存世極為稀少,目前總共見十枚以內,PCGS公司入盒有評分者僅四枚,此為第一名分數且此分數僅此一枚.
民國十七年貴州省政府造貴州銀幣壹圓一枚
這枚是我們所俗稱的「汽車幣」,也稱得上是民國錢幣中的名品。貴州在清代未設造幣廠,民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極其有限,軍閥割據,各自為政,互爭地盤。重慶銅元局即在內亂中多次遭掠奪,部分設備被時任四川討賊軍第3師師長周西成搬到與蜀交界的赤水,成立赤水兵工廠,仿造銀圓。
1926年6月,周西成任貴州省政府主席,併兼第25軍軍長後,為改善財務、整頓金融,即下令搬遷機具於貴陽城外南郊,設立了貴陽造幣廠,繼續製作漢字川洋。周西成是民國時期西南地區一位極有作為的軍閥,民國時期雲貴地區道路艱難,1928年,一條以貴陽為中心,西起安順北至桐梓的省道正式竣工,周西成命造幣廠以周西成的座駕—也是貴州歷史上的第一輛汽車做圖案鑄幣,車下綠草叢叢,並以草葉巧妙勾劃出「西成」二字,俗稱「汽車幣」。
「汽車幣」有不同的版本,如泓盛這枚則是較為少見的「三草版」(汽車後輪下面是三根草),圖案設計精美,獨一無二,極具地方特色;雙面呈銀灰色包漿,品相狀態極佳,此版高分極為難得。
民國十六年褚玉璞像背雙旗周年紀念銀幣一枚
又是一枚十分稀少的民國銀幣,是天津造幣廠為紀念褚玉璞任職直隸省軍務督辦兼省長一周年所鑄,當時僅供贈送、紀念之用,鑄額少,極其罕見。褚玉璞(1887-1929),山東省汶上縣人,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軍閥,他土匪出身,率數百土匪投靠軍閥張宗昌,一路升遷,最終被任命為直隸軍務督辦兼直隸省長。他是一位極為複雜的歷史人物,一方面殘害革命黨人而不得善終,另一方便卻也為家鄉做了不少善事,而他的形象出現在民國銀幣上,極為罕見。此幣定格了其鼎盛時期的歷史,流傳至今者極為稀少。
這枚錢幣刻模精美深峻,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打制極為規範,高浮雕鏡面底板,工藝十分精美,接近國外廠家技術。
1923年曹錕武裝像憲法成立紀念銀幣 金質樣幣一枚
曹錕(1862-1938),字仲珊,出生於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市塘沽),是中華民國初年直系軍閥的首領,1923年6月,曹錕將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重金收買議員,賄選為大總統。但是在盧溝橋事變後,他拒絕日本所請出面組織新政府,保持了民族氣節,1939年12月,國民政府因其民族氣節特追贈曹錕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這枚是曹錕武裝像憲法成立紀念銀幣的金質樣幣,人像生動傳神,纖毫畢現,浮雕感強烈,細節極為清晰,NGC MS63,為此公司此品種第二名分數,而且更高分者僅三枚,可見其珍貴。
民國二十一年孫中山像金本位壹圓銀幣銅質試鑄樣幣一枚
這是一枚只有樣幣卻沒有最終發行的珍貴錢幣。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勝局已定,國民政府著力於整頓幣制。民國十八年(1929)二月,特邀甘末爾等十幾位美國財經專家來華,組成中國財政設計委員會。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決定採用「甘末爾計劃」,推行金本位幣制。
清光緒年造丙午戶部中心陽「寧」大清銅幣當制錢二十文試鑄樣幣一枚
中國銅元之頂級大名珍,此幣目前已知存世僅五枚。此枚之外,其一為馬定祥先生舊藏,後轉讓李偉先,六十年代初,李氏將其藏品全部捐贈上海博物館;其二為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應為存檔樣幣;其三為江西所出,幣面有鏽斑,現歸海外資深藏家收藏;其四為臺灣著名收藏家何代水先生收藏,購自於山東。除錢幣博物館存檔一枚之外,此枚為所見品相最佳者。
清雲南省造光緒元寶每元當制錢十文銅幣試鑄樣幣一枚
PCGS AU58
宣統二年(1910年)四月十五日,清政府為統一幣制,頒布《幣制則例》,明令作為中央造幣廠分廠保留下來的漢口、廣州、成都、雲南四省造幣廠,在國幣新模頒發之前,停止鑄造舊版銀銅元,原有大小祖模一律銷毀。次年(1911年)初,新幣尚未發行,武昌起義爆發,雲南造幣廠在原有模具已銷毀的情況下,另起爐灶,自行生產一種設計簡潔、龍面無英文的新版銀圓,泉界習稱「新雲南」,這枚便是當時的樣幣,目前已知存世僅二枚,珍罕之至,PCGS AU58,為此公司此品種第一名分數且僅此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