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書對於中國封建社會有重要地意義,自文字發展以來對於王朝的信息傳遞承擔了重要的任務。文書御天下是一種中國上最為特殊的政治傳統,特別是在明代時期對國家的治理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明代的票擬披紅制度就是文書御天下的重要體現,體現了各方權力的制衡,對於大明帝國的發展與興盛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文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不斷地發展而且隨著朝政的繁忙文書的作用尤為重要,記錄了國家很多重要的信息。明代剛剛建立,朱元璋就開始著手處理朝中政務對於宰相制度十分不滿,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了丞相胡惟庸,並且撤銷了宰相制度要求後代不允許設立丞相制度。裁撤了中書省和尚書省,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皇權也是大大的增強。
一、明代的票擬批紅制度
宰相制度的廢除在一定程度上也結局了威脅皇權的因素,加強了皇權。皇權的加強自然也給皇帝帶來了很重的負擔。明太祖廢除宰相之後開始批閱大量的公文很難獲得休息的時間。雖然自身能夠勤政但是依舊沒有空餘的時間做完工作,於是乎明太祖也明白了個人能力具有局限性。在開始的時候召集了大批大臣開始處理奏章,形成了內閣的雛形。
《明史》記載: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
明仁宣時期的時候內閣制度才逐漸的完善地位也隨之提高,內閣形成了皇帝與臣子需要共同處理政務的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所以出現了票擬批紅制度,也就是閣臣代替皇帝回復臣子,皇帝閱覽之後批紅準奏。票擬批紅是一個處理國家大事的重要決策程序,在明宣宗的時候正式形成,這種新的處理制度大大提高了皇帝治理國家、處理行政工作的效率。
二、票擬的流程
票擬批紅制度為皇帝治理國家、處理行政工作提高了皇帝的工作效率。在整個票擬過程中內閣負責票擬,司禮監拿出意見皇帝進行裁決。但是在正統之後的皇帝對於宦官是十分寵信的,甚至將批紅的權力也交給了宦官這就導致了宦官的勢力不斷的膨脹,對於內閣更是一個強大的制約。由此形成了內閣與司禮監共同輔佐皇帝的局面,但是兩者相互制約都是為了皇權服務。
票擬批紅的工作流程大概為臣子開始寫奏章經過通政使司的守衛給司禮監的文書房,文書房對此進行登記再有司禮監給皇上審閱。皇上閱後交給內閣票擬,票擬之後再批紅髮給六科如果六部認為不合適則會駁回重發。票擬的意見必須是經過了皇帝的批紅才可以,這意味著皇帝同意了,也是能夠體現皇帝對於政務的最終決策權,體現了皇帝對於內閣和司禮監勢力的絕對控制,也能夠體現皇權的威嚴。
結論
票擬制度在明代是十分重要的制度,同時票擬批紅制度作為宰相制度的替代制度擁有很強的自我運轉能力,可以不用通過皇帝就可以進行高效的處理奏章。閣臣和司禮監兩個機構減輕了皇帝的負擔。明代不少皇帝懶政怠政幾乎是不作為,但是卻擁有著龐大的文官集團,在這種強大的文官集團下對於政務也是可以得到基本的有效處理,所以離開了皇帝整個大明帝國依舊是可以正常的運轉。
制度自然有兩面性,在明初的時候宦官就在幹涉內閣上的政務,所以朱元璋嚴禁宦官幹政。但是到了後來宦官的權力不斷地上升這就給票擬批紅制度帶來消極影響。宦官的權力過度的膨脹利用批紅的權利殘害百姓、排除異己左右朝局加劇了明代吏治的腐敗。
從整體上來看宦官的權力膨脹給政局帶來的更多的是危險,攪亂朝政威脅國家的安全並且還加劇了社會危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但是在以文書駕馭群臣的明代宦官個人素養的高低尤為重要。在這一系列的管理活動中皇帝必須管理好內閣閣臣和司禮監太監才能使得票擬批紅制度得到良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