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王朝,外戚、權臣、宦官專權輪流上演,誰對皇權威脅最大?

2021-01-20 香茗史館

宋朝以前,宦官、外戚、權臣,可以說是歷史上對皇權威脅最大的幾股勢力之一,其中兩漢以外戚最為嚴重,唐朝則以宦官最為嚴重,而權臣則穿插於其中。自宋朝以後,隨著皇權的進一步集中,這幾股勢力對皇權的威脅最終逐漸消失(明朝宦官情況有些特殊,後面單獨講)。那麼,這三股勢力中,哪個又對皇權威脅最大呢?

自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中央集權制開始為歷朝歷代所沿用,然而從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到明朝皇權高度集中,中間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而在此期間,對於皇權產生威脅的勢力,可謂此起彼伏,不過不同朝代威脅皇權的勢力,卻又各不相同。

01.西漢武帝前外戚現象較為嚴重,武帝後有所減弱卻又終因外戚亡國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汲取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改為推行郡國並行制,先分封七大封國、八大異姓王,在消滅異姓諸侯王后,又改封劉姓宗室為王。然而,當宗室的紐帶劉邦去世之後,皇權又該如何穩固呢?

自古以來,皇帝宗室便是皇位的重要屏障,但西漢初期由於宗室被分封為王,隨著皇帝與諸侯王的血脈逐漸疏遠,再加上中央朝廷與地方藩王矛盾的出現,宗室非但無法對皇位形成保護,反而成為了皇權的外在威脅。在「家天下」治理模式下,當同姓宗室不可信的情況下,皇帝所能依靠的力量,便只剩下了外戚。

因此,自呂后掌權重用呂氏眾人開始,西漢初期外戚幹政現象極為嚴重,漢文帝之母薄太后因娘家無人,幹政尚不算嚴重,但即便如此也是將娘家侄女立為了漢景帝皇后,而之後的漢景帝之母竇太后、漢武帝之母王太后,包括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皆有外戚在朝中擔任高職,如竇太后侄子竇嬰,又如王太后弟弟田蚡,再如衛子夫弟弟衛青和外甥霍去病。

直到漢武帝時期,隨著竇嬰被處死、田蚡去世,漢武帝得以大權在握,再加上「推恩令」後地方諸侯王對中央朝廷威脅減弱,漢武帝開始大力整頓外戚幹政現象,例如借「巫蠱之禍」削弱衛氏集團,立劉弗陵為儲君而殺其生母鉤弋夫人。

漢武帝後,西漢外戚幹政現象有所減弱,期間權臣霍光的崛起算是個例外,這有漢昭帝劉弗陵年幼的因素在內,而當漢宣帝瓦解霍氏集團後,西漢倒是消停了一段時間。直到漢成帝劉驁即位之後,太后王政君的娘家開始崛起,而西漢末年的幾位帝王對此全無警覺,結果導致西漢最終亡於外戚王莽之手。

如上,西漢外戚幹政呈現出兩個特點,漢武帝以前為皇帝重用外戚而使皇后、太后權勢增長,而漢武帝以後則為外戚依靠太后上位。而在外戚幹政期間,又夾雜了權臣霍光的崛起,一度操持皇帝廢立之權。

02.東漢外戚幹政現象更為嚴重,皇帝為對抗外戚而導致宦官幹政

東漢由於小皇帝實在太多,導致皇帝親政之前,國政往往操之於母后之手,而太后為了掌權則又往往依賴於外戚,結果導致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面。而皇帝長大之後,為了親政收權,在對抗外戚之時,所能依靠的也只能是曾經朝夕相處的宦官。於是乎,東漢便輪番上演外戚和宦官專權的戲碼。

東漢從十歲即位的漢和帝時期開始,此後的東漢皇帝皆為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漢殤帝劉隆即位時更是剛滿百天,其中即位年齡最大的漢桓帝,也不過剛剛十五歲。於是,從漢和帝時期竇太后和哥哥竇憲,到漢殤帝、漢安帝時的鄧太后和哥哥鄧騭,再到前少帝時的閻太后和哥哥閻顯,到梁太后和哥哥梁冀時,外戚幹政達到巔峰。

到漢桓帝時,皇帝劉志依靠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等人,誅滅外戚梁冀集團,東漢朝廷又從外戚專政開始進入了宦官專政時期。然而,宦官集團也不是善茬,他們專權擅政、排除異己,先後製造多次「黨錮之禍」,結果導致朝政敗壞,以至於東漢末年政局動蕩不安。

如上,東漢外戚和宦官專權,雖然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皇帝年幼所導致,但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雖然中央集權已經形成規模,但權力卻並沒能集中到皇帝手中,以至於外戚、宦官很輕鬆就把持了朝政。

03.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幾乎就是權臣的天下

而從東漢末年開始,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由於時局動蕩和門閥勢力膨脹,權臣對皇權的威脅達到了頂峰,不僅權臣把持朝政現象比比皆是,就連弒君篡位事件也是頻頻上演。歷史上曾出現過40多位傀儡皇帝,這一時期便佔據了一大半。

東漢末年,先有董卓把持朝政,後有李傕、郭汜禍亂朝綱,再到曹操獨掌大權,皇帝早已成了擺設。而在三國時期,曹魏方面有司馬家族獨掌大全、曹芳、曹髦、曹奐淪為傀儡;東吳方面則先後有權臣孫綝、孫峻獨掌大權。

到了兩晉時期,西晉末年爆發「八王之亂」,晉惠帝司馬衷完全淪為傀儡,遭受諸王輾轉挾持,晉懷帝司馬熾也僅僅是司馬越手中的傀儡而已。到了東晉,不僅有了「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更是先後誕生了權臣桓溫、劉裕,最終更是因劉裕篡位而亡國。

南北朝時期,南朝方面:南朝宋的蕭道成,南朝齊的蕭衍,南朝梁的侯景、蕭方智、陳霸先。北朝方面:後趙的張豺、冉閔,北魏的爾朱榮、爾朱世隆、高歡、宇文泰,東魏的高澄、高洋,西魏和北周的宇文護,無一不是權傾朝野的權臣,而最終終結東漢末年以來亂世,則是北周末年的權臣楊堅。

而在權臣此起彼伏的同時,太后幹政事件同樣時有發生,例如北魏孝明帝元詡時期的胡太后,又如北魏獻文帝拓跋弘時期的馮太后,都曾臨朝聽政、大權在握。

縱觀東漢至南北朝時期,之所以誕生了如此多的權臣,一方面源於戰亂時期,掌握軍權的將領很容易獲得權力,另一方面則源於,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推行之後,誕生的大量門閥貴族,這些貴族門閥對權力幾乎形成了壟斷。

04.唐朝時期大臣權力分解,宦官開始成為主要威脅

到唐朝時,隨著造紙術的改良和印刷術的推行,使得讀書成本大幅度下降,寒門學子開始大量湧現,而朝廷為了遏制門閥對朝政的幹涉,則開始以科舉制從寒門選拔人才,從而打破了貴族門閥對權力的壟斷。

此外,隨著三省六部制的廣泛推行,三公徹底淪為榮譽頭銜,宰相權力遭到分解,從而避免了大臣對權力的壟斷,因此唐朝以後的權臣數量大為減少,同時也降低了外戚把持權力的可能。

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導致皇帝與臣子之間喪失信任,皇帝身邊的近侍則憑藉皇帝的寵信,開始逐漸掌握朝中大權,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唐代宗時期的程元振、魚朝恩皆成為權傾一時的大宦官。

建中四年(783年),「奉天之難」爆發,這次事件中竇文場、霍仙鳴因護駕有功,事後被加封神策中尉,從此宦官執掌禁軍成為定製。軍權在手的宦官頓時權勢滔天,發展到最後,他們不僅掌控著京城的安危,憑藉軍權更是足以掌握皇帝的生死。

唐朝中後期,隨著藩鎮割據局面的惡化,神策軍已經成為了皇帝的最後安全保證,而掌握了神策軍的宦官,便順理成章的大權在握,甚至直接掌握了皇帝的生死。至於唐朝末期的朱溫,那只能算是地方藩鎮,已經算不得權臣了。

05.五代十國亂世出群雄,擁有兵權者足以改朝換代

五代十國時期,作為唐朝以來的又一個亂世,由於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原因,在這個群雄割據的時代,誰掌握了軍權,那麼誰就有資格成為權臣,甚至取君主而代之。

從朱溫篡唐,到朱友珪弒父篡位,再到朱友貞弒兄稱帝,後梁就此亡國。後唐時期,李存勖因郭從謙發動兵變而死,李從厚又因李從珂兵變退位,而李從珂則因石敬瑭引契丹兵南下而亡國。再到後漢,後漢隱帝又因郭威發動兵變而亡國。最後到了後周,柴宗訓也被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奪去了皇位。

縱觀整個五代十國,僅是五個中原大國就如此混亂,周邊小國叛亂事件更是此起彼伏,武將篡權、君臣互毆、臣子弒君、兒子弒父、兄弟互殘之類的事件輪番上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軍權旁落,而掌握了兵權的將領很容易大權在握、成為權臣。

06.宋朝以後外部隱患基本消除,明朝宦官情況特殊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汲取了五代十國以來亂世的教訓,先以「杯酒釋兵權」收繳兵權,後以「強幹弱枝,分權治理」的原則,有效防止了權臣出現,更是將兵權牢牢掌控在了皇帝手中。因此,宋朝以後,權臣、外戚、宦官幹政現象基本消失,地方割據勢力也不再重現,此後朝廷的主要威脅,皆來自於民間起義。

當中央集權制發展到明朝時期,已經相對較為完善,再加上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解決了近兩千年以來的皇權、相權之爭,使得皇帝權力高度集中。有人說,明朝不是也存在宦官幹政現象嗎?實際上明朝的宦官,與前朝大有不同。

明朝宦官的權力再大,也無法超脫於皇權之上,根本原因便在於,明朝宦官權力乃是皇權的延伸。明朝宦官的權力,最初來自於「票擬制度」,由於皇帝工作量實在太大,因此自宣宗以後便將部分奏摺交由太監代批,從而使得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掌握了一定決策權,但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的最終決策權,始終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明朝宦官勢力的膨脹,源自於皇權與文官集團的對立,朱元璋雖然廢除了丞相制度,但由於「土木堡之變」導致武將集團和勳貴集團損失慘重,導致明代宗景泰年間內閣權力迅速膨脹,原本作為皇帝幕僚機構的內閣,其大學士迅速躍升為百官之首,從而將議政權和施政權全部掌握在了手中,皇權開始受到壓制。

隨著文官集團的崛起,文官們不僅執掌朝政,更是連皇帝的行走坐臥、衣食住行全部幹預,結果導致從明中期開始,皇帝與外廷之間的矛盾愈加嚴重。為了壓制外廷,皇帝開始賜予太監更大的權力,兵權、廠衛統統落入了宦官之手,從而在朝野之中形成了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對峙的局面。

如上,明朝宦官的權力再大,也根本無法壓制皇權,而是需要牢牢依附於皇權,無論是批紅權力還是廠衛權力,其最終決策權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宦官一旦離開了皇權的支持,就變成了無根浮萍,隨時可以被摧毀。魏忠賢權傾朝野又如何,崇禎帝彈指間便可讓其灰飛煙滅。

綜上所述,外戚、宦官、權臣作為古代對皇權威脅最大的三股勢力,要說誰對皇權的威脅最大,無疑是權臣。外戚、宦官權力再大,也無非掌握了皇帝的生死大權和廢立之權,可皇位還是逃不出其一家一姓,可權臣就不同了,一旦權力膨脹到極限,可是隨時能夠改朝換代的。

相關焦點

  • 東漢王朝:外戚與宦官的鷸蚌相爭,袁紹漁人得利
    歷史愛好者:青絲染霜顏歡迎來到百家號青絲染霜顏,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說外戚與宦官的鷸蚌相爭—袁紹漁人得利, 「和平期」的到來—漢靈帝的荒唐劇和最差勁的計策一何進死,天下亂,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外戚與宦官的鷸蚌相爭—袁紹漁人得利:東漢歷經兩百多年,不是外戚掌權就是宦官掌權。
  • 漢朝二十八帝,若在九泉下共聚一堂,漢高祖劉邦最想抽誰一巴掌?
    但是,因劉盈生性軟弱(劉盈當年就差點因軟弱的性格被劉邦廢掉太子之位,若不是張良、樊噲等開國功臣的鼎力支持,怕劉盈早就被廢掉),而其母呂雉又生性強勢,且喜權,由此劉氏的權力漸被呂氏外戚所奪,首開兩漢外戚專權之先河。我想漠視呂氏外戚的專權,眼睜睜地看著皇權被呂氏所奪,這算是劉盈最大的過錯吧!漢前少帝劉恭、漢後少帝劉弘。
  • 代代王朝從興至衰,是人為還是被下咒,為何總走不出覆滅的規律
    而這千百年來,我國社會不斷上演著各個王朝的興衰。這已經成了一個歷史的循環,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封建王朝就是始終走不出滅亡興盛的的周期規律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點,以一家就統治天下。這個制度是大禹創立的,從此我們國家就都是以自己的家族形式傳承下去。
  • 為什麼清朝沒有宦官亂政?太監不好當呀
    在周王朝時期,就已經有宦官存在了,宦官不僅把持宮中閒散雜碎事務,還要伺候主子,而歷史上也有許多當權的宦官,比如高力士、魏忠賢等,到了清代,我們大多都用太監來稱呼他們,主要就是伺候主子,處理宮中雜碎事務,而清代乾隆時期更甚,在吸取之前這麼多朝代的教訓後,清朝管理宦官的手段越來越狠,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清朝這些太監。
  • 蔡京專權: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蔡京專權: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蔡京考權崇寧元年(1102年)7月,宋徽宗(趙佶)決意重用蔡京,先後罷免了韓忠彥和曾布的相位,以蔡京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即右相)。崇寧2年(1103年)1月,又遷蔡京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郎(即左相)。
  • 從宦官幹政導致異化著手,漫談明代票擬批紅制度的發展
    前言文書對於中國封建社會有重要地意義,自文字發展以來對於王朝的信息傳遞承擔了重要的任務。文書御天下是一種中國上最為特殊的政治傳統,特別是在明代時期對國家的治理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裁撤了中書省和尚書省,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皇權也是大大的增強。一、明代的票擬批紅制度宰相制度的廢除在一定程度上也結局了威脅皇權的因素,加強了皇權。皇權的加強自然也給皇帝帶來了很重的負擔。明太祖廢除宰相之後開始批閱大量的公文很難獲得休息的時間。雖然自身能夠勤政但是依舊沒有空餘的時間做完工作,於是乎明太祖也明白了個人能力具有局限性。
  • 君王背後的女人:順帝梁皇后,縱容外戚,帶來家族災禍
    而皇后梁妠,儘管「心如此善良」,卻也中了東漢王朝歷代皇后的「魔咒」:沒有自己的孩子。此前從漢明帝馬皇后起,東漢歷代皇后均無親生孩子,她們貴為皇后,只能以國母的身份,撫養(扶持)其他妃嬪的兒子繼承皇位。 話說漢順帝,年僅30歲,便駕崩於洛陽皇城玉堂前殿 。
  • 為何古代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是皇權逐步加強還是大臣曲意逢迎
    這就很離譜了,漢成帝在歷史上確實是毫無貢獻,他在位期間不僅寵幸后妃,如趙飛燕趙合德等人,而且任憑外戚專權,當時的王氏就是這樣把握朝政,最終將西漢推向滅亡的深淵的。而此時的皇帝也樂得如此,畢竟誰不願意被人誇呢。於是此時的諡號直接變成了皇帝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工具。 此後的諡號就越加越長,在明朝時期,皇帝的諡號增加到了二十一個字,到了清朝則增加到了二十三個字(開國之君除外)。在當時,稱呼皇帝已經不稱呼諡號了,而是稱呼年號,如康熙帝,乾隆帝等等。
  • 君王背後的女人:順帝梁皇后,縱容外戚挾制皇帝,卻帶來家族災禍
    她的最大特點還不是才情與美貌,而是體貼人,為別人著想。不管這是不是出於自然的本色,還是純粹為一種心計,總之,梁妠真的是做到了。她常常將粘在自己身邊的漢順帝,「推」到別的妃嬪那裡,讓他去臨幸別的女人。看到漢順帝子嗣稀少,梁妠還用心尋找「合適」的良家女子,供漢順帝寵幸,以期能夠生出更多的兒子來。帝王之家,沒有子嗣,要命,子嗣稀少,不足。漢順帝也是子嗣奇缺的皇帝。
  • 朱元璋是明朝最大貪汙犯:國庫之外私設小金庫
    古代的皇帝是怎樣花錢的?看似這是個無需討論的話題,因為在帝制時代,整個中國都是皇帝一個人的,那麼他當然是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了。它同皇權一樣完全游離於監督制度之外。而專權又為制度的缺陷提供了保護傘。可以說,內庫與皇權相互支撐,最終共同摧毀了明王朝的有序和穩定。 明朝的中後期,皇帝為了驕奢淫逸,將挪用國庫銀到自己的內庫視為常態。他們無限擴大和利用了內庫的特權,肆無忌憚地盤剝百姓,侵吞國庫銀,使得明王朝愈來愈趨向衰敗,明太祖的理想自然也隨之灰飛煙滅。
  • 史上皇帝結局最好的王朝:5個皇帝全都得到善終,無一被殺!
    史上皇帝結局最好的王朝:5個皇帝全都得到善終,無一被殺!在我國古代,朝代的更迭是十分頻繁的,尤其是在亂世,一個朝代能夠延續幾十年便是不錯了,最重要的是,就算是當皇帝,也隨時都逃不脫殺頭的命運。我國封建社會兩千餘年,一共出現了四百來位皇帝,平均下來一個也就當了個幾年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