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清朝哪位皇帝印象最為深刻?絕大部分人都會說是乾隆皇帝。這位皇帝頻頻登上螢屏,總是一副儒雅和風流倜儻的形象。因為他一次又一次被"戲說",他的風流韻事和那些"大明湖的夏雨荷"也成為人們的談資。
對於熟悉歷史的朋友來說,乾隆更鮮明的是"敗家子"的身份。他是個享福的皇帝,實際在位時間達63年多,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還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在半個多世紀裡,他敗光了爺爺、父親留給他最後的家底,在治國上似乎也沒有什麼作為,康乾盛世後清朝走上了下坡路。
難道乾隆皇帝在治國上真的一無是處嗎?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當然有他的過人之處,特別是在治理貪汙方面,堪稱皇帝中的楷模。如果因為有和珅這位大貪官就否認乾隆這方面的功績,那就大錯特錯了。
嚴厲懲貪
在乾隆朝之前,有一個"完贓減等條例"。這個條例對於那些貪汙的官員來說簡直就是福音,這個條例規定,只要是你將貪汙的公款退回,那麼就可以減輕你的罪責。本來處死的就改為監禁,一年內賠不上,關進監獄,家人還能湊錢繼續賠,最後都賠上了,罪也減得差不多了。這樣,那些貪官哪有要錢不要命的,想著法把錢湊上,命就保住了。
這個條例正是雍正皇帝為了填補國庫空虛推行的。到了乾隆這朝,國庫充盈,乾隆把這個條例改為"完贓不準減等",貪腐的官員一經查實就被查辦,貪汙銀兩千兩便被處死,懲貪的力度在清朝可謂是空前絕後。而條例的實施遇到了極大的阻力,乾隆皇帝更是堅持己見、擺平文武百官,才將此條例推行下去。
注重防腐拒變、防患未然
自古聽聞懲貪、治腐多用嚴刑,而乾隆皇帝深知"千裡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在防微杜漸方面做得更加到位。在當時,官員之間饋贈禮品和"土宜"(土特產)的現象很普遍(《雍正王朝》中也有年羹堯送張廷玉橘子、天麻的片段),這些土特產價值並不高,但乾隆說到:
持廉之道莫先于謹小慎微,督撫為一省表率,既收州縣土宜,則兩司、道府之饋遺又不可卻,而州縣既送督撫土宜,則兩司、道府之饋送又不可少,層屢遞及,督撫之所收有限,而屬員之費不貲。
意思是雖然每次送禮的價值不高,但從從上到下、全國各地層層送禮,不嚴加防範必然發展成大額賄賂。就這樣,乾隆規定禁止互贈"土宜",順帶著把"門包"(去官員家中拜見時塞給看門的紅包)、公款吃喝等等影響朝廷大體的行為都給禁了,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從小事抓起整治貪腐的決心。
皇親國戚也不放過
乾隆皇帝的寵妃慧賢皇貴妃有個弟弟高恆,皇貴妃去世後,乾隆皇帝因為寵妃的緣故也非常照顧這位小舅子,還讓他出任兩淮鹽政,這可是個大肥缺。本想著讓這個小舅子享享清福就好了,沒想到高恆竟不知足,肥缺上撈不夠,還收受鹽商賄賂達白銀十三萬兩。乾隆皇帝搖搖頭"辜負聖恩,罪無可逭",把他處死了。
乾隆皇帝是對這個小舅子沒感情嗎?當然不是。在處死高恆後,乾隆皇帝對高恆的後人非常照顧,讓高恆的兒子高樸到新疆出任辦事大臣。這也是個肥缺,可能乾隆皇帝想讓他在這個崗位上好好的享享福,沒想到高樸竟然比自己的爹還過分,在當地私賣玉石中飽私囊,乾隆皇帝嘆一口氣,這門親戚還真是不經考驗啊,又把高樸處死了。
雖然,後期出現了和珅這樣的巨貪,但歷史學家對乾隆懲貪的力度還是頗為肯定的。晚清史學家薛福成就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高宗(乾隆)英明,執法未嘗不嚴。當時督撫如國泰、王直望、陳輝祖、福崧、伍拉納、浦霖之倫,贓款累累,屢興大獄。侵虧公帑,抄沒家產動至數十百萬之多,為他代所罕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