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賢故裡,寒食源地。晉中介休是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不僅有介子推、文彥博、郭林宗三賢,還有寒食節的發源地綿山;有享有「三晉三大名樓」之美譽的祆神樓,還有風景如畫的介休汾河國家溼地公園。近年來,介休在大力提升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建成了一批融傳統文化與現代特色為一體的園林景觀,營造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居在綠中」的宜人宜居宜遊生態環境。如今的介休,山川秀美、如詩如畫,到處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風光美起來
介休地處汾河中遊段,河流由東北流向西南,東北接平遙縣淨化鄉,西南連靈石縣兩渡鎮,有張村河、張澗河、樊王河、龍鳳河等支流匯入。2012年以來,介休按照上級部署要求,大力推進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與保護,對汾河介休段進行了全面的綜合治理。工程全部完工後,汾河介休段全線將形成一河、五座蓄水壩、四處堤外調蓄水工程、十座汾河大橋、六十公裡汾河大堤、兩萬畝國家溼地公園、三萬畝汾河生態防護林、十一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的水利、經濟、生態、景觀大格局。
2020年,汾河廊帶生態旅遊通道介休段正在加緊建設中。該工程緊緊圍繞讓汾河「水質好起來、水量豐起來、風光美起來」,與文化旅遊融合,一縣一景觀、一點一特色,推動「河景通、城景通、景景通」全域旅遊網建設。
針對「風光美起來」,介休積極做好旅遊通道兩側景觀帶和生態帶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維護原始生態系統的基礎上,綠水路結合、草灌喬結合,綠化、彩化、財化結合,合力打造水利長廊、生態長廊、文旅長廊,實現「車行汾河岸、人在畫中遊」的駕行體驗。
此外,汾河百公裡中遊示範區介休段生態治理工程在2020年年底開工,將通過堤防生態化改造工程、灘槽整治工程、景觀綠化工程的實施,滿足防洪安全、改善河道環境,形成百公裡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水利長廊、生態長廊、文旅長廊,最終實現汾河「風光美起來」。
溼地尋本真
汾河生態治理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不妨先到介休汾河國家溼地公園轉轉,回歸自然、尋找本真。
溼地公園位於介休的三賢大道汾河大橋以南、108國道以北區域,南起勝利橋北汾河橡膠壩,北至森林公園西門。溼地公園以「自然、生態、野趣」為建設理念,以山水、植被、建築為主題,並形成了主入口、湖心島、清明園、福壽山、木棧道、溼地植物等景觀、景點。其景觀,簡而言之就是「一條水帶、兩條長廊、三個綠島、四個景點」,其中四個景點分別是東岸的「芳草渡」「輪之舞」和西岸的「匯石園」「野趣園」。
溼地公園擁有河流溼地、沼澤溼地和人工溼地三大溼地類和四個溼地型。該公園河道水量充沛,是我國鳥類遷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春季和秋季,大批水鳥在遷徙過程中在此停留、棲息、覓食。園內的野生動物資源有120種,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灰鶴、雀鷹等9種和省重點保護動物池鷺等。公園內還種植著喬木、灌木、水生植物、地被植物等上百種。
汾河景區北段改建前生態環境良好,有縱橫交錯的水網、長滿青草的灘涂、眾多野生動植物等,因此,當地利用現有地形,結合天然地表水,於2005年首次在此建設了自然溼地景觀。在建設過程中,儘量保留原有景致,追求生態平衡,努力恢復城市局部自然生物的多樣性,以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綿山四季遊
提到介休的旅遊景區,必有綿山。綿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景區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
綿山起源於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
在景區建築群體中,宗教建築有殿廟、宮觀;園林建築有亭、臺、樓、閣、軒、廊、榭、牌樓;古留遺蹟建築有古營門、城池、營寨等,可為古建築博物院(園)。景區有14個大景點,360餘個小景點,其中,人文景觀有龍頭寺、龍脊嶺、李姑巖、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鬥泉、朱家凹、雲峰寺、正果寺、介公嶺;自然景觀有棲賢谷、古藤谷、水濤溝。
龍脊嶺因位居雙龍交匯的背脊而得名,該遊覽區主要展現李唐軍事文化和道家養生文化,有龍抬頭、龍涎泉、龍鬚瀑、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真武殿、八卦園、仰止亭等眾多景點。綿山唐營是國內唯一留存的唐代古營。督戰臺、插旗石等歷史遺蹟,講述著秦王李世民當年布兵督戰的故事。
蜂房泉,又名聖乳泉、母奶頭,是一處罕見的自然奇觀,中國絕無僅有的懸泉。只見巨大的懸崖絕壁上數十對苔蘚茸結的石乳,乳汁如珍珠斷線,滴落池中叮咚作響,宛如琴弦彈奏出的山水清音。清代山西名士傅山曾把這裡的泉水比作佛家最正法、乳酪最上品,即使神龍那伽也只能品嘗一勺,而不許多貪。
春看山花浪漫,夏觀瀑布奇秀,秋賞楓葉火紅,冬覽雪霽晶瑩。綿山,四季景色各異,皆可遊覽。
名樓嘆神奇
在介休北關順城街上,有一處建築精品,與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並稱為「三晉三大名樓」,這就是集門樓、樂樓與過街樓相結合的閣樓式建築——祆神樓。
祆神樓最初的建造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彥博,明朝萬曆年間進行了改建,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進行過重修,規模不大,另有殿和獻亭,都是清朝照原樣重修的建築。
祆神樓既是三結義廟(舊為元神廟)前的樂樓,又是點綴街心的過街樓。平面呈「凸」字形,凸出的部分為過街樓,面寬進深各三間,東、西、南三面通道,高二層,中設平座,上施重簷。樓較寬的部分下層為山門,上層為樂樓。祆神樓的瓦件脊飾全為琉璃製品,瑰麗壯觀。這座高層古建築,樓內深度、廣度的比例都很協調,因而顯出十分雄壯與穩定的外觀格局。
祆神樓平日裡空曠無人,站在樓廟之間的空地上,靜靜欣賞這處文化遺存時會發現,這組龐大的建築群中隱藏著對數字「三」的崇拜。主樓高三層、共分三部分、樂樓面開三間、屋頂三色琉璃瓦裝飾、三結義廟、儒釋道三教共存……另外,還有一處令人不解的地方,在祆神樓和三結義廟的木製鬥拱和雀替中,有許多是傳統古代建築當中根本看不到的圖案,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似乎不太符合中國的傳統。
有山就有水,有水大自然就有了靈性。在汾河水的滋潤下,介休的一方勝景越發有魅力。(田璐)
【來源:山西青年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