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習小竅門:熟練幹支紀年轉換 把握歷史脈絡

2021-01-07 騰訊網

如果給你出道歷史題,比如,日本明治維新的時候中國在幹什麼?你是不是第一要考慮的就是,那是什麼時間發生的事?

要想把歷史學透,融會貫通,根據時間脈絡進行橫向比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比如,和大漢王朝同時代的西方大國是哪個國家?和大唐王朝同時代的西方大國是哪個國家?答案: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大食)。

可見,記住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對學好歷史非常重要。雖然不可能都記得非常準確,記個大概是有必要的。在實踐中,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經常會用到歷史事件發生時間。

甲午海戰

時間記憶的竅門不止一個,這裡介紹一個偶然發現的竅門:

熟練掌握幹支紀年轉換為公元紀年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涉及幹支紀年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進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

首先需要記憶的是公元紀年的第一個甲子年是公元4年(指公元後)。當然,你也可以記住1984年是個甲子年,因為這個甲子年離我們最近。幹支紀年方法這裡不再贅言,60年一個完整的循環。

為了把問題簡單化,方便理解和掌握,在怎樣轉換上,公元前的暫且不提。因為公元前的要考慮沒有公元0年這個因素,而且公元前以幹支紀年的歷史事件不多。

辛酉政變

下面介紹三種方法:三種方法的前提是首先記住公元4年和公元1984年是甲子年。

第一種方法:

定位距事件發生年代最近的甲子年可能是公元哪一年。比如要算出「辛酉政變」是公元多少年,先定位最近的甲子年是1804年或者1864年。1800和1860是60的整數倍,再加4。

第二步,根據此甲子年推出此輪第一個「辛」開頭的年「辛未」年是公元1811年。

第三步,根據「辛未」年距「辛酉」年相差50年,推出辛酉年是1804+50=1861年,或者是1864+50=1914年,因為1914年不可能。故肯定是1861年。

難點在:「辛未」年距「辛酉」年相差50年,這個怎樣算?第一個「辛」開頭的是「辛未」年,第二個是「辛巳」年,第三個「辛卯」,第四個是「辛丑」,第五個是「辛亥」,第六個是「辛酉」。這個需要多次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也可以變換一下這樣算:先算出公元後第一輪天幹紀年中的「辛未」年是11年,「辛酉」年是61年,然後加上60的30整數倍得出1861年。

上述方法是個笨方法,而且慢,但是如果熟練的話,也是能快起來的,算錯的概率小。

戊戌變法

第二種方法:直接算。

先算出「辛」和「甲」差7年,再算出「酉」和「子」差9年,7-9=-2,-2/2=-1,6-1=5,說明已經有5個循環了,距離甲子年50多年,多多少呢,當然是7,就是57年,57年+4就是61年,所以辛酉年是61年。

上述方法詳細說明如下:

天幹配地支紀年,第一輪同序,第二輪甲配的是戌,因為天幹是十個,地支是十二個。其餘九個天幹位,配地支,都要向後錯開兩位地支。總共第6輪,到第7輪又重新從甲子開頭了。

我們現在要算某個幹支紀年和最近的甲子年差多少年,十位個位分開算,這樣好算。

分開算的話,個位:天幹的序號減1,就是個位差的數字。比如辛酉年,辛是8,甲是1,辛和甲差7。簡化之:T8-T1=7。這裡的T表示天幹,後面的1表示第幾位。下同,地支用D表示。

再算十位數:十位數就是要算第幾輪。計算原則是:先算天幹地支相配錯開了幾位地支,再除以2,得數就是第幾輪。其中正數表示距本甲子年之後有多少輪,負數表示距本甲子年之前有多少輪。

還按剛才的辛酉年,辛和未相配是第一輪,辛和酉相配錯開了幾位地支?辛和甲差7,酉和子差9,7-9=-2,-2/2=-1,表示辛酉年距本甲子年之前差一輪,差-10+7=3,差3年。

如果是正數,也加7。用到實踐中,就是1984-3就是辛酉年,即1981年是辛酉年。減120年就是1861年,也是個辛酉年。

癸卯學制

再舉例得正數的:癸卯年距甲子年有多少年?T10-T1=9,D4-D1=3,9-3=6,6/2=3,直接加9,算出差39年,4+39=43年。1843和1903差60年,都是癸卯年。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1月公布,即《奏定學堂章程》,是年為舊曆癸卯年故稱癸卯學制。

戊辰年距甲子年有多少年?因為戊距甲是4,辰距子也是4,4-4=0,那就是說是頭一個甲子年那輪的,直接加個位4就行了。1984+4=1988,1988就是戊辰年。減120年,1868也是個戊辰年。這是日本倒幕戰爭開始的那一年。

戊辰戰爭

如果上述方法感到有點難,也可以用以下簡單方法估算。

第三種方法:輔助記憶法,非常實用,不用算,死記就行了。

天幹是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由於公元紀年也是十進位,所以,這十個字對應的公元年份的個位數一定是:4567890123。(公元前的不是,指公元後的)

張角起義是哪年發生的事件呢?我們知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他們起義前的口號,所以,起義年代是甲子年,換成公元紀年,肯定個位數是4,百位十位數應該是60的整數倍。60年一輪嘛,可能的年份應該是64年、124年、184年三選一,再結合這是東漢末年的事件,選184年不會錯。

記住這個,三國爭霸大概就是200年前後的事情了。這個也好記了。

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以幹支紀年命名的歷史事件有:

辛酉政變 1861

甲午海戰 1894

戊戌變法 1898

庚子事變 1900

辛丑條約 1901

癸卯學制 1904

辛亥革命 1911

上面有三個以天幹裡「辛」開頭,不用問,它們的公元紀年個位數肯定是1。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庚子賠款不是1900年的事情,它是以原因命名,是辛丑條約定下的,即由於「庚子事變」(也有稱「庚子之變」的)而導致的賠款。

日本歷史上的「戊辰戰爭」,就是日本倒幕運動。可以據此判斷,它的發生時間個位數應該是8,由於它是明治維新的前奏,而日本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90年代的改革運動,由此判斷是戊辰戰爭發生時間是1868年。那時候距大清國的辛酉政變僅七年時間。戊戌變法是1898年,也是「戊」字開頭的事件,個位數是8。這樣可以把歷史事件聯繫起來,有助於理解學習。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歷史採用五行幹支紀年,非常嚴密
    現在的人很喜歡說某一年,就是一九多少年,二0多少年,這是一種線性的紀年方法,引自西方的曆法,其實很多了解傳統文化的先生,對這種紀年方法是補待見的,不是對外來文化的排斥,而是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排斥,大學生還要把小學生的數學內容,當做至高無上的教條真理嗎?那肯定是很不習慣的,束手束腳的。
  • 幹支紀年
    作為一位資深的歷史學者、愛好者,不懂得幹支紀年至少是說不過去的,至少懂得一點可以裝裝B嘛。那麼這一節歷史羅就教大家幹支紀年的基礎知識。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 幹支紀年法,是如何紀年的?
    古時候中國以農為本,農業是國家的根基,為了發展農業,古代聖賢近取己身,遠取諸物,上觀天象,下察地裡,編出了一套幹支紀年法。幹支紀年法是我國古老的紀年方法,早在夏商時期就已使用,若探其淵源,則可以追溯到更早。幹、支原為竹木的主幹和枝條。而天幹、地支的名稱則源於古人居住房屋的柁梁與立柱。
  • 中國農曆「幹支紀年」考【原創】
    正因為華夏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五千年不間斷的光輝歷史,中國才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說起五千年歷史,不得不說天幹地支紀年,簡稱「幹支紀年」。它是記錄華夏祖先生生不息、勤勞勇敢的真實足跡。據傳說中國農曆「幹支紀年」起源於上古的黃帝時期。但後世學者認為:「農曆「幹支紀年」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太初年間,始行於漢成帝末年,通行於東漢以後;也有人認為在漢武帝以前就採用幹支紀年。」
  • 幹支紀年法的計算
    原標題:幹支紀年法的計算 在歷史學習中,對於時間序列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紀年方法有很多,比較常用的有幹支紀年、皇帝年號紀年、民國紀年、公元紀年等等。由於紀年方法的多樣,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記不清一些重大事件的具體年份和先後順序。因此,認真了解歷史上的一些紀年法是必要的。幹支紀年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產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科學紀年方法,其依據主要是天象和農時,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能找到相應的規律來理解就可以很輕鬆的掌握計算方法了。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依次排列,六十一個周期,周己而復始,這樣幹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如此循環往復。比喻今年是公元2019年,幹支紀年便是己亥年。這樣近的我們容易知道,如果隨便說一個年份你能說出它的紀年嗎?比喻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的幹支紀年是多少?我們查詢便知是己丑年。通過長期觀察和思考我們發現了快速轉化公元年為幹支紀年的方法,我們發現,你只要把公元年的後兩位數字把握住就很好推算。
  • 2018年是戊戌年,不懂幹支紀年法的公務員考生快來學習一下吧!
    2018年是狗年,首先小指南在這裡給大家拜個年,祝大家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財運旺旺,一切順利!根據我國農曆的幹支紀年法,今年是戊戌年。在歷史事件中就常用到幹支紀年來命名,比如辛丑條約、庚子賠款、戊戌變法、甲午戰爭等,在公務員考試的常識部分和事業單位考試的公基部分也經常考到幹支紀年的相關知識,今天小指南就來說說幹支紀年到底是怎麼計算的?一、何為天幹地支?幹支紀年法是由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搭配而成的,要想知道幹支紀年法如何計算,首先要了解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是什麼?
  • 公曆快速轉換農曆幹支紀年方法
    公曆快速轉換農曆幹支紀年方法原創 天罡奇門遁甲 2017-10-28 17:16轉換天幹地支紀年各位好,我是吉祥。
  • 中國古代歷史紀年問題
    年代是歷史研究中首先要接觸到的問題,歷史事件不能游離於時間之外。古人是重視紀年的,但由於曆法的變更,紀年方法的變化,幹支前後的重複,給後人帶來很多困難,因此就需要我們對上述問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取得一定的規律性知識,這種知識就是歷史年代學。       1.  曆法問題:我們現在有陰曆和陽曆。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公元與幹支紀年換算法】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叫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叫地支。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幹支紀表」。如:公元6年,則在天幹、地支中找出6相對應的「丙」和「寅」,那麼該年則為丙寅年。公元8年則為戊辰年。公元11年,則取尾數1對應的天幹中的「辛」和11對應的地支中的「未」。那麼,該年則為辛未年。公元12年則為壬申年。
  • 紫微鬥數:有趣的幹支紀年法
    隨著近些年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普及,大家對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也逐漸高漲。炎一受好友之邀,定期給幾個孩子講一些傳統文化,在講課中發現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都非常的高,並不牴觸,並且能跟他們在學校學的知識聯繫起來,學的都還不錯。今天炎一就分享一個「中華古歷-幹支紀年法」的應用。幹支紀年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紀時系統,它獨特之處就在於完全沒有用數字,就能完美的表達時間概念。
  • 中學歷史用到的幾種重要的紀年法與換算方法
    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用公元與公元前的說法,給文明社會提供了一個準確又可靠的公務與民用的日曆系統,歷史學習中也有利於直觀感受年代的差別。幹支紀年法:中國近代史常用幹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幹支紀年萌芽於漢初,用"天幹"和"地支"相配來紀年的方法,也記月、日、時。
  • 幹支紀年與公曆換算
    也就是說,在幹支紀年中,同一天幹每十年出現一次,而公元紀年年數採用十進位制。只要記住表二和表三,由公元推幹支的問題也同樣可以解決。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眾所周知,完整的六十幹支表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通常認為六十幹支在當時已用於紀日,但這並不等於那時已用於紀年。文獻所見我國古代曾採用多種紀年方法,如歲星紀年、以王公在位的年次紀年等。著名的《春秋》一書就是以魯國國君在位的時間紀年。
  • 歲星紀年向幹支紀年演化的極簡史
    幹支紀時,不僅紀年,還紀日、紀月,而且最早是用來紀日,而後又用來紀月,最後才用來紀年。用幹支紀時,年不僅始於最後,且有其特有的緣由。
  • 幹支紀年法和取值
    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記錄時間的方法。在幹支紀年法裡,年月日時都用兩個字來記錄,一個字是天幹,一個字就是地支。如:2020年8月15日10點52分,用幹支紀年法來表示就是庚子年 甲申月 庚寅日 辛巳時      幹支紀年傳說出自黃帝時代,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牛骨殘片,可見幹支紀年至少起源於夏代,商周沿襲。
  • 天幹地支代表的意義與推導幹支紀年的方法!
    幹支紀年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紀時系統,它獨特之處就在於完全沒有用數字,就能完美的表達時間概念。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單數為陽雙數為陰,通過陽對陽、陰配陰,總共形成了60個組合,所以也叫六十甲子。紀年時,每60年一個循環,稱為一元,一元又分為三運,20年一運,上中下三元共180年又組成一會。
  • 幹支紀年曆與公元紀年
    1、天幹地支 說到幹支紀年,首先要了解「幹支」,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十天幹十二地支。 2、幹支紀年法(幹支歷) 將幹支裡面的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得到60個幹支紀年。將這60個幹支排序,60一個循環即為農曆中的一個紀年,也是農曆中的一甲子。
  • 幹支紀年曆
    1、天幹地支說到幹支紀年,首先要了解「幹支」,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十天幹十二地支。2、幹支紀年法(幹支歷)將幹支裡面的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得到60個幹支紀年。將這60個幹支排序,60一個循環即為農曆中的一個紀年,也是農曆中的一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