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已經61歲,每月領210元的低保金, 孤身一人住窩棚;為了背負著的數萬元債務, 她起早貪黑幹活——
N本報記者 廖慶升 關銘榮 文/圖
核心提示 一碗青菜,小半碗米煮的稀飯,從早吃到晚,這是陳桂華一天的飲食。61歲的她蝸居在福州臺江中選社區一條無名巷的窩棚內。十多年來,兩個女兒和丈夫相繼離她而去,不僅讓她經歷了一系列常人難以承受的打擊,更讓她欠下7萬多元的債務。上個月,她又因一次意外欠了鄰居3000多元錢。
陳桂華不識字,連「123」都不認識,更沒有任何專長,沒有工作的她每月的收入只有210元的低保金。為了還錢,她起早貪黑地幹活,一天僅賺20元左右。除去每天吃飯花掉的2~3元,剩下的陳桂華都立即拿去還債。
「剩下的時間,就是要把債還了」
小女兒被劫殺,丈夫傷心而去,大女兒患癌早逝……苦難讓她失去親人,還欠下外債。靠低保金生活的她堅持做點零活掙錢還債
「10多年前,21歲的小女兒遭劫,被歹徒捅死。」陳桂華告訴記者,丈夫因此心情鬱結,臥床幾年後離世。更大的打擊發生在4年前:大女兒患上肺癌,人沒救回來,還讓陳桂華欠下了7.8萬元的外債。從那以後,陳桂華孤身一人生活,而她生活的重心,則落在了還債上。
早上9點,陳桂華開始在家裡摺紙元寶,一直折到夜裡10點。之後,她到榕城古街一帶拾礦泉水瓶,凌晨一兩點才回家。兩年來,她如此日復一日,即使這麼辛苦,一天的收入也才20元左右。為了省錢,她每天花2~3元用來吃飯,最多不超過5元。
陳桂華的鄰居們對她很好,時常在買菜時給她帶些吃的。一個叫「感恩福建」的志願者組織得知她的情況後,請她每周到志願者辦公室打掃一次,給200元一次的高工資。還有一些好心人上門,給她塞點錢。這些錢,她一分不花,全用來還債。
2年來,陳桂華已經還掉了2萬元。對於她這樣一個體弱多病的文盲老太太來說,這幾乎是個奇蹟。
陳桂華說,「我感覺身體不好,很不好。今年六十多了,不知道還能活多久。」但一想到背負的一身債,她又繼續幹活。她一直說,「我這輩子剩下的時間,什麼也不想,就是要把債還了。」
「這已不是鄰居第一次幫我了」
為了還債,陳桂華養雞生蛋,不想卻因此與城管爭吵而暈倒,花去3000元醫療費,這些錢都是鄰居們自發籌集的去年開始,陳桂華買來10隻小雞,養大了下蛋。放養的雞下的蛋價錢不錯,養雞也沒有成本,附近有個工地,工人們會把剩飯收好給她餵雞。「平均每天有七八個蛋,抵得上一整天疊紙的收入。」
「養雞還債」計劃實施的時間很短,「禽流感」來了,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殺雞。「才下了兩百多塊錢的蛋,雞就被殺了,」陳桂華說,「他們每殺一隻雞,我就大哭一次。」
陳桂華最後還是藏起兩隻雞,這兩隻大難不死的母雞時常會下個蛋,讓陳桂華改善一下生活。上個月,因為附近居民投訴,城管部門上門,讓她把剩下的雞也處理了。捨不得的陳桂華和工作人員發生了一些衝突,一激動,誘發了心臟舊疾,當場暈倒。
鄰居們趕緊把她抬進醫院,給她買藥、掛瓶、吸氧。陳桂華清醒過來後,捨不得醫藥費想走,被鄰居們按住了,鄰居說:「你要先救命才行!」
這次生病,花去了3000多元,而這些錢,全是鄰居們自發籌集而來的。陳桂華說,這已經不是鄰居們第一次這麼幫自己了。當年她的丈夫和女兒生病沒錢,也都是這些好鄰居七拼八湊幫忙交的醫療費。
「記得他們的好,就不能欠他們錢」
陳桂華說,欠債還錢,幫助她的人都不寬裕,她不能不講信用
陳桂華不識字,但她堅持一個樸素的理念:欠債還錢,做人要講信用。如此執著地掙錢還債,陳桂華還有自己的理由,「他們人太好了,我不能欠他們的錢。」
雖然不識字,無法記錄,但她對每一次好心人的幫助如數家珍:老房拆遷後,鄰居幫找了一處用於保護工地水泵的三面的圍牆,再找來氈皮、木板,為她搭起屋頂;大雨後「屋子」漏水,鄰居們會主動來為她加固維修;協和醫院有個醫生,看病時給她塞了400塊錢……
陳桂華說,幫助她的人都不寬裕,有些還是退休工人或下崗工人。所以,只要手上錢超過10元,她就拿去還債。除了還錢,最近幾年,每次遇到鄰居家有什麼喜事,陳桂華都不去,倒不是因為要禮錢——大家都不會收她的錢,就是想讓她去吃頓好的。陳桂華說,她怕自己把「黴運」帶給別人。
臨行前,記者對陳桂華說:「世上好心人很多的,我們相信會有人幫助你還上債的。」
陳桂華聽後,哭著笑了,說這是她這段時間聽到的最讓她高興的話,「我不知道自己哪天就走了。我不想走的那天,還欠著錢,變成一個不誠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