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深入對接,中哈全方位互聯互通大幅提速,基礎設施、商貿物流、金融服務、口岸經濟等領域合作蹄疾步穩,為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考驗,兩國各層級保持密切溝通,交通、物流等領域合作逆勢上揚,展現出強勁韌性和旺盛活力,互聯互通正在成為中哈關係的「金字招牌」。
——設施聯通激發合作活力。「兩個國家,一個目標」——哈薩克斯坦通往霍爾果斯的路上,用哈薩克語和俄語書寫的廣告牌格外醒目。今年疫情期間,公路、鐵路運輸成為暢通中哈物流的「生命線」。
4月下旬,為保障哈薩克斯坦科斯塔奈州50兆瓦風電項目復工復產,中國企業寰泰能源從天津發運70米長的發電機葉片,用百噸重的掛車運往霍爾果斯口岸,與先期抵達的主機艙等裝備順利「會師」。這批裝備於6月下旬抵達科斯塔奈州,成為疫情之下中哈經貿合作韌性的生動縮影。中哈現已開通2條跨境鐵路幹線,飛馳其間的中歐班列更是為世人矚目。疫情期間,中歐班列憑藉運時短、成本低、運能大、零接觸等優勢異軍突起,將「中國製造」和「中國援助」源源不斷運往各國,挑起中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往來與抗疫合作的「大梁」。為保障中歐班列繁重的過境需求,中哈兩國各部門及時溝通,密切配合,共同提高邊境口岸通關效率,大幅壓縮了班列放行時間。2020年1至11月,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近萬列,創年開行數量歷史新高,累計向歐洲運送防疫物資超6萬噸,充分發揮了「鋼鐵駝隊」的保障作用。
——能源流通惠及民生福祉。西起哈薩克斯坦阿特勞,東至阿拉山口入境中國,中哈原油管道是我國第一條陸路進口的跨國原油管道,全線總長2800多公裡,是聯通兩國的「能源大動脈」,被譽為「絲綢之路第一管道」。截至2020年底,中哈原油管道向中國累計輸送原油超1.4億噸,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合作進一步深化。此外,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線在哈境內三線並行,這一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跨國能源合作項目,讓哈薩克斯坦近半數人口告別無天然氣可用、只能燒煤的歷史,也將來自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輸送到中國的千家萬戶,為沿線國家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經貿暢通促進共同繁榮。中哈兩國經濟互補性強,融合度高,疫情影響下,中哈雙邊貿易不降反增,中國成為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出口目的國。
位於霍爾果斯的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中國首個跨境經濟合作區,也是中哈經貿融通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中心連接通道的造型取自字母「H」,寓意「和諧、合作、和平」,象徵中哈兩國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的美好前景。在中心區域內,人員、車輛、物資可實現跨境自由流動。僅今年「五一」期間,平均每天就有15000人出入其中。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成為助推中哈經貿合作快速發展的有效平臺。
中哈金融合作風生水起,為兩國經貿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經過兩國政府的不懈努力,中哈已構建起人民幣與堅戈之間的區域性直接交易市場。今年3月,中亞地區首支離岸人民幣債券——「雄鷹債」正式在阿斯塔納國際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同時掛牌,這是「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哈金融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國還以實際行動大力支持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兩國金融和保險機構籤署多項融資及合作協議,為雙邊重大項目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哈建交28年來,兩國關係發展迅速,經受住了時間洗禮和國際風雲變幻考驗。雙方高層交往密切,政治互信不斷鞏固,務實合作全面推進。2019年,兩國元首一致同意將中哈關係提升為永久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為雙邊關係健康發展和互利合作作出戰略指引。今年以來,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中哈兩國相互支持,同舟共濟,譜寫了睦鄰合作、世代友好的抗疫佳話。歷經疫情淬鍊,中哈合作成色更足、質地更堅、檔次更高。隨著中哈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兩國在物流、產能、電子商務、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必將進一步釋放,為兩國更加美好的未來夯實基礎,推動中哈關係邁向新臺階、譜寫新篇章。
(作者系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