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龍葵草
許多昆蟲給人以小巧可愛的印象,這是基於我們用肉眼隔著一定距離觀察它們的前提下形成的,一旦我們用放大鏡、顯微鏡去觀察細小的昆蟲,就會發現它們的外表其實並不友好,因為有些昆蟲的複眼十分密集,有些昆蟲渾身都長滿了毛刺等等。就連我們兒時喜歡追趕的蜻蜓也是如此,但前段時間國內有報導稱,四川、廣西等地區出現了「變異蜻蜓」。
這些變異的蜻蜓長出了獠牙,光是想像這個畫面都讓人感到害怕。那麼這些所謂的「變異蜻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起初媒體記者只是接受了四川、廣西等地村民的描述,後來經過查證實際上這種昆蟲並非蜻蜓,而是一種名為「巨齒蛉」的昆蟲。那麼巨齒蛉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
根據百度百科顯示,巨齒蛉是一種水棲昆蟲,它的頭部長出了巨大且尖銳的牙齒,而且體表呈現出灰黑色,看起來就不像是友好的昆蟲。然而實際上巨齒蛉並不以其他動物為食,而是專門以吸取樹木中的汁液為生。根據考察發現,目前全球共有8種巨齒蛉,其中就有6種在中國境內。我國廣西就存在一種全世界體型最大的巨齒蛉,它就是越中巨齒蛉。
除了廣西之外,我國雲南、四川、安徽等地區也有所發現。那麼這種外表兇狠的昆蟲到底有多大呢?據了解曾有人於2015年在四川青城山發現了一隻翅展達到21.6釐米的越中巨齒蛉,之後它被世界吉尼斯紀錄官方認定為地球上體型最大的水棲昆蟲。儘管巨齒蛉是吃素的,但這不意味著它不會攻擊其他生物。
如果巨齒蛉被惹急了,它確實會用兩隻尖銳的牙去攻擊敵人,無論敵人是人類還是其他生物。巨齒蛉身上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那就是它對水質有著極高的要求。這種昆蟲的生存十分依賴水,當一個地區的水質變差後,該地區原本可能存在巨齒蛉的,後來巨齒蛉的數量就逐漸減少,直到消失為止,因此它也被認為是觀測水質的重要指標。
像巨齒蛉這樣的巨型昆蟲在如今這個世界上卻是比較罕見,但是在史前地球上,巨型昆蟲比較常見,其中就有巨型蜻蜓。國外曾有考古團隊發現了屬於石炭紀時期的古老昆蟲化石,不可思議的是該昆蟲的體型竟然比半個人還要大,後來經過鑑定該昆蟲就是史前巨型蜻蜓。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這種蜻蜓的長度和寬度都幾乎達到了1米,是歷史上最大的昆蟲。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巨型蜻蜓的出現呢?對此美國耶魯大學的生物學家羅伯特·貝爾納等人曾經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發現石炭紀時期的地球氣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時期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達到35%左右,比現在的21%要高出14個百分點。節肢動物渾身都是微型氣管,它們就是通過這些氣管來吸收氧氣的。
由此可見,高含量的氧氣環境促使史前蜻蜓朝著巨大體型的方向發展。既然史前蜻蜓的翼展可以達到1米左右,那麼它們能夠飛起來嗎?關於巨型蜻蜓的飛行問題,目前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巨型蜻蜓只會滑翔而不會飛行,另一種觀點認為巨型蜻蜓和現代蜻蜓一樣會飛行。
如果巨型蜻蜓只會滑翔,那麼它一定要從高處往下滑行,然而這對爬行有困難的昆蟲來說是不太現實的。有古生物學家研究過這個問題,發現巨型蜻蜓化石的翅膀上存在和現代蜻蜓一樣的褶皺結構,這就是蜻蜓震動翅膀所產生的痕跡。這意味著史前蜻蜓也能飛行,但是它們的飛行速度沒有現代蜻蜓快,而且飛行自由度也不是很高。
儘管現在地球上的昆蟲體型普遍較小,但一些地區還是存在超出大多數認知範圍的大型蜻蜓,例如澳洲巨蜻蜓。據了解,和巨齒蛉不同的是,澳洲巨蜻蜓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陸生昆蟲,而且它是不折不扣的肉食昆蟲。它通常會利用飛行技能去捕捉昆蟲,然後將獵物無情地吃掉。雌性的澳洲巨蜻蜓的體型要比雄性個體大,展開翅膀的長度可以達到15釐米左右。
根據澳洲昆蟲學家的介紹,巨蜻蜓在當地已經屬於瀕危物種,因為這種昆蟲的繁殖工作主要發生在沼澤地之上。到了繁殖季節,雄性個體會和雌性個體在沼澤地上盤旋。如果雙方都願意交配的話,那麼整個過程都會在空中進行。雌性個體受精完後會把卵產在沼澤地上。但隨著近些年來澳洲的沼澤地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巨蜻蜓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脅。
綜上所述,四川、廣西等地區出現的「變異蜻蜓」其實並非蜻蜓發生變異了,這種昆蟲的真實身份是巨齒蛉,一種和蜻蜓長得挺像的昆蟲,但是比大多數種類蜻蜓的體型要大得多。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對於這些特殊昆蟲的關注有什麼現實意義呢?以巨齒蛉為例,它的生存十分依賴水質,因此可以通過調查這種昆蟲的生存情況來判斷水質情況,進而反映整體情況。
同樣地,澳洲巨蜻蜓也能反映自然環境的情況,當澳洲的溼地面積越來越少時,巨蜻蜓的種群數量應該會受到影響。因此關注這些特殊昆蟲的背後是為了引起人們對自然環境變化的關注和重視,人類是從自然界來的,生存的基礎也是自然界,任何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界的支撐,因此我們有必要每隔一段時間深入調查自然界的情況。
如果只是盲目地發展而沒有兼顧自然氣候環境的變化,那麼人類文明最後一定實現不了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子孫後代所生存的環境可能會更加艱難,這不是所有人都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