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青春是璀璨的星光,青春是五月的花海,青春是奔流的江河。正直又一個青年節,感嘆自己青春流逝的同時,突然想:20來歲的大詩人們的青春又是怎樣的呢?這一想就止不住,於是搜書翻網,有了這篇文章。之所以選擇20歲,因為古時男子通常二十歲行冠禮,成年。而且古人往往出生便記為一歲,所以弱冠之際,與我們現在的18周歲相差不大。
李白: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有《李太白集》傳世。
公元701年,武則天時期,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城,大概五歲左右隨家人內遷至廣漢。父親大概是皇室遠親,在當時是位富商,所以他接觸過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人,這從他能在看懂胡語作《答番書》來看是了解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也因此,他骨子裡也沒有太傳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
他在詩中說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總之,啟蒙伊始便是顯露天才,然後又不拘於儒術,遍覽百家。據說他還特別不願意做那種科舉真題、模擬題,覺得條條框框限制了自由。十五歲時,除了學習劍術,他還對道家學說感興趣,於是和一個叫東巖子的隱士隱居在岷山,據說好多年不曾下山。他和這個隱士養了上千隻奇禽異鳥,訓練得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還在李白的手裡吃東西,人禽和諧。(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這對他後來思想有不小的影響,他說自己「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六首》),一生好遊名山,遍訪仙道便從這裡開始了。相傳他們隱居養鳥這件事還驚動了廣漢太守,太守親自來看了一番稀奇,覺得二人本事奇異,便邀請他們出山為自己效力,被二人拒絕。之後的十八歲前後就是隱居讀書,順帶遊覽一下周邊的山水。
二十歲時,他來到成都,開始嶄露頭角。少年便有小有詩名,所以來到蜀地最繁華的城市,遊覽一番之後便詩興大發,留下一些篇章。
登錦城散花樓唐·李白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
這首詩是李白最早創作的詩歌之一,全詩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霞光映照下,散花樓更顯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高梯入雲,樓接霄漢,詩人登高望遠,極目遠眺,頓時心境開闊憂愁全消。遙看瀟瀟暮雨飄灑向三峽,俯視春江繞城綠波流動。此情此景,此時登樓,竟如同在九天雲霄之上遊玩。
綜觀全詩,形象鮮明,意境飄逸,情景真切。開頭讓人不禁想到古詩「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描寫樓宇的華美富麗之後,轉而將視野放開,情景交融,視野的開闊也反映了心境的闊。「飛梯綠雲中」「如上九天遊」等句,與後來的「為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句氣象相當。
這樣的人是有大志向大抱負的,但是李白他又不願意老老實實的去科舉,覺得太慢,耽誤大好青春年華。於是,李白聽說李邕正好在渝州(重慶一帶)做官,這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便去拜訪。李邕是文選學士李善之子,李善注釋的《昭明文選》是當時文人必備參考書,時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李邕家學淵源,博學多才,少年便有文名。最主要的是,李善李邕父子喜好交友,經常仗義疏財,提攜後輩。李白前去拜訪,大概是知道李邕好交友、願提攜後輩的名聲,也是為了顯露自己的才華,他在李邕面前高談闊論,滔滔不絕。但是這樣的表現卻讓李邕覺得過於輕狂,而且所學過於龐雜,於是準備隨便打發他一點資費,將他請走。受到輕視的李白正是熱血上頭、躊躇滿志的時候,何曾想冷水一盆當頭淋下。於是寫了一首詩回贈李邕,錢財也不要就走了。
上李邕唐·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大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傳說這隻神鳥由大魚鯤所化,其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九萬裡」,說大鵬鳥的身體之大,不知道有幾千裡長,飛起來翅膀好像遮天蔽日的雲朵,它的翅膀拍下帶出的氣流能激起水三千裡,隨風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裡。李白藉助《逍遙遊》中的鵬鳥的傳說,詩前四句均以「大鵬」自比,描寫了傳說中的神鳥大鵬起飛、下落時聲勢浩大之景象,表明自己不能約束之才,更是表現出了詩人李白此時豪情滿懷、直衝青雲之志向,也顯露了李白早晚一日直飛沖天、一鳴驚人的豪邁與自信。
詩的後四句,是對李邕怠慢、輕視的回答:世人(包括李邕,當面畢竟委婉一些好)見我不同尋常。又聽我的高談闊論都是冷笑譏諷。但是「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宣父指孔子,孔子《論語·子罕》曾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兩句意為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後生可畏,男子漢大丈夫(指李邕)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呀!
果然後生可畏,李白終於如同詩中的大鵬一樣一飛沖天,被賀知章等大詩人驚為「謫仙人」,成為唐詩的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有「三吏」、「三別」等記錄「安史之亂」時期社會現實的名作,被稱為「詩史」。杜甫現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於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比李白小11歲)河南鞏縣。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杜甫祖上多是官宦,母親崔家也是豪門大戶,所以他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家學淵源,遠祖杜預是個文武雙全的能人,曾經給十三經裡面的《左傳》做注,也曾為晉領兵討伐孫吳政權。而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傑出詩人,同沈佺期、宋之問、李嶠等人推動了唐律詩的發展定型。所以老杜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宗武生日》),口氣很大,但是可見自信。杜甫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壯遊》)。不過正因為家學淵源,所以可能規矩也較多,他的少年時代是比較中規中矩的讀書求學。
開元二十年(732年), 二十歲的杜甫漫遊吳越之地。吳越之地是典型江南水鄉,也是南朝故地。杜甫漫遊到這裡寫了哪些作品,現在沒有流傳下來。他在這裡遊覽秀麗山水,拜訪越王、吳王的陵墓,登臨名勝古蹟。不過作為一個詩人,作為唐詩的集大成者,他一定在這裡他順著謝靈運、陶淵明、鮑照、瘐信等人的足跡去認識這個地方。所以杜甫的20歲就是學習,然後遊歷江南,有點類似最近幾年興盛的研學活動。
大概在這裡遊歷了三年,之後回鄉參加科舉。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了。落第後的杜甫因為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之後踏足齊趙大地。二十四五歲的杜甫,來到齊魯大地,途徑泰山腳下,寫下著名的《望嶽》。
望嶽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在古時齊魯兩大國的邊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青翠。三四句是描寫泰山的近景。一個「鍾」字感覺整個大自然如此寵愛泰山,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它。而高大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仿佛一邊是黃昏一邊是黎明。五六句寫極目遠望,只見群峰雲生,煙氣繚繞,瞪大了眼睛仿佛看到有歸鳥入谷。最後兩句,因為詩人此時是「望嶽」,所以他寫詩人並不滿足看而是想登上山頂一飽眼福的心情。「一覽眾山小」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
尾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的不僅是登山的意志,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也抒發自己的抱負,今日落地,但我總有登頂俯瞰的時候。這與李白以大鵬鳥自詡沖天之姿尤為相似。
後來,在這段時期,杜甫還寫過幾首詩,詠鷹、詠馬,實際都是在標榜自己,表明心志。
房兵曹胡馬詩唐·杜甫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驍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寫的是一位姓房的兵曹養的胡馬。前面四句正面寫馬,說它來自大宛(漢代西域的國名,素以產「汗血馬」著稱),有千裡馬的血統。接著,寫馬的外貌骨相:馬兒雖瘦,但嶙峋聳峙,輪廓狀如鋒稜。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銳利峻拔,奔跑起來腳下生風,又輕又快。後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由詠物轉入了抒情。說這樣的馬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前行,它能逾越一切險阻的能力足以令人將生死託付於他(戰場良馬)。如果有這樣一匹馬,那麼盡可以縱橫萬裡。
這首詩大約寫於杜甫二十九歲,這裡看似寫馬,實是寫人,以千裡馬自比,表明自己的不凡。而詠馬的品格其實就是在說自己有才能有值得信賴,「真堪託死生」。這樣一匹馬,這樣一個人是能夠縱橫沙場、馳騁四海的,它既是寫馬馳騁萬裡,也是期望房兵曹為國立功,更是表達詩人的理想抱負。此詩的風格豪邁遒勁,自信滿懷,反映了青年杜甫銳於進取的精神。
讀詩|王維的20歲: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李白和杜甫誰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喜歡就點個讚,關注一下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