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所以讓人懷念,不光是因為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四方來朝的高光時刻,更因為那一首首動人的唐詩,永遠在後人的內心中蕩起漣漪。李白和杜甫,又是唐朝詩人的雙子星,他們的存在,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
更讓人感懷的是,這兩位頂尖詩人,生前還是好友。李白成名很早,名滿天下,走到哪裡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杜甫一生不得志,在當時只是名氣不大的普通詩人,元稹、白居易發現了他的價值,才使得他能與李白並駕齊驅。但是,這並未影響二人的友誼,他們相知相識,還共遊齊梁,留下過許多佳話。
杜甫每每回憶李白,滿滿都是小迷弟對偶像的崇拜。他讚美李白的才華:「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他思念與李白交往的生活:「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他也刻畫了李白的形象:「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從杜甫的詩中,我們才領略的詩仙的狂傲,而這首七絕《贈李白》應該是寫得最精彩的: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這首詩是贈別詩,開篇第一句,就寫出了兩位偉大詩人並不順遂的現狀。李白被唐玄宗贈金放還,斷絕了官場之路,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杜甫更是沒有門路進入仕途,對於前程一片迷茫。就是在這個時刻,他們相遇於山東,結伴同遊之後,兩人在魯郡分別。如同酒醉醒來一般,生活還得繼續,杜甫感嘆他們將如同飛蓬一樣,四處飄蕩,不知道何方是歸宿。
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說的是兩人結伴,本來是為了尋仙訪道的,卻最終一無所獲,這樣對不起西晉煉丹大家葛洪,實際上表達了並未成功的遺憾。這一句,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大有深意,它還將與後面的詩句遙相呼應。
第三句和第四句,都是刻畫了李白的形象。他放蕩不羈,豪放灑脫,終日痛飲狂歌,忘卻不愉快的遭遇。看起來,這就是詩仙酒仙本來的模樣,但杜甫卻委婉地用「空度日」與「為誰雄」進行規勸。
很明顯,杜甫認為李白雖然身處逆境,他絕不應該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白白浪費自己的才華,這不應該是詩仙的全部生活。那麼,他應該如何呢?杜甫的建議,其實就是在第二句中。他認為李白就應該過著隱居的生活,像陶淵明那樣,像葛洪一樣。
其實,這是與兩人的人生觀密切相關的。唐朝當時的思想無非是儒家、道家和佛家,李杜二人都受到了影響。但是,總的來說,李白更偏向於道家,他傾向於無為,而杜甫則是儒生,他對自己偶像的建議,實際上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看上去,這和道家清靜無為的做法很相似,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區別。道家不問環境變化,專門只強調內心。儒家則講究因勢利導,不利於自己的時候,隱居避禍,但並不是消極逃避,而是積極等待機會。一旦時機成熟,還是時刻要一飛沖天,實現平生抱負的。
這個建議,李白聽沒聽得進去,我們不知道。但是,這首詩卻讓一個成語意外走紅。它就是「飛揚跋扈」,並不是杜甫創造的,首次出現在《北史》:「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
在這裡,他說的是侯景的鷹揚與囂張,與現代的用法很類似。但是,杜甫在此處,說的是李白的不守常規,狂放不羈,是中性詞甚至帶有褒義。這個成語由此走紅,直到現在還非常熱門。
眾所周知,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三大詩人,沒有人不是讀他們的詩長大。然而,系統學習的並不多,其實也沒有必要,因為專家已經為我們整理了。平臺和書店合作,精挑了三大詩人的詩集,並有詳細而獨到的見解。李白單獨一本,杜甫和白居易合為一本,我覺得價格相當合適,連結推給大家,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