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於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稱呼,例如七八歲的小孩就是「始齔」,十三四歲的女孩稱為「豆蔻」,男子二十為「弱冠之年」,女子十五「及笄」。
三十是而立之年,四十是不惑之年,五十是天命之年,六十則是花甲之年,七十是古稀之年。
不過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限,平均壽命不高,活到六七十歲算是難得。
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
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
詩題中的「曲江」位於長安城的東南郊,傳說是漢武帝所建。
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曾下令整修曲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亭臺樓閣,假山池榭,各種花卉植物,美不勝收。
還有很多著名的景點,諸如慈恩寺、大雁塔、紫雲樓等等,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一遊。
然而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潼關淪陷,叛軍攻進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昔日繁華的長安滿目蕭條,曲江自然也不例外。
公元757年郭子儀收復兩京,杜甫在這一年回到了長安。
雖然叛軍已被驅逐,但是長安依然蕭條,暮春時節,杜甫漫遊曲江,寫下了這首詩。
讀了全詩,才知當時的他,有多悲傷。
詩歌首聯寫的是杜甫當時在長安的狀態。
那時的他每日上完朝後,便去典當春衣,換來的錢都用來買酒,天天喝得酩酊大醉。
都說李白嗜酒如命,「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但是從這聯詩來看,杜甫也是不遑多讓。
而且從「春衣」二字可以看出當時的杜甫是陷入了很大的經濟危機,當時是暮春,春衣正派上用場,可是杜甫竟然開始典當春衣,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他已經山窮水盡了,既然如此艱難,他為何還要日日買醉呢?
接著的頷聯告訴了我們這個答案。
即使他日日典當春衣,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所以還是欠了很多的酒債。
但是他卻依然我行我素,這是因為在他看來人生能夠活到七十,那是十分難得的。
既然如此,何不趁著有限的時光,及時行樂呢?
這是一個很消極頹廢的想法,而杜甫一向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理想,那麼他為何會如此自暴自棄呢?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當時杜甫的遭遇,杜甫在安史之亂後,投奔唐肅宗,混了個左拾遺的位置,原本是個一展抱負的好時機。
不過後來,他因為上疏營救房琯,觸怒了唐肅宗,從那以後就漸漸被唐肅宗疏遠了。
所以說雖然當時杜甫仍然擔任著「左拾遺」一職,但是失去皇帝寵幸的他已經沒什麼前途可言了,故而他才會日日借酒消愁。
頸聯也是千古流傳的佳句,寫出了當時曲江的爛漫春光。
蝴蝶在花叢中來回穿梭,蜻蜓在水面上飛來飛去,時不時點一下水。
成語「蜻蜓點水」便是出於這首詩,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蜻蜓點水」其實是為了產卵。
但不管如何,蛺蝶穿花,蜻蜓點水,這是兩個非常恬靜自由美好的畫面。
所以尾聯作者才會發出「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的感慨。
他知道這樣的美好是暫時的,既然如此,何不好好欣賞,方不負這大好時光呢?
全詩寫得很是含蓄傷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惜春、留春之情,在七律中也算是上乘之作,尤其是頷聯的「人生七十古來稀」,還有頸聯的「點水蜻蜓款款飛飛」,都是千古名句。
但是因為「典春衣」、「盡醉歸」、「酒債」這些字眼,所以很多老師其實是不願提及這首詩的。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